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9月,陇西县城大井巷出土了一批古钱币。一位老者拿着三串锈结在一起的古钱币出售,陇西青年泉家收购了这批钱币。经初步辨认为300多枚北宋钱币,其中一串锈粘特牢固,经用尖刀撬开后,捡选时发现了一枚西夏文"贞观宝钱"。该钱为西夏文小平钱,  相似文献   

2.
雷生安 《收藏》2006,(4):99-99
清代咸丰元宝镇库木质呈样钱,原为河北省保定地区民间传世品,笔者于1986年在北京收藏。此钱样为黄杨木质,直径13.2厘米,内穿1.8厘米,重114克,正面楷书“咸丰元宝”四字,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二字,穿上下为“镇库”二字。木质细腻,色泽红润,雕刻精湛,刀迹清晰可见;钱文书法精美,劲瘦刚健,具有周容斋太史所书钱文的风貌。此木样与华光普主编《中国古钱目录》中所载“咸丰元宝宝泉局镇库钱”字体风格一致,只是木样外缘较宽。  相似文献   

3.
珍币二品     
天雨 《收藏界》2010,(1):73-74
新发现的“大安通宝”西夏钱 最近在家里整理过去收藏的钱币时,发现了一枚珍贵的西夏汉文小平钱——“大安通宝”。此钱夹在一串明清两代钱币中,该钱币为青铜质,传世品,包浆熟旧,钱币表面呈现绿色并经风化腐蚀而显示出剥落的包浆。钱文直读,重4.3克,外径2.4厘米,厚0.15厘米,素背。“大安通宝”四字,字体笔划较谱微细,文字工整,  相似文献   

4.
笔者珍藏"文信"、"长安"古币各一枚,均生坑美锈,为同类钱币之佳品。"文信"圜钱(图1),直径2.4厘米,重3.05克。关于此币铸造的时代,泉界颇有争议,但多数认同战国晚期秦吕不韦被封文信侯所铸说。《史记·吕不韦》载,"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遍查史书,既无文信古地名,也无文  相似文献   

5.
李加平 《收藏》2001,(3):47-47
一、此钱软盘置入微机,知已上网.从网上下载之物牵涉版权问题,但鉴于作者同时附有原物墨拓,似可认定此钱币为作者所有,但万一有版权争议作者文责自负与本刊编辑无关。  相似文献   

6.
程正航 《收藏》2001,(1):44-46
赤峰程正航先生.“统和元宝—中京伯文”钱牌在本刊亮相了。这枚钱牌,诸谱无载,千百年来的史料,钱币论文亦未提及.是一枚孤品.创见品。既是“孤品”,在赝品充斥的今日.必然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取得泉界的共识,方可承认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我想,有兴趣的人们尽可在它身上“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是好事.是完全正常的学术讨论。我想.程正航先生和泉界人士都会理解.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也骗不过行家的法眼。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2,(6):132-135
十几年前,笔者偶然从琉璃厂海王村古董店购得一尊鎏金佛坐像,极小巧可爱。虽然仅高5.7厘米,却一丝不苟,无论面相、衣纹、台座制作均佳,有大像的气势,可谓以小见大(图1)。 值得赏玩的是,在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刻有发愿文,字小如粟,共50字,文曰: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供用,  相似文献   

8.
钱币收藏中,雕母以其精美、珍罕、名贵素为藏界青睐,极受专家热捧,深令钱币爱好者痴迷。对一般藏者来说,能在茫茫币海中幸得一枚雕母,确实是难得的缘分。功夫不负有心人,本人经多年苦研寻觅,竟然购藏一枚清代"咸丰元宝"宝源局当百雕母。经测,该品直径5厘米,穿径1.2厘米,厚0.4厘米,重50克,为传世包浆,大开门之品。其铜质精良黄灿,形体比同版式行用  相似文献   

9.
本人收藏的一枚"乾元重宝"当十钱属于开门见山之物。见图及拓片(背幕和钱文正面一样精致),此币直径3.05厘米,穿孔0.7厘米,厚0.2厘米,重达10克。华光普先生在其《中国古钱图录》中提示:"初铸品轮廓精整,字文精美,标准乾元当十钱重约8克。"并且在图中将重7.5克和8.7克的钱币均加以标注,可见重达10克多的版别实属少见。诸谱所载的"乾元重宝"当十钱母钱的尺寸(按图测  相似文献   

