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欣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105-108
对"暴"与"曝"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追根溯源式的阐述,厘清其演变轨迹;试着探讨"暴光"与"曝光"的语义变化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由此总结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词的音义变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唐欣 《怀化师专学报》2009,(12):105-108
对"暴"与"曝"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追根溯源式的阐述,厘清其演变轨迹;试着探讨"暴光"与"曝光"的语义变化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由此总结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词的音义变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构式化是形式和意义的规约化过程,是指一个原本松弛的结构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结构的过程,即一个新构式如何由非构式演变为构式。从认知视角审视"被XX"构式,"被XX"构式化的动因是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高频使用和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性,"被XX"构式化的机制是构式压制、转喻和类推。  相似文献   

4.
"××门"新词结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本文从"××门"结构的认知修辞动因出发,以"××门"意义演变的过程为线索,挖掘此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即以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转喻在"××门"结构中为什么可能。旨在对语言现象到语言思维,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的认知过程作尝试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复合词"眉目"于唐代初步成词,经过词汇化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展出多个义项。文章主要探讨"眉目"一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凝固成稳定词项及其意义演变的过程,解释其词化机制,同时指出相关词典在"眉目"条释义上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量词"位"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例证考察、分析"位"的色彩意义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发现量词"位"原有的表敬色彩已经逐渐转化为中性色彩,"位"的使用也越来越宽泛。语言的演变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正确对待这种演变。  相似文献   

7.
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算"的所有义项发展演变过程,为揭示"算"的词义演变趋势和特点提供了历史发展的材料,从中也可以看到"算"在词义演变中不足语法化的过程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新的词汇不断产生或新的词义的不断涌现。本文主要研究英语中单词的词义是如何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演变。本文借助BYU时代杂志语料库的帮助,以单词"gay"为例详细分析了英语词义的历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模因论看,粤方言词"搞掂"被模仿复制成普通话"搞定",演变过程中发生"基因型"变异,是粤语模因在普通话中的复制。"搞定"一词又通过形式演变、语义泛化、模因复合体的方式得到强化,成为强势模因。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同时受到社会因素、语言自身的因素、人的心理因素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方言虽然在语义和句法结构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还保留着语言演变的痕迹。"帮"字通过隐喻认知,将其本义"鞋的边缘部分"即"鞋帮"由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隐喻为另一个认知领域,即表示"程度高"的意义,这一过程与副词发展的过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既是语言的精华,又是别的词所不能替代的。文章借助电子检索系统,以时间为线索,适当采取数据和例证的方法。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对"一丝不挂"的演变轨迹进行刻画。纵观唐到清,义项发生明显增减,而且形式演变居多。成语的发展演变是要经历一个渐变的过程。变体形式虽多,但有语序变化、成分替换、成分增减三种方式。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沿习使用过程中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形式相比,意义的定型性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保定方言中词尾"儿"的表现形式来讨论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它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豪"一词近期被广泛使用。"土豪"成为网络热词不仅是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同时也有语言发展演变的内在因素。分析"土豪"的泛化路径,并从语言模因论视角阐释"土豪"一词迅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刘扬 《文教资料》2011,(20):18-19
词汇化的本质是语言演变中语义成分整合成词的过程及结果。现代汉语中许多双音词都是由单音词组合凝固而成的,其中近义联合的构成方式是双音词主要构成方式之一。本文探究"快乐"的演变过程,试找出近义联合式双音词的词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叶惠美 《考试周刊》2012,(28):31-32
"理"的语义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和谐"是"理"演变历程中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现象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过渡作用。为了考察"V得+O(或数量结构)"和可能式"得"字句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采用穷尽式的考证方法,对照该时期前后的语言发展现象,并运用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找到现代汉语中"得1"、"得2"的前身,以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副词"总归"源于古代汉语动词性的状中式偏正短语,由最初表示"全部归结于"演变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其后进一步发展出表"对已知事实价值和特点的主观评价"的语气副词的用法。关于副词"总归"的演化过程及其功能演变,目前我们还未见具体的论述。本文拟从历时的角度厘清副词"总归"的形成过程,探讨其演变的动因、机制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聋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纵观一百多年来我国聋教育发展史,实质上是聋校语言教学法的发展史。从"口手"之争到"多元化"聋校语言教学法的提出,可以清晰把握我国聋教育理念从效仿移植西方到自我创新的发展演变,对深化我国当前聋教育改革,引领我国聋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巍 《考试周刊》2012,(27):3-5
澳大利亚自建国以来,其移民政策和语言政策不断发展演变。20世纪初,澳大利亚在移民问题上实行的是"白澳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澳大利亚对其移民政策和语言政策作了一系列调整,逐步形成了"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格局。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通过提高移民的英语门槛和设立"入籍考试"来加强英语作为"国语"的地位,从而在澳大利亚国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凸显了澳大利亚在语言规划问题上左右为难的困境,引起众多语言学者和社会各界之长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句法变异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其研究对"句法演变"、"普遍语法"、"儿童语言习得"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启示。由于在变项确立、语料收集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句法变异的研究进展还不太令人满意。利用口语语料库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社会语言学和句法理论的相关知识,可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