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2.
白可 《老年教育》2014,(9):46-46
<正>这3个词语所指的时段是不同的。"凌晨"指午夜后至天亮前。虽然工具书上多解释"凌晨"是"天快亮的时候"或"临近天亮的时候",但在人们实际使用中,所涵盖的时段要宽泛些。例如:(1)他们昨天凌晨3点起床,收拾好行囊就出发了。(2)这起事故是凌晨1时许发生的,大约一刻钟后,  相似文献   

3.
郭倩 《下一代》2013,(7):35-35
"的"、"地"、"得"是三个同胞兄弟,当人们写文章时,他们互相合作,使表达更加准确。到了年底,文字国国王想从三兄弟中选出一个模范,为此三兄弟闹起了矛盾。"的"说:"我的功劳最大,因为我的使用次数最多,比如说吧,鲜红的衣服,高大的楼房,美丽的花园,漂亮的小姑娘,可爱的祖国,伟大的母亲,红的太阳,绿的山,白  相似文献   

4.
《家教世界》2013,(17):48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5.
少逸 《家教世界》2010,(11):48-48
"家""舍"这两个词用在称呼中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称。"家"作谦称,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哥哥为"家兄"。这里说明一下,对人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和"家慈"取的是"严父慈母"这一意思。"舍"作谦称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  相似文献   

6.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7.
"必需"与"必须"这对同音词,都有"必要"的意思,但如果不加区分,抓来就用,就难免出错。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析。词义。"必需"的核心是与物质相关的客观"需要",强调某些物质"一定要有""不可或缺",而"必须"的核心在于"须要""应该",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词性。"必需"是动词,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或定语,而"必须"是副词,在句子中多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语法功能。"必需"后面可以带宾语,而"必须"不可带。此外,"必需"  相似文献   

8.
"须"和"需"音同而形义不同。"须"本义指胡须,常用义指"一定要",多显副词用法(如"须要、必须、务须、须知、须采取措施")。"需"本义指遇雨停下来等待,常用义指"需要",现不单用,只能组成合成词或固定短语,显动词用法(如"需要、必需、需求、各取所需")。因二者音同义近,常与几个共同的字组成的词也易混用。"必须"和"必需"就是其中的一对,  相似文献   

9.
正知识和能力是关于如何"育才"的两大基本要素。但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吗?我认为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不是"人才",而是"人"与"才",而且不是讲"人才"的培养,而是讲"人"的培养,讲人的"价值"。价值、能力、知识的整体构成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在中文中,"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  相似文献   

10.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11.
<正>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一定会很疑惑吧?从哪儿冒出来的"魔女"、"仙女"和"圣女"呢?我们这里讲的可不是神话故事里面杀人无数、呼风唤雨的"魔女",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美丽动人的"仙女",更不是那气度不凡、点石成金的"圣女"。这是尊敬的高堂大人恩赐给我们同胞姐妹俩的封号。但是到底谁是"魔女",谁是"仙女"、"圣女"呢?你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2.
不定时时间副词"仍然"表示"某一行为/状态在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之前就已存在,一直持续到描述/发现发生或预见发生时,并将持续下去"。当"仍然"与"在""着"共现时,不仅强化了它们共同的表示"持续"义的功能,更凸显出动作行为在时间跨度上从过去到当前的连贯性。"仍然"与"了"的共现往往表示某一行为或状态(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已经发生或出现,且在此之前已持续或反复发生或出现。"仍然"还可以表达较强的主观化情绪,表示主语坚持自己的行为或想法。这是"在""着""了"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3.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14.
从广义上讲,"师者"是指能传授知识技能的人。人们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者为师"就是广义上对"师者"的定义,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即"教师"与"老师"理应属特定的"师者"范畴。"教师"与"老师"的共同点就是所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既得教书又得育人。仔细分辨,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在教材处理、教学构思、课堂组织上下足功夫,其实这就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整合过程。定好了教学切入"点",方能有条理地理出教学思路"线";思路清晰了,还需借助语言、板书、多媒体等手段,让整堂课丰满起来,使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得到"面"的有效铺开。唯有在"点""线""面"三个方面精心准备,方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纠错:"饥笑"应改为"讥笑"。"饥"字最常见与"饿"连用,食字旁多与食物有关,如"饥寒交迫"、"饥不择食"、"画饼充饥"。"讥"字为言字旁,"讥讽"、"讥笑"、"冷讥热嘲"等都与言语有关,意指讽刺、挖苦。  相似文献   

17.
继伟 《小学生》2013,(5):18
纠错:"锋力"应改为"锋利"。分析:"力"有5个义项:①物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如"力气";②力量,如"脑力";③特指体力,如"大力士";④尽力,如"努力";⑤姓。"利"有6个义项:①锋利、锐利,如"利刃";②顺利,如"便利";③利益,如"利弊";④利润或利息,如"暴利";⑤使有利,如"毫不利己";⑥姓。  相似文献   

18.
前段时间,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潘老师发现一个问题,书上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时用到了"坚忍不拔"这个词,而办公室的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说,书上错了,应该是"坚韧不拔"。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发现"坚忍不拔"与"坚韧不拔"这两个词语都存在。"坚忍"在《辞海》与《辞源》中都有收录。"坚韧"《辞海》(1989年版)中并未收录,《辞源》中也未曾见。《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修订第四版)只收录"坚忍不拔"。《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解释"坚韧不拔"时认为:"也作‘坚忍不拔’。"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08,(5):13-13
"停止"与"停滞"义很相近,但有区别。有"停止不前"一词,也有"停滞不前"一词,没有弄清它们的词义很容易用错。"停止":表示不再前进,不再继续  相似文献   

20.
《同学少年》2011,(2):52
我们在各种媒体上,时常会发现将"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如果知道了"明日黄花"一词的含义,就不会写错了。"明日"非"昨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