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单纯以自然景物如山林、烟云、水瀑……组成画面的作品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方面,但更多的则是以人和人的生活活动和自然景色结合起来,布景有人作品才会有生活气息和时代风采。所以,点景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点景物左山水画中虽不是主景,但在点景上的任何不当或草率,都会破坏画而的协调,减弱作品的感染力。 中国画最基本的追求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体“境”合而生成的意境。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是一种以人的创作为主,并集中体现人同自然审美关系的阶段和方式。李可染先生认为:“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说中国山水画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及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课程内容的精辟分析及重难点的设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3.
让意境再现     
诗歌与小说、散文不同,小说、散文是通过客观描写来表现主题,而诗歌却把饱满的感情作为自己的生命,并以它来震撼读者的心灵。小学课文选编的古诗,绝大多数是山水诗。山水诗不是山水照相,山水画也不是植物标本和自然地理的图解,它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对客观景物作主观的、能动的表现。因此,一首山水诗反映的是作者的意趣、情志,甚至是思想的倾向性,而诗的感情又往往凭借景物抒发出来。所以,教古诗“明中心”的基本任务,就是再现诗的意境。“意境”“,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散文的意境是怎样创造的呢? 一、通过描写景物调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意境。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真意境。”(《人间词话》)这里说的“真景物,真感情”就是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外物,在散文中,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不同的真实画面表示出来,使情、景二者水乳般地融合起来。我们来看刘白羽的《日出》最后一段写黑夜后的黎明和日出。作者以细腻多彩的笔调,真实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有唐诗宋词元曲,反映了各个朝代和时期的历史、思想、生活、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一、意境美在好的古体诗歌中都有一种优美深远的意境。何谓意境的美,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一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以可感可信,并且情意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简言之,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意境”一词来自于佛门术语。佛经的“意”指“心”的活动,“境”则是指“心”所涉及的外界物象。“意境”是佛门禅宗教义所界定的,所…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画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之美是中国画的灵魂。对“意境”美的普遍关注和仲爱,使得中国画升华为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脱离了对“意境”美的多方面探究,中国的绘画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的或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写上。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文学中审美的高层境界。中国小说讲求意境 ,影视改编也应重视意境的化用。“画是无声诗 ,戏是有声诗”。以画面与声音为叙事语言的影视艺术虽重写实 ,但也要有“诗情画意” ,要求有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 ,以精粹的艺术手段使人产生更多联想 ,给人以更多意境 ,更多的美。本文从意境的产生及特点入手 ,结合实例 ,论述意境的化用在改编作品中是传达小说艺术精髓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8.
陈静 《考试周刊》2012,(94):52-52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三分画,七分白”.艺术家在画面上的大片空白,往往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而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作家在文本中也会有所写有所不写,这就形成了文本的“留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空白,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9.
“黑白相守”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观念,是中国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黑白分割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研究中国画中”黑白相守”的形式规律,对中国画中”空白”的妙用、产生的联想和意境.对音乐与绘画异曲同工关系的探讨,并将传统“黑白相守”的构图形式与现代构成艺术学结合起来探讨,整体把握”黑白相守”法则,用“意”进行黑白分割,提高中国画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创设审美意境。文学作品的意境是作者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外界景物)融合为一的结果。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设法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教师应以强烈、饱满的感情范读文章,使学生受到感染,将作品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插花作为新编美术教材内容引进课堂教学,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因为它与学生的现代审美情趣和生活环境相符合。学生通过学习插花,将生活与艺术结合起来,提高了对艺术造型的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创造力,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创造出插花意境,丰富作品的内涵,提高作品的观赏性、艺术性﹖以下结合我的个人体会谈谈这个问题。■一、帮助学生理解意境的含义何谓“意境”﹖《现代汉语词典》中“意境”的词条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中国画讲究“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中国园林讲求诗情画…  相似文献   

12.
清代文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我国的古典诗歌向来是最富有意境的,它的一字一句,一词一韵,无不包蕴着广阔的意境。那什么才是意境呢?就古诗而言,“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就是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和谐统一。即生动的景物描写融合着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因而会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  相似文献   

13.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4.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2):132-134
中国画的表现,有它的民族传统特点,在透视表现上,中国画有自己的特殊处理方法,它既遵循透视上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一般法则与规律.就是说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打破焦点透视的视域范围去摄取景物,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这就是中国画散点透视法.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去看,散点透视在摆脱科学的理性束缚后,反而有更独特的艺术空间表现力,并留出更多的意境空间供画家、读者去游览.这正是东方绘画的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15.
鞠俊 《文教资料》2013,(31):70-72
意境是作家为了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高度、增添其意趣韵味而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就是“意境”。寒山诗自古以来能受到文士僧人的喜爱与传诵,与其独特的意境是分不开的,本文将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对透视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同于西方描绘景物的透视,画家采用散点透视从画面整体有节奏地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为了创设画面的意境而采用“三远”、“虚实”、“取舍”之法。  相似文献   

17.
通常,艺术描写中的意境是“意”与“境”的有机统一。但在诗歌中,主观情趣和客观景物并非都直接坦露出来,“或以境胜”、“或以意胜”。所谓“以境胜”是着重于客观景物的描绘,是景显情隐的艺术境界,即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虽眼前景,却多有弦外音。所谓“以意胜”是着重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是情显景隐的艺术境界,这正如王国维所说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诗歌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段,是语文科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分析意境是诗歌教学的特殊内容。有的散文作者象写诗一样写散文,所以散文诗也有意境。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教学。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诗言志”中的“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单纯的景物描写,虽然可以构成形象,但不能称为意境。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  相似文献   

19.
李官祥 《成才之路》2009,(18):71-71
中国传统绘画的形成,可谓源远流长。在传统的审美、文化结构、社会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概念、独特美学价值的传统的中国画。作为视觉艺术的中国画,同样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其形象、情趣及意境。“笔墨”形式是中国画中主要的艺术语言。在前人的创造下有其辉煌的过去。是中国画民族风格、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特征,是画家思想、情感再现于画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观赏中国画,我们常可看到画家以潇洒、纵横、跌宕的笔势,在画面空白之处题上一首或多首诗,这些诗通过书法成为整个画面构成的一部分.诗画交映生辉,诗开拓了画的意境,画为待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这种抽象与具象的结合给读者以深邃的艺术境界,达到了“万趣融其神思” 的极致.它融诗、书、画为一炉,集诗意美、书法美、绘画美于一身,形成了中国绘画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华几千年文明沉淀的一大硕果.本文仅着重从“比兴”角度谈谈中国画诗画结合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