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个方面,是中国社会发展道路和现代化道路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开创的。"中国道路"建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前两个时期,开创、成型、发展于后两个时期;"中国道路"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历史性飞跃,拓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中国道路"植根于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扩展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中国道路"的确立,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思想价值,有利于回击关于中国的西方偏见,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自信和理论自信;有利于打破"西方中心论",启发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有利于驳斥"历史终结论",拓展人类社会新的发展前途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2020年1月进行的广东省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在命题立意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突出的教育性。其中第22题以"中国道路"为主题,考查学生对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道路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从中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中,一线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道路",也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3.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坚定道路自信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和精髓。充分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重要的是把握好其根本遵循、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坚定道路自信关键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着力继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牢牢把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基本要求,在增强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际社会掀起了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热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国模式"的内涵、维度、意义等方面。立足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基础,系统解读"中国模式"之争,科学做出"中国模式"之辩,形成对"中国模式"的理性认识,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中国梦"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他们走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能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能激发大学生敢于筑梦、追梦和圆梦的豪情壮志,凝聚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可以在"原理"课中重点夯实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根基;在"概论"课中重点阐明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在"纲要"课中重点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弘扬中国精神;在"基础"课中重点激发和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就所面临的一系列发展课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和应对,"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就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所取得的实践成果。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既要遵循现代化过程的一般逻辑,又要考虑特殊国情的"后发外生"性质,"中国道路"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对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没有照搬别国模式,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并在开辟这条道路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的"中国经验"。"中国经验"具有"渐进改革"、"自主开放"、"文明发展"和"民生政治"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提高,中国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世界的关注与研究,"中国道路"这一概念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通过"中国道路的内涵""中国道路的特殊性""如何坚持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与中国梦"四个层次对"中国道路"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对"中国道路"学术探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可谓独具匠心,主要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说、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说、第三条道路说、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说以及后社会主义模式说等。但是,"中国模式"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有其自身的确定性。中国模式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中国模式的确定性,是指"中国模式"具有自身确定不移的内容、品格、性质和特征,"中国模式"的发明权、所有权、使用权属于中国,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中国模式的不确定性,意指"中国模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不是完美无缺的理想模式,也不是不可移易的封闭模式。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国模式",坚持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在确定性中发现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这是关于"中国模式"问题上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小康社会与中国梦同宗同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十八大"中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体现出了小康社会同中国梦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共同之处,在进行两个百年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找到理论基础,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更好地服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针对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关于中国人、中国实体、中国精神和中国行动等中国民族性问题的阐述,进行了简明而深刻的批判。施蒂纳把全部中国历史理解为:围绕古老传统实体蚂蚁般的爬行,中国人自我想象了一个没有冲突的天国,无论外部如何改变,中国人都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动。马克思批判了施蒂纳设定中国历史从概念世界到事物世界的形而上学圈套,并用事实说明了中国人如何因势而动。未来"中国道路"的成败决定于是否遵从"事物世界统治概念世界"之路。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总体来说,中国道路是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种高度概括,而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和发展模式。二者是密切相联和精神一致的不同用语,其现实内涵和话语的可用性,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当前,需要在落实"四个全面"中不断完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具有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主要体现为中国道路的引领意义、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与中国方案的创新意义。本文从中国道路的引领意义、中国模式的借鉴意义和中国方案的创新意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作出阐释,以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为世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百年求索的正确选择,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时代成果,是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探索的成功典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中国道路"必将展现出极为远大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道路"不只是物质力量、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兴起,而且是文明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集中概括和理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制度文化优势,证明了文化与制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优越性。民族性文化和现代性制度的协调互动成为当代中国制度文化变迁的未来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制度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文明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成果,具有赢得大众认同的五大基础: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的"历史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现实基础",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取向的"价值基础",以及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的"比较优势"。立足于这五大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成为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党的选择,必然赢得大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内在具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性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性,富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并不是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建立在中国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它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国外传统资本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以来,学界对此展开了多视角多层面多学科的研究,但既有研究成果广泛存在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概念混用误用的情况。鉴于此,有必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上的相通性,在历史起点、领导力量、根本性质及叙事逻辑上的差异性;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领导力量和方法论上的相通性,在出场语境、本质内涵及现实目标上的差异性。唯有澄清概念前提、划定概念界限,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对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成就和发展目标的认同,是人们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强化道路认同来促进道路自信的形成,这样的路径选择既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20.
开启《宣言》的现代性维度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一是经典文本需要结合时代语境而不断创新出场,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亟需理论指引.开启《宣言》的现代性维度需要在方法论上坚持"返本"与"开新"的互动循环:一方面,挖掘与深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生成与发展、矛盾与困境、终结与超越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体现"返本";另一方面,在"返本"的基础上进行"开新",要以一种创造性的原则来实现理论的当代转化,将《宣言》的现代性思想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的实践原则.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源"与"道"的结合,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宣言》研究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