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聪 《考试周刊》2013,(89):16-17
在“有”字存在句和“是”字存在句中,“有”和“是”在表显性存在时均在句法形式上有着各自所对应的同构关系.从而导致了二者在语义属性上同中有异.这是留学生在学习这两类句型时易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在意象图式上的特点,验证、补充了它们的差异.进一步阐述了二者在表示存在时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能愿动词"能"和"会"都有表示能力、可能性的意义。二者在语义上有交叉,语用上存在差异。各等级留学生在使用"能"、"会"等能愿动词时,经常出现不同类型的偏误,如漏用、乱用、混用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几个词在相同义项下的使用条件与范围认识不清而出现的选词不当。  相似文献   

3.
对于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而言,必须掌握一定内容的文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照搬对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而要探索与留学生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新的教学路子.否定副词是古汉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我们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比较“勿”与“毋”的意义及用法的异同,帮助留学生掌握并能正确使用与二者相关的词语.  相似文献   

4.
"亲自"和"亲眼"都属于"亲X"类方式副词,二者在句法、语义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留学生在使用时很容易混淆。从结构、语义等方面分析"亲自"和"亲眼"的异同,探究留学生形成偏误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时"与"暂时"在句法功能常用搭配及语义特征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细致地考察了二者在语义特征方面的差异,以期对留学生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一再”和“再三”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副词,二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时可以互换,但在用法上还是有各自的使用范围和特点,并不完全对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对这两个词加以区分,否则就有可能使留学生对二者产生使用上的偏误.本文试从词汇、句法和语义平面对“一再”和“再三”进行简要考察和辨析.  相似文献   

7.
"给"作为介词时,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表示的是抽象的语法意义,且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在中介语理论指导下,运用偏误分析法,对所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外国留学生介词"给"产生偏误的原因,针对偏误原因提出教学上的对策,以期提高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几乎”和“简直”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对副词,二者的使用有一定的交叉,这给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本文主要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分析二者能否换用的原因,并对二者在副词中的次类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留学生作文中,"起来"的错误较多。趋向补语"起来"有趋向、起始、结果三种意义。留学生在这些意义上都产生了诸多偏误,偏误产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动词加"起来"后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很复杂,只有弄清楚规律之后,留学生才能正确地使用它。  相似文献   

10.
近义词"原来"、"本来"的常用义项和用法都极为相似,然而又有细微的差异,二者在其它义项上的差异则较大。这些相似和相异点都影响了留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习得,使之产生偏误。  相似文献   

11.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对汉语中语义相近,形式相似的词语往往不知怎么用,由此引起的偏误很多,"忍不住"和"受不了"就是一对儿。二者在语义上十分相似,"忍"有忍耐、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报刊书籍时,经常发现“做”与“作”互用现象,这是因为二者的读音相同,意义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为了搞清楚“做”与“作”的正确用法,笔者查阅了多种字典、词典,发现两者的起源、读音、意义还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4.
徐冶琼 《现代语文》2009,(6):120-122
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经常会混淆表示愿望、意志的"要"和作为能愿动词的"想".二者的差异在于:句法上, "要"和"想"与其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述宾结构,且"要"具有肯定和否定不对称的现象.语义上,二者都具有表"欲"的语义特征,但"要"具有定量性和动态性,而"想"具有非定量性和静态性.语用上,一般下级对上级用"想",上级对下级用"要": "想"有商量、征询意见的意味, "要"则侧重表达自己的意志.  相似文献   

15.
"V得/不着"与"V得/不到"都属于能性述补结构,但是它们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又存在着交叉和不同。由于它们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句法结构,所以容易造成留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偏误,为了提高教学解释的理论性,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结构的用法,可以从构式的角度对可能补语"V得/不着"与"V得/不到"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结构能够互相替换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并通过语义分析和结构类型分析探求其不同的语法意义,结合构式理论和语义分析进而总结两种结构对V选择和制约的规律性,以阐明二者运用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甚至老师)对比喻句“好像……”与“好像……似的”含糊不清。在该用“好像……”句型时用上“好像……似的’,认为二者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意义上是相同的,将二者等同起来,这是错误的。其实这两个句型虽然都是比喻句,但在用法上却有不同。 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7.
"省得"与"免得"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目的关系。二者所在句前后为有意致使时表示目的关系;而前后为无意致使时不表示目的关系。"省得"、"免得"表示目的关系时,与"以免"在语体、语义、句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省得"与"免得"除了方言色彩的区别之外,在意义上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8.
在莫旗方言中,"整"和"造"是两个使用率极高的泛义动词。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色彩意义,并从词的概念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对这两个动词进行对比分析,概念义上,二者虽在在词义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在表处置、制造、取得之意时,用"整"不用"造";色彩义上,二者口语色彩浓烈并极具感染力;语法上,二者的宾语、补语在词义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造"在其主语和宾语的语义选择上有要求,"整"则宽泛些。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一词系外来词,由日本人发明。早在我国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文化、科技发展很快,东边的日本政府就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由于遣唐使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呆很久,所以日本政府第二次派遣唐使来中国时,还派遣了“留学生”和“还学生”。所谓“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以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而“还学生”则是指在遣唐使回国时随之一起回国的学生。后来,“留学生”这个词就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作“留学生”。何为“留学生”?@张胜年  相似文献   

20.
结果可能、愿望实现的非一致性和行为趋向的一体性与非一体性是‘てくれる’、‘てもらう’表现受授关系的重要的意义特征。结果可能与愿望实现的非一致性要求二者在表现同一意义时需采用‘てくれる’→‘てもらえる’→‘てくれる’这种形式。而二者在行为趋向上的一体性与非一体性决定了‘てくれる’的‘动作者’具有动作的主动性和‘てもらう’的‘动作者’具有动作的被动性这一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