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意识是须一瓜小说的重要特色,在她的作品中都深深地潜藏着强烈的生命悲剧感。其悲剧意识首先体现在她笔下的悲剧人物形象;其次还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性;第三,通过对于人性的追问和"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她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悲剧精神。通过悲剧形象、悲剧主题和悲剧精神,须一瓜的小说呈现出浓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笼罩着一种令人迷茫的悲凉气氛。小说《金锁记》把她作品的悲剧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她小说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人性的探索和人物命运的写照,其悲剧意识的产生与她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是充满悲剧意识的。这种悲剧意识既源起于她童年时代的寂寞与孤独,与她创作时的心理和情绪也不无关系;体现在作品中,则是环境的悲剧意识,人物命运的悲剧意识和事件的悲剧意识,以及作品的悲剧意识与其"诗化小说"特征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我国蜚声文坛的一位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女作家,她的一生经历磨难和曲折,这些都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来,她用自己的经历塑造了作品中的苦难与悲剧意蕴,其中《小城三月》就是代表。《小城三月》是她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成为她最后的绝唱,内容优美而又悲凄,主人公翠姨的悲剧更使人思索。翠姨之死是萧红自我悲剧意识的反映,更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埃米莉以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及其天赋的才能创造了文学上辉煌的成就.纵观她的人生、小说和诗歌,我们能感受到其中无所不在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既源于她的现实生活,也源于她独特的价值观.面对不幸的生活和严酷的现实,埃米莉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表现出敢于抗争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6.
埃米莉以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及其天赋的才能创造了文学上辉煌的成就。纵观她的人生、小说和诗歌,我们能感受到其中无所不在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既源于她的现实生活,也源于她独特的价值观。面对不幸的生活和严酷的现实,埃米莉表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采取各种应对措施,表现出敢于抗争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东北乡民死寂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表现了她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索,从而使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生命悲剧和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风靡文坛,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她在小说中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母亲角色还是年轻女子,都构成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群像,她们有着女性的原罪意识。作者通过写这些女性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悲凉感,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风靡文坛,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她在小说中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母亲角色还是年轻女子,都构成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群像.她们有着女性的原罪意识。作者通过写这些女性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悲凉感,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风靡文坛,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她在小说中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母亲角色还是年轻女子,都构成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群像,她们有着女性的原罪意识.作者通过写这些女性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悲凉感,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曾风靡文坛,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她在小说中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无论是母亲角色还是年轻女子,都构成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的女奴群像,她们有着女性的原罪意识.作者通过写这些女性形象,表达了深深的悲凉感,体现了张爱玲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情节论看来,《呼啸山庄》是一部"严肃、完整、有一定的长度"的作品,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标准。小说情节的"突转"引发了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作品包含着许多主题,而女性悲剧是其中的主题之一。笔者试图通过探析萧红以及她小说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婚姻困境,生育困境,揭示女性的悲剧,进而揭示出残酷的男权中心文化、传统的封建痼疾给女性身体和精神带来的戕害乖残杀。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在小说《河柳图》中,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主人公程锦蓝的人生轨迹。作为传统女性,"男尊女卑"思想和"男权主义"严重地影响着她;"依附人格"和"贞节观"在她的身上沿袭;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也是导致她丧失自我的重要因素。程锦蓝的情感、婚姻悲剧是男权意识的悲剧,是传统婚姻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将苏曼殊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历史背景中,阐释其诗歌、小说、译作中所体现出的个体独立精神,探讨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生成的作用,在其小说艺术手法的现代性倾向的综合分析中,发掘苏曼殊的极富魅力的精神探索历程,归结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7.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尤以女性小说最具特色。在丁玲的早期创作中,她对女性群体在特殊时代中的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认识,以悲剧视角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女性形象,展现了特定时代中女性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外文学史上,曾涌现出无数悲剧性的超越者,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和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是其中两个杰出的代表。虽然他们所处时代、阶级、民族不同,但作为时代的超越者,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抗争欲望及斗争精神,这一切使他们的悲剧精神闪烁出耀眼的光辉。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探讨有关超越者的悲剧精神的表现艺术和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丁玲的作品多反映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的精神痛苦,其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作品借此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萧红的小说重在反映传统妇女生的艰辛,其悲剧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作品主要表现了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看来,《珍妮姑娘》是一部"严肃、完整、有一定的长度"的作品,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标准。小说情节的突转和主人公的悲剧性格引发了读者的怜悯与恐惧之情,使小说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珍妮姑娘》充分体现了悲剧艺术认知社会人生、教化伦理道德、陶治审美情操的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