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独秀文学思想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思想启蒙运动中建立起来的。其文学思想带有鲜明的思想启蒙现代性和政治革命先锋性的特点。他的启蒙现代性主要是重视文学传播革命思想,唤起国民思想觉悟;吸收西方进步文化思想,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文学的彻底革命精神;他的政治“先锋性”主要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政治革命为意图而发动文学革命,重视文学的政治功能,提倡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用全新的观念确立小说的文学正宗地位。  相似文献   

2.
政治小说起源于英国,其意在传播政治观点,表达政治主张。在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大量英国政治小说译入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为躲避慈禧的迫害而逃亡日本。在日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要变革中国,"自上而下"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开启民智,改造人民思想,才能实现国内改革。他将"政治小说"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并欲通过兴办报刊,译介政治小说,提高小说的文学地位等举措,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传播政治主张。此外,同时期内有大量外国政治小说通过译介而引入中国。政治小说本文试通过对清末政治小说译介活动的分析,探究政治小说的翻译活动对当时清朝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文学,是受工农兵文学规范的文学。其小说创作以全国性政治运动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政治斗争,表现本民族独特的政治生态;以全国性政治化生活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社会情态,表现本民族独特的情感和风俗;以中华民族的眼光,审查少数民族的人物,表现本民族独特的精神风韵。所以,中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小说是在"为工农兵"的大方向下,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中国的少数民族小说,除看其民族特色之外,还应审查其思想感悟和人物形象,而中国文学史界对它们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其小说的评述也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涯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讠于的留学生活对小说创作的影响非常深刻。因抗战爆发没有完成的留学生涯和时局一起促使他走上全力进行文学创作的道路,成就了一个著作等身的小说家。在赴法留学之前,徐讠于大量涉猎了中国古典文学,尽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和小说的表现形式。留学法国之后,由于受到法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文学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浸润,他的文艺思想、文学主张以及政治信仰随之发生了变化。异域的思想特质和艺术表达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小说中弥漫着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味道。徐讠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众多的文艺思潮、文学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二者以互补的方式在小说中散发出无限的活力。其小说综合了现代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与审美风范,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狐狸"王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蒙是一个狐狸型的全能作家,堪称当代文学巨匠,他在小说、随笔、诗歌、文学评论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小说和政论随笔成就最大。王蒙的小说是一种自叙传式的“骚体小说”,由于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超群的政治智慧和复调主题,从而丰富和深化了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了“经验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他的小说也存在着潜在模式化、“思”的缺席、政治术语过多、理念大于形象等缺陷。王蒙的政论随笔确立了其改良主义与左翼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以讲常识、讲中道、讲多元为核心命题,反对一元化、绝对化和建构论唯理主义,因而达到了时代的思想高度。王蒙的创作虽非完美无缺,却与赵树理、浩然一起.代表了一个文学共鸣时代的艺术和思想高度;他以自身的创作实绩和影响,命名了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王蒙时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小说理论,是小说理论家借西学东渐之势变革传统文学观念的初步成效,林纾、严复和梁启超等人从情、理、事三个不同方面与西学构成纽带,使得小说开始了近代转型,确立了近代品格,产生巍然可观的理论成果。这一时期的小说理论以开启民智为主导思想,强调小说的政治功用与社会地位,并对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创作手法作了多方面的阐述,成为整个近代文学思想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位,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薛敏  王妍 《教育教学论坛》2019,(26):198-199
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既有极强的政治性,也有显著的文学性特点。他通过文学想象的方式表达他的政治理想,政治意味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小说《一九八四》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和文学互相增强的辩证统一关系,体会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带来的小说中的张力,增强阅读感受,体会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伊什梅尔·里德不仅是美国最优秀的讽刺大师之一,而且是一位狂放、自负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提倡一种融合、开放的多元文化主义,关注被白人主流文化边缘化的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挑战占统治地位的白人文化。他在小说中通过戏仿颠覆了传统小说的体裁,体现了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特征。本文以伊什梅尔·里德的作品为例探讨西方小说传统的戏仿性改写。里德在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戏仿艺术既质疑文学再现形式,又高度关注与边缘文化、特别是非裔群体密切相关的历史、政治、文化等问题,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内涵。对里德小说戏仿艺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解析戏仿艺术在后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成为公论,在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外在的环境注定了作家经营文学的艰难历程。解放区的一些作家丰富的思想与政治要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龃龉,并有意无意地在小说叙事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文章试图在解读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基础上,考察作家自我与革命书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表现出来,并使其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悖反。  相似文献   

