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钰 《新闻采编》2003,(4):45-46
在商界 ,经营者把顾客比作上帝。推而言之 ,办报人的上帝就是读者。一张报纸办得好与差 ,要看它的读者群多还是少。一般来说 ,报纸办得好 ,读者就多 ;办得不好 ,读者就少。读者多与少 ,读者面大与小 ,是衡量报纸办得好与差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张报纸读者根本不愿意看 ,那就失去了办报的意义。报纸是靠编采人员办的。要想办好一张报纸 ,必须要有一支好的编采队伍。编采人员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新闻敏感、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深入实际生活的程度 ,都直接影响着报纸的质量 ,影响到发行。因此说 ,一张报纸有没有可读性 ,读者愿不愿意看 ,直…  相似文献   

2.
曾昭斌 《新闻前哨》2001,(12):39-39
新闻标题即报纸上新闻的题目。按《辞海》解释,题是额,目是眼睛。题目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人的额头那样显著,眼睛那样传神。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了,报纸的种类篇幅多了,读者看报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把一张报纸从头看到尾。此时,标题显得格外重要。什么标题吸引人,什么标题抢眼,读者就会去看什么。因此,笔者认为,有一条好的新闻标题,这篇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标题的基本要求是简洁凝练、题文相符、态度鲜明、生动活泼。制作标题既要注意与内容的关系,又要注意与导语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主题与辅题的关系,在制作的…  相似文献   

3.
人如果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会生活在黑暗和痛苦之中,画龙不点睛,龙就会失去神采,所以我们常常把文章的标题比作“眼睛”,足见标题的重要性。报纸上的新闻稿件如果没有一个好标题是很难引起读者注意的,一条形象、直观、准确的标题不但能吸引读者还可以为新闻增值。党报的新闻标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部”多“眼睛”少,也就是说突出了面上的内容而忽略了点上的精华。作为一名编辑,在精于编稿的同时更要学会擦亮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眼睛”与“面部”的关系一篇稿件拿到手后,首先应认真地通读稿件,吃透其中心内容,从中提炼出文章所要表…  相似文献   

4.
何大成 《传媒》2002,(8):39-39
一张报纸,如何赢得读者的青睐。除在新闻的报道形式和内容上大做文章外,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新闻标题上下功夫。有人形象地把标题比作文章的眼睛、报纸的广告。那么,标题是怎样发挥广告作用的呢?  相似文献   

5.
自《家报》创办至今7年来,编辑记者就一直在试图了解读者,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新闻和服务。因为我们深知,现代报纸从事产业化经营后,对读者的了解更是一个关系到报纸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一张报纸如果没有读者,也就意味着没有广告,没有广告也就意味着无法生  相似文献   

6.
正获取新闻线索,记者发现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位外国新闻学者说过:"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新闻记者。"新闻的生命力贵在发现。而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无疑是保证新闻传播正常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一个高素质的优秀新闻记者,毫无疑问必须是一个有着超强新闻敏感意识的新闻发现者。新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新闻敏感性强的记者,"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  相似文献   

7.
新闻敏感,也称新闻灵感。一个缺乏灵感的记者在新闻业上难有作为。 敏感,字面的意思就是指一种“敏锐的感觉”。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对所从事专业或专业方向知识的敏锐感知。记者的职业敏感还包含着多种心理活动的有效配合。 职业敏感的养成,首先是长期对与职业有关的事物给予注意的结果。所谓注意,是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某一对象的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的读图时代,笔者通过对山东省内各家地市报的观察发现,各报有不少图片新闻线索和稿件来自基层通讯员.因此,地市报培养高新闻敏感度的摄影通讯员,让他们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对于提高报纸图片新闻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与通讯员沟通,建立信息网 莱芜日报每周共出6期报纸,每期8个版,每版至少用新闻图片2张,8个版是16张新闻图片.我们只有3名摄影记者,每天每位记者拍摄2张新闻图片也只有6张,这样还有60%的新闻图片来自于基层摄影通讯员.  相似文献   

9.
罗继秀 《新闻窗》2007,(2):75-76
报纸新闻评论标题的创新就是要求其特殊,要求其独特,让读者一看,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标题。对于报纸新闻评论标题来说,更是要有创新。报纸新闻评论标题之所  相似文献   

10.
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共同参加某一个会议或某一个大型活动,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往往千差万别。有的记者写出的新闻新鲜、生动、有深度,有的写的新闻则十分肤浅,还有的记者干脆没有写出新闻来……其实,其中并非没有新闻,关键在新闻敏感上的差异。什么是新闻敏感?我认为,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一、善于捕捉“线索”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1998年4月15日,《陕西农…  相似文献   

