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点心”一词的溯源,考证分析了其在古代的名词词性、意义和动词词性、意义,从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两个角度探究了名词“点心”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甜品汇     
《海外英语》2014,(11):25-25
你都知道哪些描述“点心”的词和表达?一起来看看“点心”表达知多少吧!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程度副词“贼”和“超”分别进行了“社会调查”和“网上语料考察”,根据所得数据对比分析了“贼”和“超”的使用情况,探讨二者的使用差异及相关问题,诠释了问卷调查与网络考察结果有出入的原因。发现“贼”由方言词渗透进普通话词“;超”由书面语词转化为口语词。这两个词使用率已超过了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诗经》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进行穷尽性考察。考察发现:“双音节单字有义”的联绵词占《诗经》双声联绵词的45%,而此类情况在《诗经》叠韵联绵词中仅占15.3%。其中,“双音节单字有义”的双声联绵词88.9%为“后字有义”;而此类的叠韵联绵词均为“前字有义”。从语法意义角度考察,《诗经》中所有名词性双声联绵词无植物、山水的名称,和名词性叠韵联绵词形成对立。叠韵联绵词都具有很强的描摹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考察了《说文》“小”义类词在东汉时期词义的存现状况和消长情况。首先通过现有的甲金文材料来作纵向分析;然后再通过新近出土的简帛、碑刻新材料来作横向补证,旨在对其字与词的合理认识,消除学界出现的字、词相混现象;再次对“小”义类词的转义即引申义、比喻义的演变情况及过程,做到较为清楚地研究和考察,为研究汉语史的发展提供真实而可信的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在书写方式上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形式关学特征,特别是《补天》、《理水》和《铸剑》三个文本对于黑、白等色彩词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它们所建构的五彩斑斓的“语象”世界充满了现代神话的意味。文章考察了《故事新编》中色彩词运用的符号学意义,以期对鲁迅的“新寓言文体”进行形式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黄盼 《文教资料》2013,(31):55-58
袁去华,南宋初期词坛名家,现存词九十九首,词作颇具特色。目前关于他的研究文章主要集中于其爱国词的艺术分析,对其“妍雅”词风则甚少关注。宣卿词,主题雅正,艺术美丽高雅,词调选用避俗尚雅。探讨其“妍雅”词风,或有益于判定其主导词风;同时,袁去华的“妍雅”词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词“变艳为雅”的文学风气;对袁去华“妍雅”词风的考察,有利于我们对“雅”这一审美范畴的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构形重叠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对古汉语中的重叠现象进行多角度考察,把其划分为构音重叠、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三类;重点考察了构形重叠词的范围、类型、词性及语法意义。指出构形重叠词是原词重叠后产生了新的语法意义,表示的是事物的情态,多训为“......的样子”(某某貌)。本列举了构形重叠词词形上的五种类型,并认为构形重叠词应属于形容词;本还讨论了构形重叠词所具有的单一性、多样性和意义及各类型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迤逗"析义     
文章对古代文本中“迤逗”一词的意义和用法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归纳出“游玩”、“观赏”、“逗留”、“拖延”、“蹉跎”、“消磨”、“纠缠”、“缠绵”、“作弄、调戏”、“撩拨、引惹、勾引”诸义项,并发表了某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0.
在上篇中,我们考察了词的意义结构。那么,具有“音近义通”关系的同源词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意义联系呢?本篇将根据同源词意义要素的运动轨迹,用“分类”的方式把这种联系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同源词的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诗经》《楚辞》中的连绵词做了全面考察和统计,对其中有些连绵词的意义差异、形成同源的状况以及字形变化等情况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到哭”具有实义和虚义两种用法,作为实义使用时表示结果,而作为虚义使用时表示程度。文章首先考察“到哭”由结果范畴向程度范畴发展的过程,其次从范畴化及溯因推理角度对“到哭”语义演变进行阐释,最后考察现代汉语及方言中“到+情绪词”的程度义发展情况,说明“到+情绪词”程度用法具有一定语言发展共性。  相似文献   

13.
“料理”属于一个常用的中日同形异义词。文章以“料理”一词为研究对象,考查了该词语在中日两国的“现代意义”以及“意义变迁”,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了假说并进行了验证。同时,分析了中国和日本“料理”一词变迁产生的差异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竞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的“路径图式”为基础,对位移动词“至”、“到”、“达”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详细考察,揭示其表达大量的主观义的来源和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现行辞书和古代汉语教材对“拊(抚) 循”一词的理解存在分歧, 甚至有的注释有欠妥之处。文章对“前四史”中出现的“拊(抚) 循”一词作了穷尽性调查, 初步探讨了该词的构成和意义, 从而证明该词在古代汉语中并无“训练; 调度”的义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仙游话有别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三类特色词概况:一、反映仙游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词语;二、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形同义异”的特色词:三、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义同形异”的特色词。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作初步探讨。认为古闽越语词语的遗留是未能考本字和来源特色词存在的可能原因,宋代以来自成一体的政治经济生活是多数特色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汉魏六朝墓志中品评人物的"聪明"词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义素义场理论,对汉魏六朝基志中品评人物“聪明”词族的36个词进行了分析考察,对于同义词内部的意义差异与联系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酒”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还是一种文化象征。为了全面考察现代汉语词汇中的“酒”词群,根据形式和意义两方面的标准,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涉酒词汇进行穷尽性搜集,构建“酒”词群的语料库,并对搜集的158个涉酒词汇进行分类。通过解读“酒”词群的文化寓意,总结出“酒”词群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发展,系统地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酒”词群,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20.
“V以”类形式动词是语法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的一类动词,文章通过选择研究对象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多角度考察。语义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的语义特征及深层语义结构特征;甸法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在句式结构、加宾语及带体貌助词等方面的共性,同时揭示了它们在搭配能力和搭配范围方面的区别;语用功能方面,探讨了“V以”类词具有标记焦点、变陈述为指称、填补谓语的缺失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