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昕 《今传媒》2013,(10):18-21
微信作为信息传播技术(ICT)的代表之一,因其独特的三大功能(“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而广泛吸引了底层流动人口的使用。本文基于Granovette提出的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根据预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流动人口的学历、情感状态、性别因素影响微信使用行为及对社会网络产生想象的七个假设,通过分析236份问卷的数据并结合深度访谈,本文假设部分得到验证,即高学历、已婚的流动人口更多的使用微信的强关系功能,低学历、单身的流动人口更多的使用微信的弱关系功能,微信给底层流动人口带来认识陌生人的可能,但并不能实质上扩展底层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寄希望于微信作为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交圈子的“捷径”只是底层流动人口的狂想。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交互性及其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方式,无论在组织内还是组织外,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信息的互动机制。顺应信息文化的传播趋势,微博、微信逐渐走进大众的生活。微博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不仅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快速渠道,而且频繁的互动使得信息在组织内传播变得更为有效。微信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立体式、交互型的沟通平台,使其快速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本期“组织传播”栏目以微博、微信、互联网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文化需求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2&ZD0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流动人口的微信使用与社会网络想象》,文章基于弱关系假设,对微信的功能进行分析与归类,并说明微信在流动人口使用的社会现象。第二篇研究探讨了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对构建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末篇则是从共情原理、身份认同观念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技术给传媒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甘春梅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106-115
[目的/意义] 以微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方法,以期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与特定功能使用的关系。[方法/过程] 通过访谈法和焦点小组法来确定微信使用的动机因素以及用户对微信功能的使用;并通过问卷搜集250份有效样本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来验证不同动机要素与各功能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不同微信功能的使用受到不同动机的驱使;而用户对微信一般性使用的影响因素与对特定功能使用的因素也不同。具体来说,娱乐显著影响用户对群聊、评论和分享功能的使用;消磨时间显著影响用户对朋友圈、评论和点赞功能的使用;社会互动显著影响用户对扫一扫、群聊、订阅和语音功能的使用;信息搜寻显著影响用户对订阅和扫一扫功能的使用;信息共享显著影响用户对发布功能的使用;自我表达显著影响用户对发布、定位、摇一摇和分享功能的使用;而跟随潮流显著影响用户对摇一摇功能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李华伟 《青年记者》2017,(23):49-50
作为微信上的热门功能,微信朋友圈维持既有的熟人圈,通过呈现个人生活起到沟通联系的作用;另外,微信通过“弱关系社交”将陌生人带入熟人圈子,用户的自我呈现相应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微信也是对用户自我存在的一种展示和确证.①这种通过朋友圈呈现的自我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是经过加工后的“媒介自我”.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采用网络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不同性别、职业身份的微信朋友圈青年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政务微博的出现曾经掀起一股网络问政的浪潮,如今政务微信也展示出微博无法比拟的魅力。政务微信的“摇一摇”、视频语音聊天、漂流瓶等新功能是微博所不具备的,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本文通过研究政务微信的发展经验及面临的问题来思考如何更好地使政务微信为民服务。  相似文献   

6.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微信的使用人数已超7.5亿.从微信这一平台衍生出的各种互动行为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点赞行为更是深受用户喜爱. 用户补偿心理的驱动 网络传播中互动的频繁与深入逐渐形成实名关系与匿名关系共生.①在这种背景环境下,用户一般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会根据关系的远近(强弱)来进行交流.对于“强关系”对象的内容人们总是会优先进行关注和评论,“弱关系”对象由于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关注度也就较低.微信用户补偿心理驱动下的点赞行为更多地是对于“弱关系”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羊年央视春节晚会是电视观众的一场视觉盛宴,其中微信“摇一摇”功能的应用吸引了广大电视人的关注,为电视媒体和观众的互动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深入研究了电视“摇一摇”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对电视和微信的作用,探究其对电视媒体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伊俊铭 《青年记者》2021,(4):109-110
新媒体时代,网络阅读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与新闻的主要途径,并引发了社会与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聚焦于网络新闻阅读问题,提出“烂尾阅读”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烂尾阅读”在“时间维度”中更为显著,且成因多体现在以注意力经济为主导的“博弈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国内SNS的发展概况,以及与SNS紧密相关的个人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网络服务(SNS)是一种“社会化”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它既可以允许用户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网络迁移到虚拟世界中来,又可以帮助用户在虚拟平台上构建新的人际关系,从而将对用户的强关系、弱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聚集型社会资本和桥梁型社会资本产生一定...  相似文献   