11.
政治小说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开端。中韩近代小说家从相同的国情和传统文学观念出发,为救亡图存的政治理念不约而同地从日本译介过大量的政治小说,以此为基础,两国各自开创了自己的政治小说。这类小说大大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强调了小说对社会的作用,重视小说本身的价值,与传统的"诗文"为正统的文学观相比较,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学革命",从此政治小说在中韩近代文坛上拉开了"新小说"的帷幕。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提出以“新民”为核心的新理念,强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国家生存及发展的重要作用,期望引进欧美、日本的思想文化来激发民族文化中积极进取的成分,尤其推崇现代政治理想和科学精神。他积极倡导的“新小说”承载了国人欲改变落后现状的迫切愿望和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渴求,考察其“新小说”可以发现,其中蕴藏了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时代精神的特质等丰富信息,展现了勇气和求新精神,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陈旧内涵,创造了文学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中日两国文坛上,曾有过一种相同的文学现象,即政治小说的流行。这类新的小说形式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它们在推动两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促使文学贴近时代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时间上看,日本政治小说的产物略早于中国政治小说,后者是在前者的启示和影响下出现的。中日政治小说有许多共同点。如相近的历史背景、相似的作者群体、相同的功利目的等;但在思想内容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它们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对后世产生之影响,亦因国家不同、文化精神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结果。比较它们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对日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时代思想领域的巨人,在我国文学发展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文章尤其是小说,对进步思想的传播和政治文化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他对我国的国民性有着深刻地剖析,对时代问题有着敏锐地洞察。钱杏邨在《死去的阿Q时代》中,指出鲁迅的文章已经脱离时代,思想落后,暴露弊端。客观而言,钱杏邨的论断实质上存在两面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成为公论,在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外在的环境注定了作家经营文学的艰难历程.解放区的一些作家丰富的思想与政治要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龃龉,并有意无意地在小说叙事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文章试图在解读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基础上,考察作家自我与革命书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表现出来,并使其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悖反.  相似文献   

16.
在1930年代的政治化语境中,穆时英创作了一批很有左翼色彩的大众文学,被左翼作家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是,“普罗文学”和“大众文学”全不是穆时英的真志趣,他所响慕的是烂熟的都市文明,不信仰“某种思想或主义”,远离政治,他只是忠实于自己,忠实于生活,努力进行艺术的探讨,创作出标新立异的现代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17.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体,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幸梓 《文教资料》2013,(35):89-91
林译小说是近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开创了我国早期翻译作品的先河.林纾以其独特的“耳受手追”式的翻译方式,翻译出上百部外文小说.他的翻译理念对我国的翻译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译作中所传递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促进了我国近代社会维新思想的传播.林译小说在文学、翻译和语言领域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王蒙与政治的关系如胶似漆:他入世极深,钟爱杂色,透彻反思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性格、政治落难者命运、官场政治和70年代末"归来者"的歌;他思考文学的担当,热衷小说的形式变革,他以不纯粹的现代主义,挑战又丰富了现实主义,他的"王式大排比句"独具语言革命的意义。王蒙是一名"醒客"(thinker),他以作品诠释了"醒"的过程。王蒙自传是"醒"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总体格局,是以鲁迅和矛盾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作为主潮左右着整个文坛,在"左翼"文学之外,京派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支派。京派作家里尤以沈从文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30年代,沈从文创作了以《边城》为代表的许多与时代环境格格不入的抒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流变中,他的小说以独特的审美风格,引人注目,为京派小说乃至中国现代小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