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法律职业人还是对社会成员提供法律知识与意识训练?两大法系对此有不同的侧重。北大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联系我国实际,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单一层次的法律人才,即受过系统的大学法律教育并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合格人才。北大法学院王世洲教授进一步阐述法学教育是面向整个法律职业(包括立法人员、司法人员、行政人员和科研人员四方面职业),因此它是完整教育,是通才教育。  相似文献   

2.
诊所法律教育是当今世界法学教育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案指导两部分组成,融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于一体。课程中进行的、在法律职业训练中所表现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会使学生从中受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因此,诊所法律教育对于我国现行法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司法考试体制下,法学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法律职业者的重任,而法律职业素质的培养应当包括法学基础知识、法律实践能力和法律职业伦理三个方面的教育。法学基础知识教育是向学生讲授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现行的法律制度;法律实践能力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实务能力培养和训练;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理念和法律职业者应有的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阻碍了现代法治国家的进程。本文认为,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学教育理念是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法律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求是法学教育得以发展的内驱动力,对法律职业有一个明确的分类,有利于法学教育分类型、分层次进行教育,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依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培养各类法律人才。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本文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定位应当是以素质教育和法学专业教育为主的职业前教育,而非纯粹的法律职业教育;教育内容应当以综合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而非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主要应放在法律硕士阶段;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应当以国家统一的基本规格教育为主,特色教育为辅。对于当前影响法学本科教育的司法考试制度、职业准入制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应当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法律职业教育以实践为目的、以职业考试为基础,但因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缺乏"互动",导致学生难以受到相应训练。只有将实践教学作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互动机制与平台,才能实现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共同目标。文章提出了加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互动"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7.
秦国荣 《江苏高教》2003,(5):131-131
一、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法学教育的多层次 ,决定了法学教育乃是伦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统一我们的法学教育并不一定全是为法律界培养从业或执业人员 ,而是面向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人才 ,特别是要培养具有现代法治意识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专职从事法律职业的就业者 ,或仅有法律职业技巧或技能的法律专门人才。否则 ,大学的法学教育就变成了简单的“岗前培训”或职业训练。如果我们的学生将来在非司法机关的政府机关工作 ,或从事法律教学科研工作 ,需要的就可能不仅仅是法律职业的操作技巧和利益追求思维…  相似文献   

8.
祖彤 《教育探索》2011,(10):43-44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相互脱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缺乏机制联动等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是使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相契合,使法学教育致力于法律职业目标的确立、致力于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建设和促进法律职业素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法律职业是以通晓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法律职业化是司法权的独立性、专属性和技术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化的基础工程,在实践中其与法律职业化出现了一定的背离,这导致我国法律职业化进程发展缓慢。必须从法律职业化与法学教育的整体性出发,优化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其核心是大学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二元教育结构。要夯实法学本科教育,完善法律硕士教育,强化法律职业教育,从而为法律职业化提供具有稳固职业操守、系统法律知识、扎实法律技能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陆法系的典型代表国家是德国,其法学教育理念突出系统性和理论性,一方面强调法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2003年德国《法学教育改革法》希望通过改革使德国的法学教育与职业导向相结合,同时在"欧洲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提高法律人的"国际化"专业素质。德国通过持续改革完善其法学教育制度的积极努力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应在法学教育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注重法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国际化方向的法学内容、增强现行法学教育学科设置的灵活性与科学性并严格法律人才培养制度,从而保证我国法律职业队伍的基本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高职教育带来高技能人才需求和职业培训与技术服务需求增加、校企合作内驱力增强和高职办学环境优化等良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应采取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智力保障;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策略来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岳阳与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横向比较,一是岳阳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条件各有优势,岳阳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应走出误区,办出特色;二是岳阳与西部地区面临着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样困境,但西部地区对高职教育有着更广阔的市场需求;三是岳阳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担负起承接东、西两类地区人员职业培养的中介重任。通过比较可以全面、系统地把握岳阳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岳阳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岳阳地方经济的振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笔指出特色是高职教育的活力源泉,也是高职教育的生存之本,并从人才、师资 、模式、课程、教学等五个方面对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的文化视角——兼论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职业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本国文化中不同层次内容、因素的影响,这也成为学习、借鉴他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基本前提。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经验,要考虑其制度、体系、教学层面特色的形成背景,及其与德国传统、经济体制、劳动组织、培训市场等文化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国职业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本国文化中不同层次内容、因素的影响,这也成为学习、借鉴他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基本前提。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与经验,要考虑其制度、体系、教学层面特色的形成背景,及其与德国传统、经济体制、劳动组织、培训市场等文化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在晚清书院和私塾中独树一帜。它以救国救民为归旨,以培养维新人才为急务,以学术创新为手段,以教学改革为突破,提倡学术自由,强调事上磨练功夫,重视精神品德教育,立于传统又超越传统,创造性地设计了较完整的教育教学计划,并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其远迈时流的办学宗旨、融会古今的教学内容、清新自由的学风与教风构成了它的办学特色,也确立了它在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面对每年人数都在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高职经管类毕业生经受着越来越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需要在三年高职学习中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任务实际上应该由专业任课教师部分承担,才能解决这个矛盾。文章从素质教育如何在高职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这个角度,探讨了在高职有限的课堂学时里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面对农业入世的挑战和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问题,西部农业高职教育如何应对,这为西部农业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空间。西部农业高职应正视现状,更新观念,产学结合,发挥优势,从而加大应对农业入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力度,为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能力本位(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的高职教育观,是指在高职教育中,强调以能力培养而不是以学术知识体系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现状以及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现状,探索能力本位的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性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发展的方向,实践性作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实现方式,树立工学结合的概念,从而解决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问题,提高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界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遵循统一的经济活动规则 ,在全球建立统一的法律秩序。高等法学教育也应与法律这一变革保持同步发展 ,按照全球化的坐标重新定位。因此 ,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应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国际教学合作和留学生培训、外语教学和资源拓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同时 ,必须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加强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意识的教育 ,警惕“法律全球化”的文化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