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戈银银 《新闻世界》2014,(6):193-194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但从社会性别看,男女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仅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影视剧中。本文运用批判性话语从性别关系角度探讨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是如何表达性别并建构性别文化的。从男女不平等关系,男权话语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自我的"他者"批判三个角度,分析电视剧中隐含着的性别观念乃至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3.
在广告中的性别表现上,针对两性的刻板定型十分普遍,其不仅仅体现在针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当中,同样,对男性形象的塑造也存在着刻板定型的误区,而这种对两性的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强化,不利于两性多元化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两性在广告中形象的考察,探究在广告中性别刻板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11):22-29
2012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是一部以女性角色为主体、展现女性成长的电视剧作品,剧中构建了一个"男权独尊"的极端父权社会(后宫),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而同时,剧中的女性亦通过"利用"自身的性别特征而最终在男权制度下赢得自身的权力地位,展现了女性主义的自觉。本文试图着重关注"身体"符码在剧中的呈现,以文本分析的方式,阐释电视剧文本对女性形象的构建及其折射出的性别政治与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彭京 《湖南档案》2009,(5):46-48
海岩创作的文学作品能够与影视作品联姻,与其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密不可分。他的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喜欢那些在个性与品行上不够完美的女性,或许只有这样的女人才容易上演人生与命运的悲剧。不幸的女人各有各的不幸,作者善用对比、衬托、反照的手法把一群各有千秋的女性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择三家门户网站的女性频道:搜狐女人频道、新浪女性和腾讯女人频道,通过控制实验法,探讨它们在塑造女性形象与女性角色定位方面表现出的倾向,研究其精美包装下的性别固定成见是否存在,传统物理空间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前,男性形象在广告中频繁呈现,形态多样,对广告效果及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广告创作运用男性形象,应注意塑造性别范例、维护两性和谐、确保形象健康、演绎品牌个性.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电影在性别叙事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有着突出表现,以黄蜀芹《人·鬼·情》《画魂》为代表,二者以清晰冷静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近现代女性的另类生存困境,影片在叙事语言和视觉编码上均对传统银幕的男权话语形成了挑衅与颠覆,因而具有突出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已由被界定、被观看的第二性,逐渐步入重视女性自我表达与性别认同的现代社会,女性导演创作的女性电影更让女性从银幕边缘走向中心,《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在这转型期间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与史蒂芬·茨威格原著中男权意识的隐形书写不同,徐静蕾改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男性置于被审视、被讲述的客体而让女性成为电影的主体,对传统男权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解构。陌生女人并不陌生,她只是万千女性的一个缩影,徐静蕾敏锐地洞悉了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桎梏,她对电影的改编实现了女性由缺席到在场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业的日益繁荣带来了信息量急速膨胀的当下,男权文化体系通过对媒体话语权的控制,完成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得媒体传播中的女性形象成为男性按照自己的想法所设计的审美客体,并最终通过男性叙事来传达给受众。我们通过分析媒体传播中女性形象呈现的方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梳理女性群体和档案沉默之间的联系。缺失表现为,在男权制约下女性本就缺少创造及保存记录的可能性;歪曲表现为,男权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对社会规训的内化使得女性在档案记录中缺少表达自我意志的主体性。而如何打破档案沉默现象,一方面在于加强女性群体档案这一客体对象的资源建设,另一方面在于强化女性创造记录、开发档案的叙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风靡海峡两岸的时尚美容类节目《女人我最大》为例,结合传播学理论从女权主义视角探析当今大众媒介对女性美标准的塑造过程。结果发现《女人我最大》从节目话题设置和心理暗示性元素的使用两个方面打造完美女性形象,同时结合线下产品的成功营销推动大众对女性美的标准的实践,强化节目所推崇的以身体为美的理念。当今大众媒介塑造的女性美的标准难以突破把外貌体形作为女性美的衡量标准。在男权文化下,大众媒介成为了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13.
毕琳 《东南传播》2016,(8):141-143
社会新闻中呈现的女性形象较为丰富,因此能较为充分地反映社会问题。本文以《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总结出《申报》塑造了怎样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研究《申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并进一步探究媒介塑造出此种女性形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从而论证大众传媒在两性平衡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与全面普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相继延伸到了虚拟的赛博空间,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并长期为人们所关注的两性问题也在互联网上有所突显.本文拟以女性网站及女性频道为例,考察互联网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探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性别问题上是否依旧存在刻板印象与歧视现象,网络时代是依旧延续着男权话语体系,还是为女性话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现代花瓶和贤妻良母"是当今电视广告塑造的两类形象。传媒对女性的歧视和扭曲透露出强势的男权意识,其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相关研究表明,媒体经常将女性边缘化,女性在媒体上被展现为形象刻板的符号,充当着"被看"的客体。我国的大众传媒仍以男性话语权为中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开展,媒体中女性形象也越来越多样化,女性形象从以往的以家庭为主转为独立的职业形象。但是,即便是这样,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与女性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仍有很大差别。本文探讨了媒体是怎样对女性形象进行刻板化塑造的,并探究了其中的原因以及促进媒介多元呈现女性形象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网易网站携手多家媒体举办的最受欢迎女性电视广告获奖作品的分析,指出其塑造的女性形象破除了传媒长期以来存在的性别误导、超越了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折射出媒介性别观念的嬗变.本文还就广电传媒应如何塑造现代女性形象.突破社会性别"刻板成见".实现当代女性职业多样化、形象立体化、定位丰富化的形象塑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查玮 《东南传播》2010,(10):104-105
随着女性消费者地位的提高和女性社会角色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电视广告在两性形象的塑造方面,开始打破以往"男强女弱"的传统两性关系。2009年的一则肯德基电视广告从新视角切入,成功塑造了新型两性形象,其对于电视广告传统叙事结构的颠覆与改写,成为获取广告灵感的创意来源。  相似文献   

19.
传媒在妇女运动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在强调人格解放和自我价值实现、唤醒广大女性独立意识方面有着舍我其谁的气魄。但在男权势力主导的社会制度中,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介在女性报道和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未尽如人意。互联网出现后,女性主义者希望在这样一个宽容的舆论平台上塑造一种真正平等的两性文化。然而事实证明互联网带给女性事业的挑战仍不容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应当怎样正确地使用互联网来推动女性事业的发展?问题存在:网络中女性报道的现状令人堪忧1、报道数量:缺少对女性群体的关注。互联网信息容量的海量性及传播的互动性,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考察民国时期妇女离婚风潮和《玩偶之家》之间的关系,分析媒体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分析"出走的娜拉"形象,揭示该媒介符号如何推动民国女性达成性别平等的共识。从女权主义斗争的角度分析,这是一次女性对于男权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是在"文化霸权"中取得的有价值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