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成绩只是热爱田径的学生的目的,而对于田径队队员仅仅提高身体素质还远远不够.学校课余田径队训练成绩的好坏,水平提高的快慢,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学校课余田径训练队规模和人力等方面的局限,学校应在提高学校业余田径队队员身体素质、运动成绩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科学训练体系.一套适合田径训练可持续发展的训练体系的建立是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经过一线的田径训练经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训练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田径训练体系,为学校课余田径训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为促进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情感投入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开展体育课余训练中起步最早、最为普及的。中职学校田径课余训练更是整个国家田径运动的基础之一,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高水平动后备人才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近年来在田径训练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市级比赛和高考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现实中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市里或其他地区重点中职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从中职学校课余田径训练队的现状入手,剖析中职学校在课余田径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中职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对策,来更进一步的提高中职学校的课余田径训练水平,为国家输送优秀的田径运动员。  相似文献   

3.
我校是省级田径传统校。校田径队的建设,对于促进全校的体育活动、培养体育人才是重要的一环。我们的做法是:在全校建立起课余训练网络,大面积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同时,注意在各班、各年级发现好苗子,及时吸收到校田径队来,充实校队力量。校田径队根据不同年龄组,组成三个梯队,各梯队的训炼相互衔接。第一梯队的队员,根据市比赛要求,为  相似文献   

4.
正业余田径训练是构建竞技田径的基础,学校田径队的特点:(1)运动员的特殊性。运动员都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和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抓训练,另一方面要学好文化课。(2)训练时间的特殊性。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校田径队进行训练。一、科学选材,早期培养现在人们已达成共识,选材的成功是训练成功的一半,只要选材好,加以科学训练,就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田径运动  相似文献   

5.
田径训练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抓好学校田径训练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校田径运动在多任领导班子的关心和支持下,曾在锡山市(无锡县)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取得过许多令人振奋的好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兄弟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赞许。但是,通过对我校田径队历来所取得成绩的分析,也不难发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过多地依赖了一些颇具体育天分的运动员,而一旦缺少了这些顶梁柱,我们的名次便一落千丈、榜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田径队为研究对象,从课余训练的计划安排,队员选拔,队伍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课余训练与学校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的互相作用几个方面入手,对独立学院运动队的课余训练组织管理模式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兰州六中是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1年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重点中学”,校田径队训练人数达到160人,同年在湖南常德参加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了团队第七名的成绩(参见2001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成绩册).  相似文献   

8.
浅谈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田径运动的不断发展,田径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同时在观念上、训练方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视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提高短跑运动员跑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一年一度的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刚刚结束,某校体育老师为本届运动会上校田径队又取得好成绩而奔走相告、欢欣鼓舞。学校按惯例召开总结表彰会。 这天,校长请来了体育组全体老师,总结一年来学校田径队的训练工作。对过去一年训练运动员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进行表彰,而后,校长认真听取体育老师对今后训练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席于刚 《教师》2011,(28):127-127
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田径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等形式进行训练,以达到发展身体、提高运动成绩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开展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有利于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抓好学校田径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