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事故发生后,通常也就产生了谣言,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谣言在网络上传播更加严重,谣言传播源头无法把握,传播范围较广,应对谣言传播更加困难。所以,新媒体形势下,以传播学视角审视谣言的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众,了解谣言产生机制,从各个层面治理谣言。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速度加快、可信度增强和传播主体隐蔽性加强等特点,往往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政府应及时公开事实真相,强化新媒体谣言预警、辟谣和监督机制,依法惩处谣言的散布者,维护网络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3.
李丽  王勇 《新闻世界》2010,(7):202-203
今年初发生的山西"等地震"事件,说明在网络和手机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下,谣言传播具有易发性、速度快和范围广等特征,应对新媒介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必须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提高公众传播的守法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政府快速应对谣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当下,谣言的传播正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如何杜绝新媒体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怎样才能将谣言影响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有哪些方法及策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对策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话语权的开放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拓展了话语空间,同时也为滋生和传播谣言提供了条件。因此,从新媒体视域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媒体自身、网络用户和政府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规避网络谣言的策略,推动网络传播环境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姚宇 《采.写.编》2022,(2):126-127
新媒体时代下藏身于网络平台上的谣言层出不穷,混迹于真实信息中的网络谣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着事态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容易演变成二次灾害.本文研究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谣言的传播成因及其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郭宇辉 《东南传播》2023,(12):110-1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会面临着虚假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推进事实核查新闻,扮演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角色。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具体包含“编辑事实核查”“新闻真相调查”“事实核查新闻”三类实践模式。网络化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当前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逐渐陷于困境,发力阻碍及实效存在不足,建议大力发展事实核查新闻,开发高效的应对机制或平台,构筑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基础,以网民路线为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8.
后真相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尤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形成"舆论场",影响事态的发展与演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着眼于当前社交网络格局,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的网络谣言传播"为例,探索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及传播特征,评估不同主体的行为,提出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谣言的产生有着多重因素,有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其特有的传播规律,通过对其传播特性的研究,方便媒体以及政府更好地去应对和管理,这是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谣言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以及影响,研究谣言产生的因素和传播的特性,对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防范和治理舆论环境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要想成功地预防和应对谣言,就必须要转换思维模式,适应网络谣言的传播环境,即用互联网思维来应对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1.
张哲 《新闻世界》2014,(3):108-109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传播有了新的途径。控制谣言传播,首先要认识到利用媒体进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其次,要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善用新媒体辟谣。  相似文献   

12.
周震矾 《传媒》2012,(7):70-71
新媒体的发展使谣言、杂音的传播成为可能。从舆论传播的角度来讲,这些谣言和杂音属于典型的舆论噪音。该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噪音生成的原因,并提出控制舆论噪音、减少其负面影响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民意表达更加容易,但也为网络谣言更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所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看待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该如何作为?西部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多起网络谣言事件中主动承担起了"谣言扑火者"的角色,让很多网络谣言在及时准确的报道而前"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为谣言提供了广袤的传播空间,谣言频发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本文将谣言置于情绪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发现情绪因素与谣言问题密切相关,情绪易催生谣言、引发谣言传播,并与谣言热度持正相关关系。通过对谣言的传播引发一些伦理问题的思考,研究认为情绪引导、信息公开化与技术支撑为“三大法宝”须形成合力,探索谣言的规制之道,以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伴随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网络谣言爆发,因此我国各级政府、传媒等相关组织也对网络谣言越来越关注。网络传播谣言具有传播者匿名性、传播方式多样性、网络谣言大量复制性等特点,正是因为以上特点使网络谣言传播比以往口头谣言传播更具有影响力和杀伤力,相关部门如何有效应对,扼杀网络谣言传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林筠 《东南传播》2014,(5):105-107
谣言传播是新媒体信息时代值得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大学生是信息数据热衷的阅读者、使用者和生产者,尤其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率之高,接收及传播谣言的情况不可小觑。本文基于两则大学生谣言传播的案例,对大学生微博谣言接收、传播及辟谣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谣言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思想心态,思考辟谣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观望期、公开期、问责期、沉寂期。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呈现新特征,自媒体传播真实快速地引发受众关注,网络新闻传播的公开性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网络论坛传播对突发信息辨识度增强。传播对网络谣言的形成有三点启示:事件本身的特点制约谣言散播,政府媒体信息即时公开消解谣言散播,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阻止谣言散播。  相似文献   

18.
王灿发  何雯 《青年记者》2009,(16):49-50
2009年7月5日晚上7点钟,以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造谣煽动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该事件中,分裂分子利用新媒体散布大量谣言,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谣言传播显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主流媒体单一的话语空间,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社会公众委托意见领袖,对信息进行筛选,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从古至今,几乎在任何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谣言都不会缺位,特别是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相关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医疗信息、健康保健等主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健康传播谣言频出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发展而不断增多的各种高校信息,对高校建设发展造成了各种不同的影响。良好的网络形象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从而为其综合实力的提升创造有利环境。本文阐述了高校形象与新媒体网络传播之间的关系,分析新媒体发展对高校形象的影响,总结出高校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对形象影响的不足,并提出高校正确应对新媒体网络传播对形象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