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手机短信开创广播互动传播新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快捷传播和互动传播是广播的两大特征。随着现代传播学的发展,广播的这两个特性越来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通信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为适应听众需求而几经演变,并促使广播从一度沉寂走向现在的辉煌。互动广播与广播的发展在广播发展的初期,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是延时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2.
广播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是广播发挥自身优势、在大众媒介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的最佳选择。本文旨在对广播双向互动传播的各种发展模式进行回顾和对比分析,寻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广东珠江电台在中国最早开通了热线直播节目,它标志着中国广播的双向互动传播进入到即时互动传播时代。随之.全国各家广播媒体纷纷开通热线直播节目,热线直播方便操作.即时沟通.参与和互动交流的优势,促成了中国广播形态的大变革,从而促进了广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互动传播越来越成为媒体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作为已经走下了辉煌顶峰的传统新闻媒体,广播更将互动传播作为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有力武器。对台广播由于有自己的独特性,既不能脱离现代广播的互动模式,又不能完全生搬对内广播的互动形式。从表面上看,对台广播互动很难,但事实是,在对台广播互动中,一些尝试中的创新互动形式颇受欢迎,有的甚至非常火爆。  相似文献   

5.
方国康 《视听界》2013,(6):33-36
4G时代已进入倒计时,面对更快捷的资讯传播速度、更多元的内容产品选择、更便捷的互动形式,传统广播的地域覆盖优势、及时伴随优势、单向传播方式等特点将被全面冲垮。广播电台的拐点已经来临,制作适应高速网络传播的移动、双向、窄播内容,发展具有网络特质的音频传播模式,打造迎合网络时代受众的专业制作队伍,是传统广播业焕发生机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段然 《中国广播》2014,(8):68-71
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的大环境,以手机广播App及微信广播等新形态的广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从传播模式、传播内容、编播形式及互动形式四个方面着手,对广播的传播理念进行了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媒体的传播活动从来不是单向的、直线式进行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媒体传播互动方式历经通信、热线电话、短信到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及"两微一端"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40年来,在我国大众传媒交互功能的进化史上,广播始终担当了实验室和先导者的职能,主导了大众传媒由单向到双向、由单一的电波传送到与多种媒介手段融合的互动过程,并率先实现了自身由大众传媒向交互型融合媒体——"新广播"的进化。  相似文献   

8.
陶音  陆琼 《视听纵横》2005,(4):56-57
从广播的技术层面上来说,无论是无线发射,有线电视共缆传输,以至网络播出,广播采用的都是一种单向传播的技术,不同于电话,手机与网络可以双向互动交流。但是作为一大媒体,从广播节目的要求与听众的需求来说,互动对广播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传统媒体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其生产方式、传播形式、受众群体、市场开发等都产生了诸多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交流模式,使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形式逐步转变为新媒体多点对多点立体式传播形式.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北京电台)始终重视新媒体传播的新趋势、新技术、新应用,积极探索"台网共做、台网互动",将互联网作为传统广播的新平台,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广播影响力,扩展广播业务的深度与广度,搭建用户与广播实时互动的多媒体平台.  相似文献   

10.
吴红霞 《大观周刊》2012,(31):48-48
随着广播直播技术的发展,互动传播在广播业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论述广播互动传播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广播互动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热线电话节目形式的开发和运用,使广播的潜在功能和隐形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发挥.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它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历经近十年的磨砺,使受众参与面扩大,有效地组织起了双向传播,拓宽了广播功能,信息容量加大,时效明显提  相似文献   

12.
徐蓉 《声屏世界》2006,(3):56-57
省级广播传媒面对的受众群体大部分是农民,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的互动,随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两者互动的主、次关系,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变化,互动的频度加大,互动的过程加快,两者的互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省级广播传媒与农村受众互动关系、形式、内容的变化互动的主、次关系发生变化。过去省级广播传媒是单向传播,我播你听,我播什么,你听什么,省级广播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是互动的主要方面,农村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是互动的次要方面。而现在,频率专业化之后,广播由“广”播到“窄”播,由“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直播节目的推广,增强了广播的伴听性、参与性和包容性.以热线电话为开端,广播开始步入即时互动传播时代,而手机短信平台出现和运用,则进一步丰富了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方式,使得即时互动传播趋向简单和常态.  相似文献   

14.
互动传播在我国传统媒体中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彦 《新闻知识》2006,(3):8-10
互动传播就是媒体既充当传播者也充当接受者, 媒体与受众的角色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在不同的传播时段、环节,能够实现某种互换。由于传播环境的改变使互动传播的发展成为必然,当今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内容形式、发行管理、运营方式各方面都向  相似文献   

15.
一、广播节目的互动广播节目的互动,是节目进行时的一种状态和形式,它是指受众在收听广播中通过交流手段参与节目内容的互动形式,由此可知,广播的互动性必须有受众参与,节目内容会随受众的参与而改变,与电视媒体在互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广播媒体与电脑网络,语言信箱等电子媒体的节目运作中,互动的牵动中可以看出“互动式”节目同以往的双向交流,多变参与节目有着显著不同。一是双方不在同一个广播现场,有的在场外,有的在场内。二是场外交流,沟通借助于一定的现代传播工具或者手段,将广播节目的服务质量推向了一个新的境地,一批又一批的受众,重新聚拢在了广播媒体周围,传播者和受众者互相牵引,使得信息传播更具有贴近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深入,网络用户对互联网上信息的类型及其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希望能有丰富的音频内容和切合实际的服务项目;广播受众也越发感到广播媒体“只能在固定的时间收听固定的节目”的被动与单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在网上进行音频的动态播出提供了实现的手段;广播传输网的技术改造和广播影视系统的体制改革,为广播双向互动传播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消费时代,大众正在从被动走向主动”,在这样的传播背景下,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互动要求更加突出,过去单纯由媒体向受众传播信息的模式受到空前的挑战,电视等各媒体都在采取不同的互动方式吸引受众,由于广播声音的即时同步效应,广播与听众可以实现即时参与,传者和受者之间得以近距离的沟通,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的心理需求,互动让广播更生动,为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互动,带来了更多的听众过去我们办广播的形式主要是“我播你听”,这样的结果我们离听众越来越远,渐渐的失去了听众,尤其是面对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竞争,广播…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统广播媒体无论是在节目内容还是在传播形式上都面临着转型。当今网络广播节目的兴起对于传统广播机构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本文举例论证,在对网络广播内容制作和传播模式的分析中,探讨出传统广播媒体可行的转型发展之路,细分受众,加强互动,打造名人和品牌效应,促进立体化传播,从而使得传统广播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更加贴近群众,广播媒体的市场也得到更好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广播媒体随着直播节目的增多,听众参与广播形式和参与的程度越来越活跃,已经由早期的传统双向互动转为即时互动,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迅速播报给听众,网络平台、手机短信、微信和电话直通,成为听众参与广播最快捷的途径。任何媒体,没有受众的参与和支持,都会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办好听众参与性节目是广播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应有地位的必由之路。办好听众参与性节目,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黄为群  何波 《中国广播》2009,(4):100-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宽带的日益普及,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态——网络广播悄然兴起,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网络广播以互联网为传播介质,变线性收听为非线性收听,变单向被动收听为双向互动收听,参与性也随之增强。它克服了传统广播所受的地域限制,使所有互联网用户都成为了潜在的受众。通过网络数据库,转瞬即逝的广播节目变成了可保存的音频文件,随点随播,广播节目的重复利用率大大提高……总之,网络广播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广播的固有认识,成为当前网民喜闻乐见的一项重要网络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