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河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  相似文献   

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  相似文献   

3.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们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他的这一精辟论述对当前中学英语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罗马大帝国不是这样流过的吗?啊,竹叶漂来了,拿破仑尽皆如此。他们今何在…  相似文献   

5.
完全可以说,今年(2004年)高考语文科的最大亮点就是一个新的题型——对联。虽然,对联已是我们生活中的平常话题,但是引入高考题中,这确乎是第一次,是一个创新,是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好题。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差异不可谓不大。同是人生的风景线,常人每每向往明丽而温和的“小桥流水人家”,有的人则苦苦追求苍凉又偏执的“古道西风瘦马”。这就是矛盾和反差。然而,当我们纵览古今,竟发现芸芸众生确乎是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地震后,一些网友在天涯让区拍手叫好,大呼过瘾,这确乎过于偏激,且有失风度,不少国民称之为愤青,以理性与素质给予抨击。然而我却觉得,理性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这一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制度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民本性,才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潮。  相似文献   

8.
雪峰确乎呈南北向一列列排开在蓝天下,晶莹中透着无声的庄严。在这一列列的雪山之间,是一片片的高山草甸,草甸中间或还点缀着一些积雨形成的小湖泊。湖泊边上,有牧人的帐房。我熟悉帐房里牧人的生活。他们不是草原上那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常编常新,各种体例的文章今刊明换,不一而终,确乎体现了一种"新"。然而,在接受了十几年教育的我,又从事了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之后,反思一下这二十多年的语文教科书,感慨颇多。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以四书、五  相似文献   

10.
大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罗马大帝国不是这样流过的吗?啊,竹叶漂来了,倏忽一闪,早已望不…  相似文献   

11.
读书的阶梯     
如果说人生是环环相扣的链条,那么读书大概就会有阶梯。这阶梯的第一步,便是青年时代的读诗。我们的读书,似乎都是从读诗开的头。不仅读,那当儿确乎自己也在写着。梁实秋先生说:"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做诗人的一段经  相似文献   

12.
大河     
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觉到“永远”二字的涵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  相似文献   

13.
(一)娇羊归山人间换岁玉临世天下皆春一日上课,我给同学们出示了这副春联,要求在空缺处填一字。所给选项为:A.兔、B.猴、C.马、D.猪。很多同学选了A。"玉兔"确实与"娇羊"对得工稳。可惜这答案确乎选  相似文献   

14.
朱占军 《甘肃教育》2020,(3):179-179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以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句名言道出了教学的真谛。因此,化学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应该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昵?  相似文献   

15.
滕朝阳 《教育》2008,(9):52-52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忧患始”、,确乎道出了忧愤的深广,其人文关怀亦自可见。我做小孩的时候,有些什么与“识字”有关的“忧患”,现在已记不得了,无从印证苏轼先生的论断。但从我儿子身上来看,这“忧患”大抵是有的,且未必以“识字”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三、坚持用共产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武装全体党员教育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复杂情况,面对多元经济利益主体和多元思想文化思潮存在的现实,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确乎需要有适应新的时代特征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思想道德的?..  相似文献   

17.
<正>听说,几位大学教授点评一位小学名师的示范课,说这节课"惊人的完美","完美到不可思议"。我不明白,这究竟是表扬还是质疑?听在现场的教师说,教授们的赞扬确乎发自肺腑,他们感叹不已,认为是"有史以来听到的最好的课"。然而,现场的一些小学同行却完全没有教授们那样激动,这就有趣了。  相似文献   

18.
五、句子的组织(3)我们的课文里的许多句子,如果仔细推敲,都很值得思考。例如:①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朱自清《荷塘月色》)②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鲁迅《故乡》)①为什么不说“荷塘的四面都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而杨柳最多”?②为什么不说“杨二嫂确乎终日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坐着”?句子的组织还有多大的灵活调整空间?不同的表述有什么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要和读者讨论的问题。(一)句子成分的转换与移位“转换”指的是词语的语法结构作用起了变化,成了另一种句子成分。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9.
《左传》言语特色确乎与《尚书》、《春秋》、《国语》和《战国策》迥然不同,从客观上看,反映社会生活面不同,从主观上看,作家言语修养、审美观和创作方法不同。这主、客观两方面不同,就形成了《左传》言语独特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20.
姚学旺 《学子》2014,(5):49-49
正兴趣,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某事物和活动内发的心理倾向的情感活动。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并且乐此不疲、欲罢不能。故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很"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