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出困境从心理“脱贫”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行动在社会各个层面得以开展,然而“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帮助他们心理“脱贫”,实现心理的成熟、精神的成人,才能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基础,成为人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瑞学 《教育探索》2005,(11):90-92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体因素。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完善助学制度、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化的失范和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要坚持心理扶贫与物质帮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促进他们的顺利成长。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贫困的群体,在心理上也是一个贫困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本文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而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旭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4):105-107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奈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已受到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但是,他们的“心理贫困”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因心理问题严重而不能坚持学习的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相当大,且呈上升趋势。研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也应帮困扶贫,有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经济上、心理上存在许多问题,故他们本身需要社会来帮助;二是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对贫困、贫穷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实施“帮困扶贫”,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和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困难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贫困”,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已成为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苏婵 《文教资料》2009,(7):212-214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和收费制度的全面实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文化的失范和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因而,要坚持心理扶贫与物质帮助相结合的方针,建立起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罗苑 《文教资料》2009,(10):220-22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引起心理贫困.帮助他们解决好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的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促使他们成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突出,民办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的同时,亦应加强对其“心理资助”;作为贫困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努力,实现“心理自助”,这样有利于他们完善自我,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如何帮助他们在经济和心理上双双"脱贫"成为全社会的关注重点。基于心理弹性的视角,文章从健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外界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探讨了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策略,旨在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容易出现的八种不良心理倾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三个加强”和“三个结合”的对策,帮助贫困大学生调适不良择业心理,顺利走向社会。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经济的贫困、社会的压力、个人认知的非理性等都会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帮助贫困大学生从物质上、精神上彻底摆脱贫困,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诸多原因造成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孤僻、偏激、绝望等心理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外界的经济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关怀。关注和有效帮助贫困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应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改变贫困大学生的不良认知,同时辅助以各种形式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6.
张仕英 《文教资料》2005,(32):15-16
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透视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现状,剖析了引起大学生心理贫困的深层原因,指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应仅仅限于单一的心理咨询,而应该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帮助体系等在内的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王威 《职业技术》2010,(2):73-73
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他们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所以贫困大学生的"精神求助"更加不容忽视。较大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等一系列的心理救助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经济贫困与心理贫困的双重压力,为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8.
高朋敏  齐艳萍 《文教资料》2013,(23):144-145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改革收费制度以后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脱贫.本课题组在帮助辽宁科技大学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的实践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将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与大学生心理脱贫相结合,旨在塑造贫困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贫困可以通过节俭、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减免和奖励等手段得到解决或缓和,但不少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如自卑、孤独、苦闷、恐惧、焦虑等,更让他们感到难受。因此,贫困大学生的“扶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和实践指导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强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增强发展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