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引自张籍诗全集382-16) 《节妇吟》是唐代张籍的一首诗歌。初读这首诗,一位可爱可亲、可钦可敬、美丽温柔多情重义的年轻节妇形象跃然纸上。她,一个有夫之妇,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地拒绝他人求爱,  相似文献   

2.
大约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不少《祝福》研究者认为,祥林嫂是“从一而终”、“恪守封建礼教”、“捍卫封建贞操观念”、“争取能立个贞节牌坊”的“节妇”典型。这种“节妇”典型论,目前流传、影响又较广泛,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明清拟话本小说数量庞大,其中体现出的贞节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分为传统贞节观和变通贞节观两种。变通贞节观下的节妇形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节妇形象,她们受到的社会约束相对宽松,具有朦胧的自我意识。根据守贞方式的不同,又可将变通型节妇分为前失后守型、妓女守节型、再嫁守节型、失身节妇型等几种。  相似文献   

4.
张劲松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0):105-110
《孔雀东南飞》乃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绝唱,历代文人赞不绝口。然其中有一奇怪的传释现象,即少有分析其间的人性和礼教相冲突的伦理问题,追索其殉情悲剧的深刻原因。刘兰芝被文人解释为一个"节妇"的形象,而多回避了她和婆婆矛盾关系及自请离焦家的反抗行为,由此造成的悲剧结局的性质都被有意忽略了。也就是说文人们通过"节妇"这个合乎礼教的"符号身份"有意无意地规避了这首诗所蕴含深刻的悲剧意味。这种规避导致了一个独特的阐释话语的缺口的存在。因此,追索这个缺口产生的内在文化原因,辨析一首诗所带给后世的独特的文化解释的心态,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相似文献   

5.
刘明华《张籍〈节妇吟〉的本事及异文》认为现存张籍集各版本《节妇吟》原题均为三字,寄赠对象或本事的出现始于宋代。文献表明,此并非事实,该诗原题当包含寄赠对象,或作"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师道"当为"师古"之误。  相似文献   

6.
龙启瑞是广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之一,为“岭西五家”、“杉湖十子”中的大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描写妇女的作品比较多,特别是描写节妇烈女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作品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妇烈女形象,突出了她们刚烈的一面,与传统诗歌中的妇女有较大的区别。但由于道德色彩太浓,影响了这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7.
话本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文体,有着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本文通过对《无声戏》中"节妇"这一文化现象的探究,期望使人们对于话本小说的认知会更加深刻,对古代文化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中说理不仅不易,而且危险,弄不好就会意境尽失,味同嚼蜡。可是《节妇吟》、花蕊诗却履险如夷,既能做到入情入理,又不失之枯燥。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领略本诗之美,体会本诗看似寻常的语句背后的奇妙之处,进一步提升审美鉴赏品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理解节妇委婉的拒绝方式,学习其拒绝的智慧。能有理有据有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思维的品质。3.学习本诗比兴寄托的手法,读懂字面之言,把握言外之意。4.了解酬赠诗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学习本诗比兴寄托的手法。  相似文献   

10.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和冯梦龙的妇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本文重点分析了“三言”中的才智型和贞女节妇型女性形象,并由女性形象的塑造分析作者的妇女观。与晚明时代经济发展、思想变革相应,冯梦龙的妇女观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仍然极力推举贞节之操,他的妇女观更大程度上停留在封建教化上。  相似文献   

11.
在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中,初凤降服神兽坐骑,条件有三:一是发现天书所载龙鲛弱点,二是初凤受仙蚌庇护拥有神性,三是初凤和龙鲛的终极目标都是“谋一正果”。“神兽坐骑”与法器是剑仙的身份标志,显示了剑仙的正邪取向、个体修为与仙界地位。神兽坐骑母题具有“琴高骑鲤”的仙话渊源,鲤鱼构成仙话质素和拥有超凡能量。还珠楼主将鲤鱼“仙性”与剑仙仙话融合,开拓了海中世界愿景,世俗性与传奇性熔铸在女剑仙以及“龙鲛”形象上,在“神兽坐骑”母题演绎中折射出理想社会结构整合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文学学术界,“闺怨诗”和“思妇诗”这两个概念经常出现,很多学者出现了错用、滥用现象。“思妇诗”和“闺怨诗”不能一概而论,前者的覆盖范围要远远小于后者,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出现兴起的闺怨诗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经》中思妇形象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类诗歌。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早期的诗歌理论,自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孟子,至汉魏以降的卫宏、刘勰、钟嵘,大抵采用“逻辑思惟”的方法,“以文论诗”为传统。到了盛唐时期,杜子美(甫)另辟蹊径,打破了这一传统,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新体制。所谓“诗”,即指近体诗中的“绝诗”,所谓“以诗论诗”,就是通过绝诗,以“形象思惟”的方法,对诗歌的性质、内容、体裁、作用、手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或使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这些词,往往被称为“诗眼”。诗歌形象的鉴赏,意境的把握,思想内容的评价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开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诗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诗眼”的位置,没有一定之规,要视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它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因此,此类课文的教学应根据“文包诗”课文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17.
现行人教社编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五册选入了陶渊明的两首诗——《归田园居》和《饮酒》。《归田园居》一组共五首,这里所选是第一首。这组诗写出彭泽令归隐之初,抒发农耕的欣喜。《饮酒》一组共十首,这里所选是第五首。这组诗写于归隐后的十二年,诗中透出对时势和身世的感慨。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借此一窥古诗海中“隐逸诗”、“田园诗”祖师的风采是很有必要的。但文中的一幅插图令人遗憾。图欲画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形象。只见诗  相似文献   

18.
在《根》这首诗中,诗人牛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坚守者、承受者和奉献者的形象。 根是理想的坚守者。“我是根”。诗的开头以根自喻.交待了自己的身份,一位不卑不亢、勇于承担的勇者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寄语:这首诗清新、明快,让我们看见一群“年轻的学生”、“激情的少年”,一边“热烈地交谈”,一边“栽下一棵村,然后又栽下一棵村”,多么富有动感,富有形象。这首诗适合个人、双人或多人朗诵。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诗国”,而且也是一个“丝国”。诗与丝,前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表,后者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两者很早就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丝与诗的紧密结合,成为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唐诗》中,出现大量与丝绸相关的“丝绸诗”,“丝绸诗”中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描写的诗句。“丝绸诗”中女性形象的丰富多彩,体现了女性在唐代丝绸文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