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伊川县鸣皋村有这样一位农民:一年四季进百村串千家采访写稿,两年来已在县以上报刊发稿近百篇,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乡村土记者”。 这位“土记者”的名字叫孟聚丁,今年47岁,在鸣皋村周围以游乡卖酱油为业。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对新闻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那是村里一位妇女默默无闻地伺候“植物人”丈夫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县内外许多好心人纷纷为她捐款,帮她渡过难关。通过这件事,老孟看到了新闻的力量。于是在走村串巷卖酱油时注意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晚上回家写稿。但作为一个60年代的初中生,…  相似文献   

2.
在步入世界汽车大国之列的今天,回眸中国汽车工业半个世纪的历程,不能不提到饶斌这个名字.饶斌,代表了一个时代.也因为有了他,才有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饶斌的人生轨迹,清晰记录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他不仅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拓者,而且是推动新时期汽车工业转型的引路人.不仅为共和国铭记,就连世界汽车界都公认,饶斌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汽车之父”.  相似文献   

3.
赵磊 《中国新闻周刊》2007,(14):I0009-I0011
东南汽车的成功,是凌玉章这十多年来做的“最得意的一件事”。 因为东南,他从一个大半生献身机械工业的管理者,成为汽车界的一位创业者和圆梦人。  相似文献   

4.
汽车马拉松越野赛并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后的第八年——1894年,世界首次汽车比赛在法国巴黎举行.比赛的规模很大,当时参赛的汽车共102辆,但最终到达终点的只有9辆车.之后,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每过几年就要举行一次汽车比赛.1901年1月31日,法国《晨报》刊登了一篇“挑战书”“当下需要证明一个人拥有一辆车,他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敢问谁愿意在夏天接下从北京开车到巴黎的任务?”[1]于是,1 907年2月,国际汽车运动联合会决定举办一场从北京至巴黎的长距离汽车拉力赛.  相似文献   

5.
幽默版     
《档案管理》2005,(1):39-39
计算题埃里卡问女友:“你怎样支配家用钱?”“40%用于房租,30%用于吃饭,30%用于汽车,20%用于娱乐。”“但这加起来是120%。”“没错,这就是我的难题。”(施祥云摘)还是孩子“大夫,我的儿子一直喜欢玩沙子,又是做沙子甜食,又是盖沙塔。您觉得他需要治疗一下吗?”“这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啊。”“我们也是这么想的,大夫,可是他的妻子吵着要离婚。”(徐美丽摘)这是给您的汤格雷先生到某地旅游,住在一个小客店里,客店主人很吝啬,每天给的饭食很少。一天,他坐下来吃晚饭,见放在桌上的盘子很湿,便冲着店主说:“这盘子是湿的。”店主说:…  相似文献   

6.
展江  李婷婷 《青年记者》2017,(19):70-74
在我们的案例分析视野下,媒体人经济犯罪通常以披露负面信息为要挟,从事“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活动,敲诈勒索和受贿成为他们最常见的入罪罪名.本文剖析的则是一个记者作为主体的鲜见的诈骗案件,在笔者搜集的数百个案例中仅此一例,但是法律上最终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因而也具有典型性.这是一个不存在法律争议的案件,这名前汽车口(条线)记者从一名有新闻理想的青年逐渐迷失到汽车生意中,最终滑入严重诈骗犯罪的深渊,足以让那些从事汽车、房地产等行业报道的记者编辑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8.
在电话中两次预约采访冯健先生,正碰上他在赶写一篇东西.他说:过几天再谈吧!曾经约过一些文艺界人士采访,听到的回答不少是“今天有会”、“明天有活动”之类的回答.而冯健则在“闭门盘货”这使我感到新鲜.离休快九年了,冯老依然笔耕不辍,退而不休,这应该是一个“新闻兵”的本色吧.  相似文献   

9.
采访汽车行业的记者,或者汽车媒体的记者,统称“汽车记者”。上海的“汽车记者”颜光明新近出书了——他的作品集《轮上风流》。这本书里有些文章虽然过去在报刊上零星看到  相似文献   