12.
万里 《新闻知识》2002,(11):52-53
近些年报纸的一大发展是报纸刊发的图片越来越多,越来越显要,报纸的这一变化,使读者爱看了,记者肯干了(指主动抓新闻图片)。随着图片新闻在报纸上地位的增强,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就要不断加强报纸图片的瞬间形象,新闻含量及时效性、真实性,力求做到动人、感人、印象深刻、余味无穷。一句话,要大力增强新闻图片的表现力。怎样提高新闻图片的表现力呢?我在夜班编辑和推荐新闻图片中,有一些体会,结合同行们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三句话,这就是:真实是基础,形象是翅膀,说明是眼睛。  相似文献   

13.
报纸编辑策划是报纸编辑在新闻采编与报纸出版活动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的工作.要使一张报纸得到读者的欢迎,要使新闻报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没有精心的规划设计都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企业报记者。去年我们报社在办新闻培训班时,听一位大报记者讲,“成熟的记者发现新闻就像猫闻到鱼腥味,有着天生的新闻嗅觉”。听后感到这“新闻敏感”特神秘,兴许我这辈子也不具备这种素质。我知道这“新闻敏感”是记者最重要的能力,今后我该怎么认识它和对待它?请予指教。四川刘凯接到读者刘凯的信,我们发现南京师大新闻学院苏宏元教授的《你知道什么是“新闻敏感”吗》一文很有针对性,不但清楚地界定了“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内涵,而且强调了新闻敏感,源于“新闻实践和职业训练”的科学认识,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正确理解,增强从事新闻工作、培养“新闻敏感”能力的信心。——编者  相似文献   

15.
一、把握全局、提高政治敏感。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集中表现与综合体现。就新闻工作的性质和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来看,侧重点显然在政治方面。政治敏感是新闻敏感的核心。要培养新闻敏感,自然要重点在政治敏感上下功夫。记者的政治敏感,集中表现在对政策和情况的掌握上。记者既要明确当前党和政府抓的问题是什么,同时,还要了解外地、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动态和情况。即要吃透“三头”:上头、下头、外头。 二、对工作要有激情,有责任感。一个工作懈怠、爱应付了事、没责任感的人是难以有新闻敏感的。相反,记者有高…  相似文献   

16.
刘元东 《新闻传播》2006,(9):20-20,22
现场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现场感,一篇新闻作品即使客观地传达了一定信息,但也很难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增强新闻写作的现场感,把读者带到第一现场,是报纸记者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愿结合具体作品来谈谈对新闻写作现场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一张报纸,如果只有优秀的文字报道,而没有上乘的新闻摄影报道,绝对不能成为一张丰富多彩,让读者喜爱的报纸。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新闻图片的使用已经进入一个跨媒体传播的时代。一些电视台新闻节目把新闻图片点评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8.
张弛 《记者摇篮》2009,(10):62-62
电视新闻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声画一体的,它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这种身临其境之感不是靠记者的文字描述,而是摄像员对于声画的捕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记者要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用摄像机表现或展示其新闻敏感,要比报纸、广播记者难的多。因为新闻现场往往是一瞬即逝,如果报纸和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没看到或没听到,可以通过打听,或通过人们的议论加以补就。  相似文献   

19.
王梅  何奇 《新闻三昧》2008,(5):35-36
常言道,看报先看题。在阅读报纸时,无论什么人,面对报纸版面上登载的大量的新闻,都有一个不自觉的对新闻的选择和取合过程,而这一选择和取合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对报纸上的一个个新闻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正因为此,有人把标题形象地比喻成新闻作品的“眼睛”,认为只有“眼睛”传神,才能让新闻“留”住读者,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报道才有价值;反之,如果标题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拒绝阅读,那么报道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宁平 《新闻天地》2002,(7):23-23
如今报业发展迅速,竞争十分激烈。在一个报摊上,陈列着几十份各种不同的日报、晨报、都市报、电视报接受市场检验,如何吸引读者,勾起读者的购买欲,在很大程度上就看报纸有没有可读性的新闻。一篇可读性强的新闻往往会成为报纸的卖点,被很快抢购一空,反之,无人问津。于是,报纸的可读性成了办报人、记者和读者共同追逐的目标。增强新闻可读性,报纸采取了许多办法,像加强策划、找准选题、多样报道形式、精巧编排设计、推敲标题制作、精心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