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一提起“五四”传统,两个拦路虎就会立刻跳到我们面前:一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二是“五四”打倒“孔家店”的功过。对于这两个聚讼多年的问题,本文既无法正面回答,也无法完全回避,我们不能不在题目许可的范围内稍稍涉及。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69-73
"激流三部曲"中的女学生书写,是一种典型的对"五四"的叙述和阐释。巴金笔下的以琴为代表的女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行动能力还是情爱观念的层面,呈现出来的都是典型的"五四"式个人的特征;其命运走向也大抵遵循"五四"文化理想的价值导向。在对女学生形象的想象和构建中,寄予的是巴金对"五四"的回忆、认知与思考,体现的是他对"五四"启蒙精神的传承和坚守。  相似文献   

3.
在学术界有这样一种倾向 :“五四”的偏激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形成了断层 ,这是对“五四”的误读。在对现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势力的强大惰性力量、对“五四”性质认识的偏差和思想教育的片面性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与以上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即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因素 ,消解了“五四”精神 ,使“五四”与后来的历史形成了断层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革命承担了打破旧传统、开拓华夏文学新传统的历史重任。“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留给我们的新传统就是文学思想开放的传统,就是重视人的精神解放、关心人性的重造的传统,就是文学家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崇高精神传统。有人怀疑“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甚至说“五四”是“文革”的前驱,这种看法至少是一种糊涂认识。“五四”新文学运动不仅开辟了新文学的广阔前途,而且它的长久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无疑是巴金小说创作中写得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五四时代新女性”在四十年代作为“职业新女性”的新内涵。透过曾树生的悲剧命运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在那个黑暗时代下人们生存的艰难。  相似文献   

6.
铭记巴金     
你是否读过巴金? 2005年10月17日19点6分,有一位名叫巴金的老人离开了我们。 巴金,这个感动过中国几代人的名字,在如今五光十色的流行时尚中,已经被很多人所谈忘。“他和他的作品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遥远了。”很多中学生这样说,“如果诞辰老师布置了作文,我连巴金是谁都懒得理会。”  相似文献   

7.
刘宜庆 《河南教育》2009,(11):63-63
在众多关于五四运动的书籍中,叶曙明的《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和杨念群的《“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这两本书,不但加深了我们对民国初年历史的了解,也为我们反观身处的时代提供了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8.
“煽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鼓动”(别人去做坏事)”,无疑,“煽动”是作为贬义词看待的。如:(1)资产阶级煽动民族歧视,使我们彼此仇恨。(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五章)(2)在这股阴风的煽动下,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吴吉昌当作斗争对象。(穆青等《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煽动”这样用就极鲜明地表现了某些人的险恶用心。但如果将“煽动”褒用的话,那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我们可以从巴金的作品中看到这个贬词褒用的例子。如:(3)他们聚精会神一字一字地读着,他们的灵魂也被那些带煽动性的文句吸引去了。(巴金《春》)(4)“我们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通过从康德到福柯对启蒙的连续性解读,展现启蒙的现代性维度--一种批判的态度,“五四”文化启蒙正是西方文化启蒙与中国启蒙传统相融合的产物,表征着“五四”精神。但现代中国的启蒙由于救亡 图存的现实社会需要又表现出自身的缺憾。而启蒙的现代性不仅为我们理性地认识“五四”,更为我国超越“五四”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一场运动,在90年之后,还被众人念兹在兹。这足以说明,“五四”对于“现代中国”的重要性。90年来,“五四”成为几代学人必须直面的“历史”,他们一次次重返“五四”,在那个“旧战场”去寻找言说的资源,去描摹建构他们思想中的“五四”。正如陈平原先生所言的那样,“每个研究‘现代中国’的学者,都可能参与到建构‘五四’传统的行列中。不管你是主张继承,还是希望反叛,直面‘五四’,是我们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就巴金的小说《家》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解读,具体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家庭婚姻伦理入手解析小说中的故事主题,并从中就五四运动中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2.
在“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发现了生活在底层的儿童和妇女是最容易被“损害和侮辱”的形象,这种发现日后成为中国作家表达人文关怀的一种精神传统。在晚生代作家群中,毕飞宇对儿童和妇女关注是比较突出的。在《地球上的王家庄》和《玉米》中,文革岁月的荒谬使得儿童和妇女的相较于“五网”时期呈现出一种“魔鬼化”的面目;而在《哺乳期的女人》和《林红的假日》中,改革年代的儿童和妇女则在市场经济时代中存在被陌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为“五四”文坛贡献了《卷麓》、《春痕》、《劫灰》这三部小说集的新文学女作家冯沅君,在此期小说中重点刻绘了女主人公在亲子之爱与情人之爱之间犹豫、彷徨、挣扎的痛苦情状。女主人公在“爱情”中痛苦挣扎的命运和作者自身因受新思潮的影响而具有的反叛性、因母亲之爱而具有的皈依性之间的冲突正相吻合。这种在反叛与眷恋之间的左右摇摆,拔心不死,正反应了“五四”一代刚刚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知识分子在过渡时期的艰难处境。而从冯沅君的《淘沙》(二)(三)来看,她以自叙传色彩浓厚的方式来抒写自己的“爱情”之痛,乃是一种有着理性认知背景的心然.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5.
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如何接纳“鸳蝴派”和张爱玲等“边缘”作家,是一个解释学的难题。,人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流解释传统接纳这些“边缘”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来精英化的文学史观念相应发生了内在分化和重组。考察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看到,知识分子的精英式想象如何发生动摇,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观察80年代文学知识分子,为什么不可能写出“真正属于文学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描写私人情感与日常生活为题旨的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受到了"毫无意义"与表现"低级趣味"的批判。它们的一再受到批评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五四"启蒙虽是一场思想观念的启蒙,但并没有深入到作为文化根基的日常生活层面。承认私人情感与日常生活的存在价值理应是现代社会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20.
胡也频的小说《到莫斯科去》与《光明在我们的前面》塑造了两位鲜活的革命女性:素裳与白华。通过描写两位女性如何选择革命的道路,如何在革命道路中成长,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五四以后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展示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紧密结合。当然,在素裳和白华的塑造中,作者也贯穿了“革命”与“恋爱”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