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产生了大量的边塞诗创作,尤以盛唐为最。其原因之一是《诗经》到初唐边塞诗积累的结果。但唐边塞诗的直接先驱,应是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边塞之作。唐诗人多精通乐府,擅长以乐府形式写边塞题材。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边塞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对唐边塞诗都有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从诗歌的内容上,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探究二者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2.
元代边塞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而至于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边塞旧题的大量翻作;关注内容的广泛丰富;组诗形式的创新运用。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既耀出了自己的光芒,并给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唐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所呈现出的美学风貌是唐代诗人学习建安诗歌 ,追慕“建安风骨”的结果 ,从诸多唐代边塞诗作中 ,可以看到其在精神气格、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建安诗歌的承传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益是中唐著名诗人,以写边塞诗见长。他的边塞诗,摆脱了“大历十才子”的不良影响,继承和发扬了盛唐诗歌遗风,开拓和显露了中唐以后的诗格。本文即以他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内容和抒情特色着手,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5.
中唐边塞诗作为一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题材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唐宋诗歌在学术精神及政治心态上的内在联系,诗人依托边塞生活沉淀进行琢磨和思索,最早把“理致”和“思辨性”等因素以诗歌为载体加以提炼,揉合在情韵之中,开拓了个性化的创作道路,开启了宋初边塞诗歌饱含“理性”的特征,推进了唐宋边塞诗在风格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从建安诗歌与汉乐府来看,两者的精神风貌极为相似,这也不断激发建安文人对汉乐府的喜爱和亲切。然而,建安诗歌对汉乐府的熟谙,必然使得其对汉乐府的学习借鉴成为了可能。本文认真从内容广度和深度、表现方法及技巧、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探讨了建安诗歌与汉乐府的比较及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和亲作为唐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当时人的生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直接促进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吟咏和亲女子的诗歌在唐代和亲类边塞诗中占有重要比重,其中咏当朝公主和咏汉代和亲女子王昭君的诗歌尤其值得关注,这些诗歌为唐代边塞诗注入了一种新的格调,使边塞诗在刚健慷慨的主流之外,又增加了庄雅端肃的庙堂气和幽怨苦恨的宫怨气。  相似文献   

8.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
论中唐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贞元七、八年为限,将中唐边塞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比之盛唐,中唐边塞诗的内容更为丰富广阔,情调更为深沉凝重,形成沉郁、苍凉且多议论说理的独特风貌,具有盛唐边塞诗不能取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文章还论析了敦煌伯2555卷子中的“敦煌唐人诗集残卷”部分诗作,扩大了中唐边塞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与北方文化一样,南方文化对于唐代边塞诗歌的影响深远。六朝的排偶、用典等形式特色在唐边塞诗中被广泛地继承,排偶对于军旅诗有特别的表现力;陈子昂、李白受到热烈自由的蜀风影响;岑参的边塞诗中有奇异浪漫的楚地特色。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中的“以汉喻唐”现象在各类题材的诗歌中均有表现,而以边塞诗尤为突出.通过翻检盛唐边塞诗,发现诗中频繁出现汉时国名、王名,究其原因,是唐诗人想通过对敌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成功征讨来实现其建立边功的功业理想.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盛唐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南北朝初唐,写边塞诗的题材古已有之,而繁盛的时期则是在盛唐。盛唐边塞诗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盛唐气象”。即乐观高远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内容上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大多是英雄主义的赞歌。风格上没有纤弱之气,充满了阳刚气概。以高适和岑参为领袖,围绕在他们身边的边塞诗人所形成的边塞诗派,是对盛唐众多诗歌创作流派中与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派齐名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它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盛唐之音”。在艺术上,具有永恒不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建安时期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为题材,表现他们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丕是建安中、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建安时期邺下文人交游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  相似文献   

15.
贵游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出现于汉代,至汉末建安时期真正形成并得到发展。贵游文学不同于民间文学,它以“丽”为主要艺术特征,呈现出文人色彩。从这一角度看,建安邺下诗歌在中国诗歌文人化的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唐诗犹如一座珠穆朗玛峰,让后世的人们敬仰。在浩如烟海的唐代诗歌中,边塞诗又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雄浑激昂、慷慨豪迈的精神风貌,丰富的主题,独特的艺术视角,在边塞诗的发展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绵绵烽火边关情——《诗经》边塞诗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之一大宗,其源头在《诗经》。《诗经》边塞诗最基本的主题是歌颂爱国精神,士卒舍家为国的情怀和将帅忠君守职的使命感,是爱国精神的主要体现。描写军容车马旗帜以表现戍边将士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和豪迈气概,是《诗经》边塞诗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征夫怨、思妇哀”揭示战争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创痛,并形成亦壮亦悲的悲壮格调,是《诗经》边塞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诗经》边塞诗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一批抗敌卫国将帅的英雄形象,寄托了人民美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唐边塞诗风的审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中唐以李益为中心,分别形成了边塞诗的两次创作高峰,同一边塞题材,前后两期风格却是大不一样。三方面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审美嬗变:一是社会和时代的差异奠定了嬗变的基础,二是意志和情感的薄弱决定了嬗变的根本,三是艺术和创意的选择开拓了嬗变的格局。可见从盛唐边塞诗的“功业张扬”一转而为中唐边塞诗的“感伤迷茫”,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必然的。同时,建立在二者比较的基础上,中唐边塞诗一发现出深层的悠久的审美魅力,这种魅力是盛唐边塞诗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9.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复杂微妙的审美特征。“韵味”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诗歌“韵味”由内容、形式、语言、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古人对诗歌“韵味”提出了深远、丰富、新颖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0.
建安游宴诗即建安诗人以宴饮、游玩等为题材,以表现他们的宴饮、游玩生活本身以及在宴饮、游玩中“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是建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安游宴诗产生于建安时期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建安游宴诗在思想内容、题材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后世人、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