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李商隐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诗国的旧有格局。他一方面严谨地继承和发展了诗歌的各种形式体裁,尤其以七律的精工蕴藉为人称叹;另一方面却又在内在的主题、情感蕴含上渗入了很多新的因素,并进而把诗歌导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诗到晚唐,而余味无穷。他把自我融入了诗歌,也在诗歌中发现了自我,从而形成新的规范。文章主要通过与杜牧诗的比较来分析李商隐诗作的这些特点。从而得出李商隐诗能自成宗派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李白、李贺、李商隐分别生活在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李白的诗歌刚健有为、昂扬乐观;李贺的诗歌隐晦曲折,上下求索;李商隐则是虽然夕阳向晚却依然尽才尽气,但这些诗歌当中都有着一种善待生命,积极向上、追求理想、尽才尽气的精神,这正是中国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域外视角下的李商隐研究或是李商隐的域外传播与接受研究是学界关注不够的角落,本文探讨了朝鲜诗家对李商隐诗中名物进行的评注式批评,分别从动物、植物、景物三类进行研究,探索朝鲜诗家对李商隐诗歌的评注,以期对域外视角下的李商隐诗歌研究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其"幽美朦胧,深情婉约,含蓄艳丽"的艺术风格著称于当时和后世。特别是他幽美朦胧的诗风,与现代主义有着相似之处。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解析,从象征、意象两个方面,阐析李商隐诗歌创作与现代主义的相似之处,从而探究李商隐诗歌的现代主义色彩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相似文献   

7.
论李商隐诗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商隐不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段,而且在象征艺术方面有许多创造。他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个性化和朦胧化是李商隐象征喻象的重要特征。李商隐诗“深情绵渺”的独特诗风和诗歌“多义性”特征的形成,都与其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有密切关系。此外,李商隐诗中的象征还与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抒情手段存在密切关系。理清这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李商隐诗象征艺术成就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歌创作运用了很多隐喻手法。李商隐诗歌隐喻可总结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三大类概念隐喻。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挖掘李商隐的心智空间及诗歌文本的深层意义,并通过结合李商隐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以及社会语境等方面,探寻李商隐诗歌隐喻构建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爱情诗歌占了诗人现存诗歌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爱情诗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夜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书写主题。唐代诗歌夜意象描写丰富而且多元,晚唐诗人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近600首诗歌中,关于“夜”的意象描写很多,且以“夜”为核心的词汇非常丰富。统计发现,李商隐诗歌中关于夜意象的描写有550余处,说明其诗歌创作不仅善于运用夜意象,而且夜意象描写丰富、密集。李商隐诗歌夜意象具有时间、情感、社会指向,大致可以归纳为黄昏意象、灯烛意象、月意象、梦意象等几种类型,这些意象显示出其诗歌的凄寒孤寂、朦胧哀艳、幽怨感伤等审美特征,而这种特征是由晚唐时代风貌、精神流变等社会因素以及身世家庭、性格爱好等个体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李嘉祐是大历诗人之一,唐人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并选录了其八首诗歌,王夫之也称其为"中唐第一佳手"。可见,李嘉祐的诗作是很受推崇的。然而,这位诗人并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当前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也不是很多,因此,李嘉祐的诗歌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高仲武认为李嘉祐诗歌"涉于齐梁,绮靡婉丽",但高仲武的评价,有以偏概全之嫌。其次,高仲武认为李嘉祐"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因为吴、何二人是齐梁山水诗的杰出代表,对此,将李嘉祐诗歌与吴、何二人诗歌进行对比研究,来探究齐梁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大历诗人的影响,以及李嘉祐诗歌之新变。  相似文献   

12.
李白绝句确有冠绝时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保留五古、歌行特色,以气为主,写景入神;营造出完美的意象组合和充满张力的诗歌境界;吸前人之所长容己之创新,使绝句富有清新明丽的民歌情调。  相似文献   

13.
章的前半部分通过考证,进一步论证了《戏赠杜甫》一诗非李白诗的种种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李杜关系予以重新检视,认为李杜的交情的确很好,但并没有达到后人通常认为的“知音”程度。而正确评价李杜友谊,为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及创作主张、思想经历,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李贺诗歌在唐诗中别树一帜,他在语言上大胆探索,力求创新,以丰富的想象竭力表现出的强烈而独特的自我感受,颇得后人赞许。李贺诗歌奇想联翩,构思精巧,用词奇丽,设色浓艳,都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瘦硬的语言风格,其语言的词语艺术更被推崇。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李清照,更多的是致力于其词的意义和价值研究。其实,李清照的咏史诗、抒情诗以及那些短章、失题之作,同样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认真研究这些诗文,方能全面、客观的对李清照的创作加以考察,还这位杰出女性以真实的面貌。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 ,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 ,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 ,论析了其歌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和艺术特征 ,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源于她出众的才华和良好的文学修养,更在于她内心有着超越时代的人生追求和难以圆梦的现实陷落。通过对李清照诗词作品的解读以及对她人生轨迹的探寻,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她一直在追求着爱情的纯真美好、人格的高洁独立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她的这种追求不仅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寻常女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超越了她同时代的男性。李清照的人生追求却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她的现实遭遇,虽然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但她的理想追求则成为了人们生命追求的永恒。正因为如此,李清照的诗词才能够穿越千年时空,不断叩击着后人那因现实遭遇而落寞和困顿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这些诗歌中有关旅游的诗也非常典型地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旅游特色。而在这些浩繁的旅游诗歌中,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伟大诗人的诗歌也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以他们三人为代表的唐代文人对旅游的理解和认识与今天有所差别,但范围更广泛。他们的旅游赏观对象丰富多彩,所折射出的旅游情怀也多样真切,体现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19.
李贺诗歌的独特之处是多方面的。鉴于诗歌的意象最能体现诗歌的风格。本文试图从意与象的关系、意象的色调、意象的词语结构、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想象对意象的生成影响等诸方面来说明李贺诗歌意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毅 《海外英语》2012,(5):176-177
Metonymy is not only regarded as a figure of speech,but also an important cognitive instrument of human beings.There are many types of metonymies in Li Bai’s poems.Metonymy can make the language vivid and reflect poet’s mode of knowing and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on of metonymy in Li Bai’s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 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