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米莉·狄金森可谓是继希腊女诗人萨福之后盛开在世界诗坛上的又一朵奇葩。她在同19世纪男权中心文化的抗争中,既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深感焦虑,而又不甘向权威示弱、屈服。而她在宗教和爱情等方面表现出的矛盾性无疑归咎于她在诗歌中所隐含的火山般的性别意识:性别焦虑/身份颠覆。然而,诗人并未因为性别焦虑与恐惧而停滞不前,而是在竭力超越传统并颠覆二元对立的传统性别角色。鉴于此,该论文拟从性别意识入手细读狄金森诗歌,并以此来揭示诗人如何通过颠覆既定的男女性别角色来唤醒女性共同反抗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此外,诗人还试图创造一种承载性别意识且具有“双性同体”特征的女性诗歌语言来质疑和挑战男性经典文学传统,并以此为女性创作开创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史上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最彻底、最深刻的诗歌流派,由于中国所积淀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使中国现代诗人在追求新诗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始终无法避开的问题,即探索新诗自身的艺术创造与现实生活和民族命运的关系,即诗人的现实关注与审美追求的关系.九叶诗派在反传统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传统,从而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最深刻的叛逆者和传承者.  相似文献   

3.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4.
多民族审美认同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文化过程,一种文化动力。而壮锦则是广西区域民族共同认同的审美形象,其传统状况和现状生动地反映出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壮锦与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指的是广西区域民族以审美方式体验并认同壮锦所表征的区域民族文化身份,并以此审美自律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审美行为。由此可见,研究壮锦与多民族审美认同的建构问题以揭示其建构路径,这对于如何通过审美文化来建构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对民族地区如何以传统而又现代的文化姿态融入开放世界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代言体诗歌是诗歌创作中颇具个性和特色的诗歌体式和类别.所谓代言体是指诗人代人设辞,假托他人(多为女子)的身份、心理、口吻、语气来创作构思,表面上是诗人代诗中抒情主人公言而实质上是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诗人言的一种诗歌体式、创作模式与表现方式."代言体"诗在标题、人称、形式、内容、表现角度、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征,代言体诗的形成也有其政治、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瓦努阿图是南太平洋地区与我国建交的八个国家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南线的重要地理空间,但该国生产的英语文学却极少被我国学者关注。本文试图以瓦努阿图土著诗人艾伯特·莱奥玛拉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记忆为研究切入点,探究极富文化身份忧患意识的诗人在诗歌中如何为复兴土著民族文化记忆和化解族群文化身份危机进行文化记忆的反殖民建构。研究认为,诗人在诗歌中从回忆过去、审视当下和建构未来三个角度,先后唤醒了土著族群何如痛失本民族宗教信仰的过去,痛定思痛地考察了民族传统文化消亡在当下造成的种种文化身份危机,并据此大量生产承载复兴传统文化的文化文本,系统性地重构了土著民族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88):39-40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体系当中,古诗词教学是其中的一项基础模块,也是教师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古诗词鉴赏环节,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审美熏陶,也能使学生与诗人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意象是古诗词表现美感的集中体现,由诗人所创设,体现了外界的景物与诗人内心感受的统一,是思想情感借助外景的一种表达形式。分析意象能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内涵形成深入理解。文章以初中古典诗歌意象为切入点,对古典诗歌审美意象的一般规律以及初中古典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策略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云南遗民陈佐才以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的陶渊明、杜甫、王维等诗人为模范进行创作。他从人格品性、创作主题、艺术风格三个维度紧紧靠拢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文化理念和文学审美好尚,体现出边疆文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其诗歌推动云南地方文学与中原主流文学的交融,促进中原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可谓明代云南汉文学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终其一生处于痛苦的流亡状态,她总是在积极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在其"植物诗歌"中积极建构自己的身份,缓解自己的身份焦虑。她的激情和焦虑被投射到对不同植物的细致描绘中。通过对植物的描写,诗人努力实现她的自我建构。在其"植物诗歌"中,一个充满了激情和焦虑的诗人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