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须有一桶水” ,教师给学生“一杯水”的质 ,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能否健康的成长。那么教师“一桶水”的质应达到什么要求呢 ?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的“一桶水”必须是新鲜的。我们知道 ,“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只有居高才能临下”。这都说明教师必须要精通所任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 ,如果满足于已有的知识 ,认为有了“一桶水”就能使学生源源不断地得到“一杯水” ,而不求继续学习 ,给自己的“桶”进行装水、加水、换水 ,那绝不会如愿以偿的。因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教师只有不断…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育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创造教育要求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两者都要求教师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不然就难以胜任其职,乃至会误人子  相似文献   

3.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  相似文献   

4.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谙熟“一桶水”的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对“一桶水”进行思考。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那种“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自身须有一桶水”的陈旧观念已一去不复返,逐步建立起“教师自身拥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的新型的教学观念。而数学学科自身具有的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甚至讨厌数学。  相似文献   

6.
我们应当走出“用一桶水给学生一杯水式的教学樊篱,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相似文献   

7.
谁都知道,教师要胜任教学,首要的条件是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然而,教师的“一桶水”要变成学生的“一杯水”,还有个如何“倒水”的问题。即便“倒水”得法,能注满学生的一杯水,那还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因为光靠教师倒的  相似文献   

8.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观点早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自己有了“一桶水”,怎样倒给学生“一杯水”.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他们的“纵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质”的要求。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一桶水呢?  相似文献   

11.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教育界盛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初衷,我想大概要鼓励教师多读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不错的。但深入一想,这句话也有它不周全的地方。1.教育理念上,“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立刻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了“一桶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教师的桶和学生的杯里装的都是“水”,老师桶中…  相似文献   

12.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合格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关于“一桶水”和“一杯水”关系的理解,传统上强调的多是教师知识的给予,而缺乏对学生接受过程中情感的关注和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尊重。因而关于教师的“一桶水”的的理解一般大都是从“量”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很少从“质”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教育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决定学生’一杯水”的水质,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构筑和人格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蕙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连自己都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而教师要在创设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教学气氛外,显然还要设法改善自己的“一桶水”的水质,把“科学饮料”化为美味之琼浆,甘爽之玉液,使学生趋而乐饮之。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加以分析,以期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3.
董琦 《河南教育》2004,(10):25-25
人们常把师生之间知识量的比例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意思是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本身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笔者以为,教师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惟一因素。要想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4.
过去20多年来,教师们一直对“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的教学要求奉若圣明,并以此鞭策自己边教边学,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这“一桶水”满些,以备不时之需。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再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教师,已是远远不够了。因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王建磐提出: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  相似文献   

15.
讲得少一点     
刘寅 《数学教学》2000,(1):18-19
多少年来,数学教师一直在充当知识施舍者的角色。一堂数学课,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概念,导出和证明公式,应用举例,几乎一成不变。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高分贝的噪声中昏昏欲睡。教师习惯了,学生也习惯了。 “一个好的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但是,学生怎样得到一杯水,得到怎样的一杯水?我的看法是: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必须有“一桶水”以外,更应当研究在课堂上“讲”的艺术,什么该少讲,甚至可不讲。  相似文献   

16.
谈到教师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时,教育界曾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这一说法只反映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的数量关系,没有反映质量关系,如果教师的这“一桶水”没有及时更换,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就会出现知识的老化,会误人子弟。于是,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仍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如果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保持“一股泉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就可肯定地说是合格教师吗?未必!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  相似文献   

17.
谈到教师知识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时,传统说法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在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方面,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把这句话当做衡量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则未必妥当。首先,衡量学生成绩需要正确的质量观,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同样如此。怎样确定“一杯水”或“一桶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有了“一桶水”是否就是合格教师同样要打个问号。其次,倒“水”还有个方法问题。你提一桶水往一只杯子里倒,很可能洒在外边的多,倒入杯中的少,浪费且不说,未必能把杯子倒满。况且,这样做难脱“注入式”…  相似文献   

18.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者须有“一桶水”。为了学生的“一杯水”,教师必须充盈自己的“一桶水”,有了“一桶水’,才有可能给学生“一杯水”。一、“有水”须会“倒水”有这样一些教师。业务修养不错,知识水平不低,“桶里的水”很满,但就是倒不出来。讲课,或平铺直叙,学生兴味索然;或艰深晦涩,学生难以理解;或杂乱无章,学生理不出头绪。出现这种情况,是教者只重视“有水”,而忽视或不善于“倒水”造成的,实际上这是教者没有把学和识很好结合起来。“学”一般指所任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联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是从前人那里继承…  相似文献   

19.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王敏教学观探微王敏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组教学界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其言外之意似乎是教师只要拥有知识,就能把教学工作做好。当然,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教师是无法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重任的...  相似文献   

20.
备课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备课不能照抄教参;要扩大备课的范围,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使备课进入更高更深层次;那种“一个备课本两本书”进教室的搞法是不行的,是决然收不到语文教学的好效果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这比喻生动、形象而又深刻,教师要讲好课,做到知十讲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