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戏曲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无论悲剧性题材、还是喜剧性题材、剧作家们都能运用巧笔使得悲剧性作品“悲戏欢作”,喜剧性作品“喜剧闹作”。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苦乐相间、悲喜相错的戏曲格局,集中体现了民族乐观的化品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是对广义的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不只是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特性的界定。社会生活中的不幸、痛苦与死亡,经过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过滤而赋予更深广的意蕴,才具有悲剧性;而社会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丑恶的东西冒充它的反面的企图、矛盾与乖谬,反映在艺术家的幽默、讽刺等形式里,就见出喜剧性。但是任何审美范畴其实都是一种经验性的区分,悲剧性与喜剧性也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转的。”“美与丑之处,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与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  相似文献   

3.
对含弓戏传统剧目《刘二姑吵嫁》的喜剧性的构建进行分析,认为含弓戏《刘二姑吵嫁》使用喜剧表现手法中的"计谋"来表现戏剧冲突,塑造了富有鲜明喜剧性格的人物形象,以及大量运用通俗口语化的喜剧语言,展现出了强烈的喜剧性.因此《,刘二姑吵嫁》成了含弓戏的经典作品之一,拥有着十足的艺术审美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5.
《救风尘》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它被人们誉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中的一部佳作。作为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其剧情冲突的喜剧性是十分地道的。但是,该剧的喜剧性是如何形成的呢?只要我们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会发现,作品的喜剧性来源于巧妙的情节结构,来源于情节结构中悲剧、正剧、喜剧因素的奇特组合。 所谓情节,是从贯穿于戏剧中酌冲突而言的,它既是指外部事件、人物的冲突,也指人物之间或人物性格心理上的内在冲突。 从内在冲突上说,《救风尘》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情节发展的离奇和冲突刻划的精巧上。  相似文献   

6.
《李尔王》被视作莎剧中悲剧性最强的作品,然而该剧的荒诞喜剧色彩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也最为浓厚。在《李尔王》一剧中,莎翁通过喜剧性场景的设置、喜剧小丑的安排、荒诞命运的揭示等多种手段拓深其悲剧性,使其达到悲剧艺术之颠峰。  相似文献   

7.
科诨,是指戏剧中各种喜剧性穿插,也是戏剧表演中的一个重要的喜剧手段,它随着戏剧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并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在戏剧中不断提高,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萌萌 《现代语文》2010,(6):112-114
莫里哀喜剧《伪君子》被认为是悲剧性元素与喜剧性元素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本文从教会的压迫、王权的专制、亲情的缺失、爱情的苍白、平等的无力等层面分析其中悲剧性元素的渗透与反渗透,确定其分量力度——点到为止,深浅适度。  相似文献   

9.
荒诞喜剧是在20世纪走向成熟的一种新的喜剧类型,荒诞性、悲剧感、哲理化是其突出的三个特点.荒诞派戏剧是它在西方的代表,也是这一喜剧类型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当代的荒诞喜剧则显得相对贫弱.赵耀民是中国剧坛第一位自觉致力于荒诞喜剧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的剧作家,他的荒诞喜剧创作独树一帜,开拓了中国当代喜剧创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一、宋元之前的泛戏剧倾向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各种游戏性、娱乐性的技艺泛称作“戏”或“剧”,故有角抵戏、百戏、参军戏、杂戏、杂剧等诸多说法。但在何为戏剧这一根本问题上,宋元之前並没有形成共同的或比较一致的看法。人们关于戏剧的种种认识,都带有明显的泛戏剧倾  相似文献   

11.
《威尼斯商人》是中国戏曲本土化改编最多的莎士比亚戏剧之一,其影响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文章从继承喜剧性和移转悲剧性两个方面,探讨豫剧《约束》对《威尼斯商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悲剧性、喜剧性、表现力和矛盾对比四个方面阐发了鲁迅小说的戏剧因素及其美学价值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悲剧一般着眼于表现悲剧性的故事,而且讲究“团圆结局”,当惊心动魄的事件酿成浓烈的氛围和足够的情势,随即转向顺境,出现圆满的结局,使悲剧性冲突和喜剧性结尾在一出戏里得到和谐的统一。它与欧洲悲剧不同,后者是在特定的戏剧情境促发一场悲剧性冲突充分展开之后,于高潮处陡然“下降”,最后以主人公的不幸、失败或死亡结束。“大团圆”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章坚持从文本出发,对《窦娥冤》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认为:蔡婆婆与窦娥的性格冲突也是导致窦娥悲剧性结局的因素之一;窦娥始终不反天地,不反现实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只反滥官污吏。窦娥的深度悲剧正在于:恪守人间规范,最终反成其殉葬品。关汉卿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吁天传情这一表现传统,将其移入戏剧当中,并借天地遂人所愿这一形式结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该剧充分调动以滑稽为表现形式的喜剧性因素,使得悲剧与喜剧相映衬,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一部伟大的《史记》既包含了深沉的悲剧性,也蕴藏了幽默诙谐的喜剧性。司马迁用幽默机智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诙谐滑稽的喜剧人物;用讽刺的笔调勾画了王公贵族和反面人物的荒唐可笑;《史记》的喜剧性中还隐含了悲剧情调,使这些喜剧作品有了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在法国文学史占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的戏剧研究中也是不容忽视的经典。关于此剧的研究文章多不胜数,但笔者发现多数文章研究虽极其深入,但是缺少对文本整体性的把握,不利于对原文的理解。本文拟从作品结构,扁形人物塑造,创作艺术手法,以及作品喜剧体现悲剧性四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希望对读者理解《伪君子》一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又名北曲、北杂剧、元曲,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形式综合的产物,尤其是金院本及储宫调的影子居多,结合当时年代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戏剧形式,是戏剧的综合,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中战争戏的喜剧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情节的跌宕、故事的喜剧结局等三方面。元杂剧中,战争戏剧的喜剧风格的形成原因也会多种多样,本文就元杂剧中战争戏的喜剧风格形成体现的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详细的从人物形象、戏剧情节、故事结局三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诞有趣的游戏“闹剧”。作品对“叹骷髅”戏的重构过程,也是鲁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起死》也得以成为一部融合了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于一体的现代戏剧体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19.
论康拉德小说的喜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的论者多据康氏小说中对黑暗、死亡等的描写而认为他是一个冷峻的、甚至悲观的作家 ,这诚然是有道理的 ;但他们往往无视乃至否定其作品中的幽默的、喜剧性的一面 ,这却至少是片面的。我们只要对康拉德作品中滑稽角色和死亡场景的描写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就可以看到康拉德作品中蕴含的幽默、喜剧性的一面 ,这一特征源于狂欢化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0.
在戏剧艺术这个大家庭里,喜剧作为悲剧最为亲密的兄弟,之所以能在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留住自己的观众,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它所蕴藏的自由狂欢精神。喜剧艺术的这种自由狂欢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一种边缘状态中生命意识的爆喷。在这种爆喷中,充满了交替与变更的精神和死亡与新生的精神。自由狂欢精神对于喜剧氛围的营造、对于剧场中观众的影响和作品中喜剧性内涵的揭示以及对于剧中喜剧人物的塑造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