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金花 《惠州学院学报》2012,32(5):44-46,63
汉武帝祭祀神灵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祈求神鬼护佑,大致有为百姓祈福、消灾和报谢神灵三种;二是希望通过封禅成仙或祀神求仙,祈求长生不死。有些论者将汉武帝的祭祀目的一概视为求仙活动,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2.
《封禅方说》原书已佚,无法详考该书与汉武帝的关系.现存《史记·孝武本纪》几乎与《史记·封禅书》完全相同.根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相关记载,可大略推测汉武帝不得不封禅是《封禅方说》的成书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之风加速了《封禅方说》的形成,以公孙卿为代表的方士群体创作了《封禅方说》.汉武帝晚年对求仙态度的转变是《封禅方说》一书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封禅多在泰山举行,有其自然的和历史文化的因素.汉武帝泰山封禅尤以其磅礴的气势、独具的风格引人注目.汉武帝泰山封禅,展示了西汉雄豪奔放、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雄放的西汉精神与雄伟、奇特的泰山风光相融合,才有了阔大的封禅典礼.在发展山水旅游特别是泰山旅游业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泰山封禅文化的充分发掘和利用.  相似文献   

4.
封禅作为秦汉政治生活里的一件大事,汉武帝和儒生所预期的目的是不同的。随着汉武帝借助封禅追求长生的失败,封禅的意义发生了转化,越来越与儒生的文化记忆叠合,而固定在泰山这一物质性标志中。泰山由此成为民族圣地,它背负着同时隐蔽了个体性的信仰创伤,这将长期影响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5.
司马相如<封禅文>是对汉武帝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但其客观上确促进了武帝这一举措.而造成这一目的与效果相背离的原因则与汉武帝作为接受主体对文本解读的主观意向性,<封禅文>本身作为赋体文铺张扬厉的特点,以及经学语境下文学话语的贫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7.
近年有章说,司马相如的“封禅”是对汉武帝封禅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是反对封禅的。武帝封禅是迷信神仙的活动,但司马相如和司马谈父子并没有反对封禅,武帝本人对迷信神仙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晚年有所觉醒,简单否定是容易的,但不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深度。  相似文献   

8.
汉武帝在其执政的五十余年间,大规模地频繁地举行了封禅、祭祀、寻仙祀神等活动,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记载。汉武帝为什么要举行这一系列的封禅、祭祀活动?司马迁又为什么在《史记》中专辟《封禅书》来记载此事?这些问题历来受到史学家们的关注。笔者近读《封禅书》,感到对上述问题尚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某些传统的看法似值得斟酌。下面不揣冒昧,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正于方家。一、怎样看待秦汉时期的封禅、祭祀和寻仙祀神活动在秦汉时期,封禅、祭祀、寻仙祀神等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当时的人们对这类活动持怎样的态度?这是我们评价封禅问题以及《史记·封禅书》时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下面就从这二个问题谈起。 (一)在秦汉时期,封禅、祭祀、寻仙祀神等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活动? 笔者认为,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封禅、祭祀、寻仙祀神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然而他又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他对方士的学说、巫蛊之术和神仙怪谈等都十分迷信,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求神仙和进行封禅活动,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汉武帝迷信鬼神与汉代迷信的社会风尚和其个人经历有关,并深受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灵丹妙药     
汉武帝一心想成仙,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对他说: “只要祭了灶神,就可以用朱砂炼出仙丹来,吃了仙丹就能长生不老了。”汉武帝听了很高兴,赶快叫李少君炼仙丹给他吃。终于,李少君用朱砂、胆矾、云母、铅粉、铜、金等化学物质进行相互间的作用,变来变去,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历史人物的言行代言自己的政治主张,于历史事实的叙述中探求治乱的规律,记述古代历史事实,以给当世的政治家作借鉴。他希望通过借史言政、述史为治、志古自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史是工具,政是目的,用“见之于行事”之手段,达政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依照和合学的理论思维逻辑结构,传统天、地、人三才之道转化为“地”的生存世界、“人”的意义世界、“天”的可能世界,转天、地、人的空间次序为地、人、天的思维逻辑次序.以生存世界的活动变易和合学,意义世界的价值规范和合学,可能世界的逻辑结构和合学,构成和合学的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从世界哲学视阈以观五大冲突危机,体贴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作为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4.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谭盾创作了大型庆典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作品在风格和技法上,以编钟为核心,力求穿越时空、跨越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的融合;在立意和内蕴上,力求从中国文化之境"天"、"地"、"人"和"阴阳五行"等宇宙万物及其运行中追寻思问,给人以哲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05年8月9日至11日,由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主办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学者们就《史记》中文史关系、史记对地域文化精神的影响、司马迁的“尚让”思想、《史记》中史料的来源、版本的考订、《史记》中的地名考证等问题作了精彩发言及激烈讨论,显示出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与历史的纵深感。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史学大家,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记述都保留了若干生态史的信息。对于灾异史的记录和灾异的理解,马班也各有见解。通过对《史》《汉》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作者学术个性的差异。班固对于灾异的理解与司马迁自然主义的倾向不同,多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在关注生态和经济的关系以及生态和民俗的关系时,司马迁比较重视前者,而班固似乎更为重视后者。班固对民俗的关注,似乎是从强化政治管理的动机出发的。有关西汉生态保护意识的资料,《汉书》所提供的要更多一些。但是以考古资料对证,重要资料也并不是没有遗漏。历来学者进行马班的比较,或“甲班而乙马”,或“劣固而优迁”,近数十年则后一种意见明显占上风。其实就生态观念的比较而言,或许可以得出“马班二史互有得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汉朝专制统治的加强,社会上“为尊者讳”之风渐兴,使得司马迁、班固著史的“实录”精神存有一定差异。本文通过比较马、班两人记载高祖、惠帝、武帝、元帝等西汉尊者的不同笔法,指出司马迁敢于逆批龙鳞,针砭当世;而班固在《汉书》中为西汉尊者隐恶扬善的心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在著史的“实录”精神上逊色于司马迁。  相似文献   

18.
围绕着司马迁思想问题,史学界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就其历史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民族思想、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综合这种考察有助于从整体把握司马迁思想,从而为研究、挖掘司马迁思想的时代价值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首篇,它的章法和意脉隐约幽微,低回要眇。其主要原因有四:其一,此传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复杂,难以简单明确地表达;其二,司马迁洞悉世情,因事之实然未必合于义之应然,故他不愿明白地说出;其三,司马迁以清明的理性精神质疑和问难圣人孔子以及儒者的一般观点,而表现出非常的卓识,这是"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他出之于隐约幽微的表述;其四,司马迁借此传抒发了他自己的人生悲慨,难免主观和狭隘,故他低回要眇地予以叙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