10.
赵文立 《收藏》2001,(2):59-59
经《沈阳日报》记者陈凤军介绍,家住沈阳市皇姑区的一位六旬老者张先生来到沈阳天赞泉社,要求帮助看看是什么年代钱币,并鉴定真伪。张先生打开盒子,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枚巨大的古钱币。这枚大铁钱,正反两面均有“大观通宝”四个字,直径15.03厘米,厚0.9厘米,重730克,内穿3.3&;#215;313厘米,制作极其规整,两面有一定的拔模斜度。文字秀美,锈色红润,给人第一眼的印象便特别好,仔细一看材质,质地细腻坚硬,让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1.
袁水清 《收藏》2007,(9):126-128
最早的进位制系列套子钱——王莽的六泉十币 套子钱的特点是由多枚钱质与形制相同的钱组成为一套,它们相互之间有着比较稳定的递进兑换币值的关系。面文有的标明不同价值,有的则完全相同,只有相互比较才能分出大小。这类钱币是钱币系列化的标志。王莽称帝的第二年(10年)推行“宝货制”,共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相似文献   

12.
沈飞  徐世昌 《收藏》2008,(9):114-115
宋代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十分发达,金属铸币的发行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宋代铸币是中国古钱中工艺最精、书法最美、形制多样、风格各异的钱币,根据其钱文书法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3.
陈长峰 《收藏界》2011,(12):80-81
说起双勾钱文,大家会想起赫赫有名的太平天国钱币中的珍品——银质双勾线文的“天国圣宝”。  相似文献   

14.
黄明东 《收藏界》2010,(6):99-99
瞧!这枚民国时期的小面额铜元,做工多么复杂、精致,仅正面的嘉禾图案就有六株,嘉禾上的枝叶多达百余条。须知,这枚钱币直径仅有1.8厘米,与如今发行的小型一角金属钱币同样大,实物上的线条简直细如发丝。  相似文献   

15.
王宁 《收藏》2001,(8):54-55
在上海博物馆钱币馆中,陈列着一张形似平常,貌不惊人的“布币”——“钟灵堂”银伍两票布(见图)。该票布质,长22.5厘米,宽11.5厘米,以靛青印图案于白布之上。票上方绘一四爪盘龙图。其下方上体形为盾牌形,上部梯形框内横列“钟灵堂”二字,下部长方框被直线分成下端一横行,上成五纵行。止中竖排文字“凭票兑银伍两整”,币值处盖有“统一天下,地久天长”八字朱印;  相似文献   

16.
吴伟忠 《收藏》2007,(4):137-137
近几年钱币拍卖日渐增多,已成为钱币交易市场另一渠道。但是钱币拍卖毕竟与一般的钱币交易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主要表现为钱币拍卖是以高档珍稀品种为主,即使是一般的普通品种,也是以一定的数量成批推出。那么竞拍时如何才能在拍卖场上喊出合理的价格,买进合适的钱币品种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些钱币拍卖的技巧,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勇先 《收藏界》2012,(5):71-73
最近西安市高陵县资深钱币收藏家张振龙先生转让给我一枚红陶币(见图1),直径6.4厘米,厚1.6厘米,重58克。整体呈斗笠状,正面顶部似一古篆字,亦如盘曲的龙纹,坡区饰凸起的蝌蚪纹四圈,边沿圆棱,北面凹下。土锈坚实,为生坑器。据张先生讲,这是一枚“拙美的史前实物”。这枚红陶古币,引起我查找中国钱币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一刀平五千     
南方云 《收藏界》2013,(12):89-89
数年前,我偶然得到一枚吉钱币,它的学名叫“一刀平五千”。此币长约7.5厘米,廓宽约3厘米,厚约0.5厘米,重约30克。币面铭文“一刀平五千”五字书写流畅,气势生动,毫不呆滞,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一笔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华熹 《上海集邮》2007,(9):42-42
景洪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府,其邮政日戳一般都有傣文地名,已见有26个日戳用代号表示具体地名,代号最小为“101”,最大为“407”,代号前均有傣文的“景洪”。在西双版纳州邮政局许曾龙、王海等先生的帮助下,笔者终于弄清了这批代号日戳的用途:原来是农场邮政代办所日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刘盛全 《收藏界》2010,(1):76-76
在清理自己的钱币藏品时,发现一枚独具匠心的明代圆形银饼钱币(见图),其直径为4.6厘米。纵观是币,正面中央为楷体直书“大明弘治年”五字,两侧分别有:右“纹银”左“一两”四字;背面有一个很大的篆体“寿”字。该银饼是笔者初涉泉途时,在一古镇,从一老者手中搜集到的。惟因余初涉泉坛,泉识浅薄,资料欠缺,对是币无多知晓,今公诸于世,但愿能供方家、同好研讨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