10.
微信作为突出的社会化媒体,其突出特征在于用户广泛的使用性以及互动性,只有培养具有高粘度的用户使用习惯才能维持产品的长久发展。本文以经典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基础,从微信提供服务以及功能的多样性、意外惊喜、影响关系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用户持续使用微信的原因,同时为微信提高用户的参与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面对网络传播“反连接”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现象的浮现,本文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考察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以及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使用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与自制社交媒体分享回避量表,对659份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正性评价恐惧与负性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分享回避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负性评价恐惧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的强弱关系对正性评价恐惧之于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相比弱关系社会网络而言,强关系社会网络中正性评价恐惧对分享回避的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12.
占琦  苏静 《今传媒》2016,(10):131-132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自媒体加入传媒大军,媒介资源空前繁荣,媒介重心发生偏移,媒介不再单纯作为社会“公器”探讨社会公共议题,而是更多的关注私人议题。媒介域的“私有化”,同时也带来了传统媒体“把关人”角色缺失和“议程设置”功能势弱等问题,网络草根和网络红人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本文分析面对上述问题,传统媒体应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3.
近期微信“刷量”工具崩溃,导致一些微信公众号“大V”变成“大伪”,再一次暴露了微信的诚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微信在功能上也不断“开疆扩土”.从即时通信、朋友圈、公众号、点赞等简单的信息分享功能,发展到支付、购物、游戏、植入广告,以及“摇一摇”“扫一扫”等众多商业和娱乐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都市人利用移动应用进行陌生人社交的原因和机制,重新思考两个社会学关键概念:“陌生人”和“弱关系”.通过质性访谈,本文发现基于地理位置移动应用的使用方式分为三种:寻找陌生人建立亲密关系;工具性使用;休闲性使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强势弱关系”的概念,指涉如下过程:基于陌生人社交平台建立的弱关系,可以帮助用户寻找亲密...  相似文献   

15.
媒介情景论是美国传播学家约舒亚·梅洛维茨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微信群,它是一种新的网络群体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现场体验感。随着微信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喜欢使用微信,然而家人在微信群里中区或后区的暴露,在线上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家庭关系。本文论述了家庭微信和家族微信群创造的不同情境,并希望年轻一代帮助处于家庭边缘的老人参与群中,回归家族。  相似文献   

16.
刘砚议 《新闻界》2015,(3):58-61,66
交往主体呈现给交往对象的"形象信息"的一致性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所以带来社会资本增量的交往都需重视"印象管理"。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微信塑造了一个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场域。其朋友圈呈现强弱关系共存的交往格局。在此前提下,用户如何进行"印象管理"?研究发现,在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用户印象管理较弱且有"后台行为前台化"现象;弱关系为主的朋友圈,功能支持能助于用户进行"后台行为前台化"理想化的印象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发现他们对微信依赖程度较高,微信关系网较广,微信使用功能依次为群内互动需求、信息获取功能、生活消费需求、群外社交需求。微信使用强度和模式对其市民身份认同、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度影响较大,对其城市认同也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微信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学术机构引证网络中的中介关系,识别和分析以中间人作为纽带的中介路径以及中介模式。选取信息计量领域机构数据,依据P(Top 10%)指数将学术机构划分为“强”“中”“弱”三个学术实力等级,结合中间人中介关系分析,得出三条主要知识交流路径,按照显著程度,依次为“中→弱”“弱→弱”和“强→弱”。中介模式方面,“强”等级中间人机构发挥主导中介作用。显著路径末端的机构与对应的始端机构具有潜在的知识交流需求,双方可在重合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上推进交流合作。图6。表8。参考文献26。  相似文献   

19.
微信摇电视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复合型模式。它以“红包”为切入点,利用微信的社交功能、第三方支付功能和电商功能打通了电视内容观看、互动、广告、销售等整个产业链。在此过程中将电视的受众转化为用户并将用户数据沉淀下来,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电视内容、提高广告回报率,实现电视相关商品、视频内容的O2O业务,颠覆了传统的“二次售卖”商业模式,转而升级为电视+社交+电商(广告商)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图书馆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移动服务趋于泛在化.通过对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使用现状进行网络调研,从发文量、服务模式、服务功能、更新频次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特点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打造特色服务和智慧型服务项目,开拓图书馆服务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