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系统考察和对比了汉英语言中"耳"的概念隐喻。研究发现,相同的身体结构与感知器官使汉英两种语言共享"耳"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地理位置及认知的参照点等方面的不同使两种语言有各自独特的隐喻投射;汉英语"耳(ear)"共投射到三个域:智力知识域、社会关系域和情感态度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丰富语料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和对比了"植物是人"概念隐喻在汉英植物名中的投射情况,进一步综合分析了植物拟人化表现在汉英语言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人"的投射范围主要集中在人的外貌仪态、器官组织、衣着饰件、社会关系等概念域上;(2)汉英植物名共享了"人"概念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汉英语所各自独有,反映了两个民族在社会文化心理上存在的同一性及差异性。"人"与植物概念的跨域映射和"存在大连环"文化模式的影响是其认知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湘南学院学报》2021,(4):75-79
对味觉词"酸"在汉英语言中不同隐喻映射进行整合、比较后发现,其在汉语中的隐喻映射较英语更为广泛:在汉语中可以映射至生理域、心理域、性格域、生活域和性质域,而在英语中则只映射至心理域、性格域和性质域;汉语中味觉词"酸"的隐喻义义项较英语而言也更多。汉文化为高语境文化,英语文化为低语境文化,主要原因或是汉语中味觉词"酸"的隐喻内涵较英语而言更为多层、丰富。  相似文献   

5.
朱晓燕 《考试周刊》2012,(47):23-24
空间隐喻是形成认知概念的重要认知方式。通过对比汉英语"深/deep"的隐喻映射,本文发现在时间域、颜色域、情感域和心智域隐喻映射中,汉英语"深/deep"隐喻具有普遍性;但"深/deep"隐喻也存在汉英民族差异性,这说明空间隐喻既具普遍性又具民族个性。  相似文献   

6.
隐喻既是一种外在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思维,是人类感知世界与形成概念的重要方式.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性投射,按照概念隐喻源域的不同和投射方式的差异,并以汉英隐喻性谚语为语料对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概念隐喻对人的认知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对抽象事物进行理解和表述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汉英谚语多数具有隐喻性,其句式简洁、寓意深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蕴藏着各自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经验,对概念隐喻的认知类型及应用特点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味觉是人类最基本的体验之一,也是存在隐喻概念的。英汉语言中基本味觉形容词"酸甜苦辣"存在大量的隐喻表达,其概念隐喻的映射域大部分相同,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英汉味觉的隐喻意义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基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汉英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分析汉英色彩词"红/red"隐喻映射模式的异同。共同的生理结构及语言体验性形成了汉英语料共有的跨域投射:身体—色彩、物体—色彩、情感—色彩模式。受文化溯源性的影响,环境成分—色彩、事件—色彩的投射模式成为汉语语料的区别性特征。由此探究"红/red"在动态文化语境下所涉及的概念隐喻特征及情感趋势,旨在促进认知主体对色彩词隐喻意义的多元识解,结合文化负载信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及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本文通过比较中英"上/下"这两对空间概念在隐喻拓展域中的投射,发现其在时间域上的明显差别,即在汉语中,纵向模式蕴涵"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而在英语中,却出现了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上和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下的矛盾.通过分析发现这种中英差异根源于中英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英民族时间取向观的差异,中英分属过去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学角度,比较分析英汉语言中味觉词"辣"的概念隐喻。英汉两种语言在味觉词"辣"的认知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个性,反映了两个民族身体体验的相似性和文化体验的差异性。本文还验证了高级感官词可以用来修饰低级感官词,分析了英汉语言中"辣"的隐喻现象,对"辣"的隐喻用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两种语言中"辣"的隐喻共性和个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英汉味觉隐喻研究。  相似文献   

12.
触觉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感知和理解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在构建我们的抽象概念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尖"的概念不仅能投射到"智能、情感、态度"方面,还能投射到视觉、听觉、嗅觉及味觉域;这一发现从一个方面说明了Sweetser对触觉隐喻投射的归纳不够准确、全面;与英语民族相比,汉民族更充分地利用"尖"这一具体概念来理解并扩展出更多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语料库的"冷"的隐喻概念汉英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丽 《现代语文》2010,(7):114-11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冷”的隐喻概念,结果表明:英汉两种语言中“冷”的基本意义是相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差别。这一现象发生的理据主要归因于两个民族的生理特征、地域环境、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以及英汉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同一性及差异性。隐喻投射不仅能投射到心智情感域、外在经验域,而且还能投射到人体本身,即“以身喻心”“以身喻物”“以身喻身”。  相似文献   

14.
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时间概念是通过空间概念来投射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时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涉及时间概念的隐喻表达式,来说明汉英民族在建构时间概念时的途径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隐喻无所不在,在新闻语言中也不例外.体育新闻语言常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构建体育赛事典型特征.本文就汉英体育新闻语言实例中普遍存在的"体育即战争"的隐喻概念进行分析,详释其认知基础和功能,说明战争概念的源域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宏观和微观过程,以此体现隐喻是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映射包括始源域与目标域,始源域常是人们熟悉且具体的概念,目标域则是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隐喻构建了生活中许多概念,特别是诸多抽象概念.隐喻的心理映射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联系,也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生活经验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本文选取了"黑色"这一概念,在收集了相关语料的前提下,探讨英汉语言中"黑色"的概念隐喻表现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人类经验重要方面的情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汉英悲伤情感概念的认知研究发现,汉英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但同时汉英具体描述了隐喻和转喻的不同方面。隐喻和转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孙毅 《外国语文》2023,(1):31-42
隐喻是一种人类通用而不自知的认知方式,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认知隐喻的诞生。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起点和基础,以此产生的人体隐喻贯穿着人类认知构建的始终。血/blood是人体组成重要的营养物质,以此为源域的隐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均广泛存在。本研究利用CCL和COCA语料库对涉及“血(blood)”及其隐喻词簇的语料进行收集,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归纳总结汉英血液隐喻相同之处,并结合文化脚本进行跨语言比较与分析,得出汉英血/blood隐喻具有包括亲属关系、残忍暴力、辛勤劳动、颜色、情感、人物与盟誓在内的七大相同意象,以及词素搭配、投射范围、使用频度等方面文化脚本的精细差异,并借此探究汉英语言中血/blood隐喻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观的发展轨迹,然后分别探讨汉英语言中概念隐喻在工作机制、心理、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上的共同性,以及基于自然环境和文化差异的不同、认知角度和参照点的不同而产生的汉英语言在概念隐喻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共享食物范畴动词的大部分隐喻投射,而少部分投射则为英汉语各自独有.相同的生理结构、感觉体验以及不同的饮食习惯使食物范畴动词在英汉语中产生了部分相同而部分相异的隐喻投射.人们用身体部位、感觉经验及日常身体活动的概念域来构建抽象或具体的概念域.食物范畴的动词不仅能投射到智力域,同时还能投射到情感态度域和社会关系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