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尽的哀思     
我赶到医院时已经晚了。伯萍同志心脏停止跳动已经好一阵了。将近四十年的友谊,未能见到最后一面,这无法弥补的遗憾、悔恨,伴着沉沉的哀思,不尽的怀念,永系心中。青年时代,我们就在一起跑新闻了。他的沉着、机智、朴实、待人热忱的品德,一直使我敬佩难忘。他是一个关心别人  相似文献   

2.
在今年的国庆招待会上,赵紫阳总理和外宾、外国专家握手时,见到了刘静和,他询问她丈夫迈克尔·夏庇若出院后的健康状况。刘静和非常感动,因为她丈夫长期患病,去年和今年都未能参加招待会,赵总理还特意问到他。她想起从前周恩来总理也是这样关心过夏庇若。邓小平、邓颖超、万里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都曾亲切慰问过他。夏庇若,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因为他几十丰来总是默默地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工作。但是,我们的两位总理却记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落实"观念,不能时时刻刻想到落实,不能时时刻刻注意落实,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落实。他就会只唱高调,不管实效;就会见到风险躲着走,见到矛盾绕着走,见到困难往回走;就会喊得凶、抓得松。  相似文献   

4.
荷兰籍世界纪录片大师尹文思,晚年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往事: 在离开汉口前,我也想,既然我不能亲去延安,我完全可以把我的摄影机交给中国同志,让他们带到延安去工作.这样,经过中共同志的帮助,决定在某晚,将摄影机交给一辆出租汽车内的中国同志.那是深夜,在汉口的一条街上,我看到了那辆出租汽车.当时,我未能看清这个中国同志的模样.我见到他后,急忙把摄影机交给他,同时,激动地低声对他说:“延安!延安!”这位同志点了点头就走了.  相似文献   

5.
陈连升 《中国广播》2008,(1):72-73,71
我从小就爱听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可以说是听着他的相声长大的。他的相声风格清新、含蓄优美、寓庄于谐、亲切自然,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小时候我曾想:如果有机会见到侯先生,近距离接触—下,目睹一下他的风采就好了。哪知道,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曲艺组,我的愿望实现了。我不仅见到侯先生,还采访他,为他做录音、做专题,并且和他成了朋友?  相似文献   

6.
对于王国维的学术研究,目前所能见到的基本上都是从他的国学成就、美学、哲学、戏曲等领域,却很少见到学术界对王国维的译文加以探索和研究,这无疑在王国维学术思想研讨中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空缺。我认为,王国维一生宏富的著述中,译文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反映他早期  相似文献   

7.
论“编者按”的撰写原则及其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开设“编者按”“栏目”的基本思想撰写“编者按”是编辑部和编辑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是高品位的编辑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长期以来,“编者按”一直未能引起我国科技期刊界的应有重视,未能有效地利用“编者按”开展科技评介,未能深入地挖掘“编者按”的潜在功能,更谈不上发挥“编者按”的作用。翻开我国大量的科技期刊,偶尔见到的“编者按”,普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介绍居多,评论甚少,难以引起读者的应有重视,使“编者按”流于形式;二是局限于论文写“编者按”,未能反映与该文相关的学科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不能真正地反映…  相似文献   

8.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9.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10,(1):28-29
乡村路牌 游客来到一条乡村马路。见到一个路牌,上面写着“马路封闭,不能前进。”他看前面没有什么障碍。自信旅游经验丰富,便继续前进。不久,他发现一座断桥,不得不回头。当他来到刚才放置路牌的地方时,见到路牌背面写着:“欢迎你回来。傻瓜。”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2008,(4):F0002
《生活报》摄影记者王承旺1月7日至26日展开新疆、西藏万里行。他是塔什库尔干边防检查站武警今冬见到的第一名外地人;在帕米尔高原,白雪映衬下的慕士格塔峰留下他的足迹:在西藏米林一个珞巴族山村,他让当地孩子们第一次见到相机中的自己。纯朴的孩子,热情好客的村民,使这里紫微笑更持久,他用相机不停地记录着。  相似文献   

11.
韩阳 《出版参考》2012,(31):39-40
在一阵大风刮过后,北京露出了鲜见的蓝天,在晴朗清新空气的陪伴下,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被誉为"台湾儿童图画书教父"的郑明进先生。一身休闲装,背着个大背包,当记者见到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郑先生时完全感受不出他已经年过八旬。他说,很高兴来到北京,见到这么多喜欢绘本的朋友,对于大家的热情,他很兴奋也很欣慰。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曾经三次见到列宁:一九二二年一月,他出席了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他是中国记者中唯一与列宁一起照过相的人。在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时,瞿秋白又一次见到列宁,略谈了  相似文献   

13.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可能会听到见到许多有趣的人;但是,还有更多的令人瞩目的男人和女人,我们不能见到。即使有机会、有条件走遍世界各地,我们也只能看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却难得相见。传记文学,以文学的笔法,记述某个真实人物的生平。一部好的传记文学,不仅使它的主人公栩栩如生地站在你的面前,而且使你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他的一生——他的孩童时代、他的青少年时代,他的成就、他的业绩,他的性格、脾气、爱好,他的生活、工作方式,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他的情感世界、心灵的火花、情恋的历程等等。一个你从来没有见过,或者仅仅是见过  相似文献   

14.
知识与趣味     
瞿秋白在1920年10月受聘于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担任驻莫斯科特派记者。1921年7月,在采访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列宁,“在走廊上相遇略谈几句”。同年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又一次见到列宁。瞿秋白第三次见到列宁,是在1922年4月,他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他不仅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还同列  相似文献   

15.
刘康 《新闻记者》2005,(10):46-46
简单地讲两点感想。首先是传媒如何为公众利益说话。我是第二次见到《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张洁。我两个礼拜之前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心情不太好,比较郁闷,因为他们拍的河南瓦斯爆炸的节目没能播出,所以他觉得有一种很沮丧很悲哀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袁剑 《中国图书评论》2011,19(12):58-62
那种可能落到他头上的最小的灾难会引起他某种更为现实的不安。如果明天要失去一个小指,他今晚就会睡不着觉;但是,倘若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中国的亿万同胞,他就会在知道了他们毁灭的消息后怀着绝对的安全感呼呼大睡,亿万人的毁灭同他自己微不足道的不幸相比,显然是更加无足轻重的事情。因此,为了不让他的这种微不足道的不幸发生,一个有人性的人如果从来没有见到过亿万同胞,就情愿牺牲他们的生命吗?  相似文献   

17.
有位同志,本职工作完成得很出色,除此以外,还自觉地去做了许许多多有益于人民的社会性工作。比如:他见到了欺行霸市的“马蜂窝”,就协助市场管理人员去捅,并帮助将“害群之马”扭送到公安部门;他见到在市场上有“耍秤杆儿”.销货者,就将此人  相似文献   

18.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19.
见到他那一刻,我想起了网络上常用的一句话:“我等你等得花儿都谢啦!” 打了几十个电话,我终于在距给他打第一个电话两个月后的2008年元旦这天,见到了第八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节目主任张亮。采访还没进入正题,他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一位热心观众打来电话,询问当晚一档节目的具体时间,张亮认认真真地告诉了他,然后客气地说“再见”。  相似文献   

20.
禅的故事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