10.
在驻疆某师,提起政治部主任陈作明,都称他是“实心眼”主任。这里撷取的是他务实求真抓报道工作的三件事。抓实“宁可一篇稿子不见报,也不能加水分写失实虚假的报道。”这是陈主任时常提醒报道员洛守职业道德的警言。一次,战士小张写了篇某连长兄弟般爱兵的通讯。文中说连长每月为战士家写信30多封介绍其成长情况,并为贫困的战士家寄钱接济。陈主任审稿后不大相信。他是个细心认真的人,经了解并非报道中说的那么“突出”,其中的数字也有出入。于是,他严肃地指出了这篇报道中“水分”多的问题,并给小张辩证地分析报道先进人物不能一…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闲话     
人晚常观电视剧,久有所感,乃想说几句闲话。先进人物,未结婚的,佳偶难求,谈一个吹一个;结过婚的,总是不能照顾家庭,惹得妻子埋怨。情节现成,各行通用,信手拈来,可称“白搭”。张恨水曾对要他作《续啼笑姻缘》的读者说:“酱油汤越冲越淡”。但后来他还是续作了,果然该而无味。遗憾的是现在某些电视剧的作者不接受恨水先生的教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网络不知不觉已渗透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见面的那句“吃饭了吗?”已几乎风化成了化石。街头巷尾碰上一个熟人.不无时髦地给他来一句“这是我的E-mail,请多联系;这是我的QQ.随时呼我”。这就是网络时代!要是交上了一个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那就索性给他来一张网络名片,让网络时代真真地酷到底吧!  相似文献   

13.
对连水来说,他是一个黄梅戏学徒,他将永远是一个学徒,因为广阔的人生还在等着他.对创作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艺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都走在儿童文学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我们也是“永远的学徒”.  相似文献   

14.
11月18日清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天色阴沉,小雪飘下还没落地就化了。卡尔。斯尼德开着车去上班,路过亨利.福特汽车博物馆,他下意识地向窗外看了看。作为一名福特汽车经销商,从年初开始他的日子就不太好过,“车子卖不出去,总不能真的一个美元一辆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题目,是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刘立志本期文章《让“理论之树”常青》中的一句话.因为此话对解决“理论文章太枯燥”问题很有帮助,所以借来一用. 理论文章是不是都长篇大论、四平八稳、枯燥乏味呢?不是的.毛泽东同志的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自不必说,就是马列主义经典原著,除了逻辑性强、语句含义丰富外,一点也不枯燥.譬如,列宁同志在1 920年写了一篇《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文章在批评“社会革命党人”不会变通、不知“拐弯”时,打了一个比方: 假定您坐的汽车被武装强盗拦住了,您把钱、身份证、手枪、汽车都给了他们,于是您摆脱了这次困境.这显然是一种妥协.  相似文献   

16.
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1989年,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初次涉水汽车制造业.当时,媒体问他为何要进军汽车业,他答道:"你想想,汽车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这番"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的著名言论,曾被不少圈内人笑为不懂汽车还要干汽车.  相似文献   

17.
齐莉莉 《青年记者》2005,(11):48-50
初识曹轲,缘于他的字.“2005南方传媒高峰论坛”召开不久前,看到了他任主编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内部研究性刊物《南方新闻研究》,打开扉页,每期的卷首语都出自他的手笔.其中一期上,“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青春欢喜”跃入眼帘,让人心生好奇,毕竟这句出自一位82岁老科学家的话曾经在坊间流传一时,曹轲对它又作了怎样的新解?这是一个怎样的“老灵魂”?渴望着怎样的“青春欢喜”?读完那篇字,我的好奇心却越发重起来.没有想到,后来终于在论坛上见到他,却给了我太多的意外.惊讶于他的“书生意气”,惊讶于他的“青春年少”——此次南方传媒领袖云集的盛会上,不满40岁的曹轲是我们聘请的最年轻的兼职教授.于是,我的采访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8.
1990年5月,我去华县一个小山村采访。新任村主任是位运输专业户,他有一辆汽车和一台拖拉机,每天汽车喇叭一响,拖位机轮子一转,“大团结”就象潮水一样流来了。但他却另有想法。他见全村180多位乡亲,不都象自己一样富,自己身强力壮,应该为群众多做点事,使大家都富起来,否则,就是“大团结”撑破自己的口袋也没意思。于是,他于1989年4月挑起了村主任的重担。若因公按每月少跑车4天算,就少收入1500元,而村上每月只给他补贴20元。有人说他是“关门打财神,放着钱不挣,  相似文献   

19.
诚信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  相似文献   

20.
走过川藏线     
一个记者,在他(她)的采访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许多层次的题材及人和事。然而,真正能让他(她)永远不能忘记并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震动的采访对象并不多。《在三千里川藏线上》就是这样一个题材。“采访川藏线上的军人”是我台在1996年7月就拟定好了的计划。这年八·一前夕,我们到位于四川稚安的成都军区后勤部兵站部汽车二十团采访一位军嫂。这位军嫂的丈夫就是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他由于腋下淋巴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