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草原歌曲《我的根在草原》:歌词标题直抒胸意,歌词正文简洁纯朴、亲切感人,把鲜明的民族风格完美地体现了出来,强烈地反映出了时代精神,使人对草原之情之爱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歌词的赏析,表达了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热切的爱国之情,使我们每听到那熟悉的旋律都倍感温暖,而这份温暖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  相似文献   

3.
《桂林是我家》是一曲充分表达爱家乡、爱故土的深情家乡谣。歌词从景、人、情三个切入点来诠释"桂林"是"家"的意境,通过巧妙的构思来组合山水风景、人情风貌与情感积淀,通过直抒胸臆和反复叠唱来咏叹喜爱家乡桂林山水之情,通过准确的语言、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完美的押韵,充分表达了对桂林充满无限依恋、赞美、自豪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李叔同作为我国近代的一位艺术大师,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一位既作曲又作词的大师,他的歌词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他的歌词创作中,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元素,且风格多样,或激情昂扬,或凄冷婉约,或平淡闲适。在这些歌词中,因为融入了李叔同自己的一些哲理之思,并采用押韵和重复等手法,使得他的歌词在富有深意的同时也让人读来朗朗上口,这使他的歌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娟 《职大学报》2012,(4):46-48
《我从草原来》一歌,景、情、志三者浑然一体,一是词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二是因为作者的创作灵感和情感来源于一位蒙古族小姑娘花日的口述,读者从歌词中仿佛看到了她在畅谈,在追忆,在感叹,所以该词以场景的真实为生命,以追随歌者为构思,致使景、情、志自然相融。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相似文献   

7.
《鼓浪屿之波》歌词琅琅上口,朴实无华,既透着绵绵的情思,也充满内在的力量,很真切地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希望亲人团结、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8.
宋词中抒发愁情的词句比比皆是,总体可归为离别之愁、伤己忧国之愁和伤春悲秋之愁三类。由于愁情的说不清道不明,宋词中多借助意象来抒愁。本文试从词的愁情题材的分类与借助意象表现愁情的方式两个方面来漫话宋词中的愁情。  相似文献   

9.
《露营之歌》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抗联歌曲之灵魂,歌词不但优美凝练,而且是东北抗联同日寇艰苦卓绝奋战的历史缩影,它必将在中国的抗战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文化的价值判断越来越得到宽容与认可,其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强。流行歌曲作为流行文化的代表必然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这种价值是统一的,无文化、语言之界限。本文基于现代文体学理论,试从音、词、句的角度对法文歌词予以简要分析,揭示法语歌词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家乡的小河     
沙华中 《阅读》2011,(10):12-13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水绕着村子缓缓流淌。 清晨,河面上雾气升腾。在石磨做成的码头上,你若淘米,小鱼儿就在你手边游来游去.偶尔用小嘴亲一下你的手.痒痒的,你轻轻一抖,它又倏地潜入水中.可不知何时又出现在了你的指间;你若洗衣,那清脆的捣衣声便在银光粼粼的河面上悠悠回响;  相似文献   

12.
歌词分为一般歌词和变异歌词,变异歌词使用艺术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词类活用、短语的变异搭配、比喻等修辞格的运用等,歌词的写作用科学语言还是艺术语言要根据内容而定。  相似文献   

13.
歌词是创作者情感体验与精神追求的结晶.成功的声乐表演除了要熟练运用演唱技巧,还必须准确理解歌词的内涵,通过对歌词意象与意境的叠加,对歌词符号性语言的还原,以及对歌词中情感基调的理解全面把握歌词蕴含的情感,以自己对歌词情感的艺术表达引起听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唐人写秋诗甚多 ,主要是赞叹秋的自然美 ,表达喜秋之情 ;感叹秋的萧瑟 ,引发悲秋之感。这些诗凝结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对人生的观照之情 ,构成感秋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16.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英语歌词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作了初步论述。指出英语歌词作为通俗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词汇、句法及修辞技巧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了解认识英语歌词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学习英语知识、观察英语国家的人情世故。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刘勰所论之“气”,存在于一切真正的、有艺术价值的文章中;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感染力、贯通力;它与情紧密联系,但不等于情,含“气”之情必须具有真挚性、充沛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明代才女叶小鸾,其存世词作虽不足百首,但却能自出机杼,俨然一家,内容主要分为下面六种:伤春悲秋、亲情之恋、咏花惜花、弄才使情、闲散生活之咏、遁世之思。其词尚情贵真、全无做作矫饰之气,成为明词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唱曲之法,不但声声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