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彪  于都 《军事记者》2008,(8):56-57
2008年5月1213北京时间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新闻频道的15时《整点新闻》中头条播出了地震的消息,就此开播了《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报道,24小时不停机。央视反应迅速,报道客观、权威、翔实、充分,为党和政府及受众提供了全面的灾情资讯,  相似文献   

2.
《新闻世界》2009,(9):1-1
8月3日,随着央视新闻频道的晚间节目悄然“变脸”。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基本已完成大换血。这是一次“从头到脚”的改革,早间的《朝闻天下》、午间的《新闻30分》,再到现在的《共同关注》和《东方时空》,央视新闻频道已经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粹新闻台。  相似文献   

3.
邓晓峰 《传媒》2015,(9):46-47
中央电视台拥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外语频道,为广大观众提供丰富的全球化新闻资讯、人文风俗等内容.其中,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也就是CCTV-NEWS,是中央电视台一个全天候以英语为主播报新闻的频道.该频道在播报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提供大量的较有深度的评论节目和一些专题节目,比如《亚洲直播室》《全球财经》《财经高峰会》《中国24小时》《文化报道》《对话》《自然与科学》《新财富》《体育报道》和《世界观察》等,在新闻播报的基础上将自然、人文、体育、财经等内容融入节目中,以全球性的视角为观众提供广泛的新闻资讯.  相似文献   

4.
作为深度调查的电视新闻节目,怎样树立自身的品牌优势,扩大收视群体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节目为例,浅析了电视媒体如何打造深度调查节目,以及如何树立和维护栏目的品牌形象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磊 《当代传播》2005,(3):90-92
《每周质量报告》是央视新闻频道目前为止惟一一档以消费者为核心收视人群的新闻专题栏目。它揭露形形色色的造假黑幕,同时随着观众的反馈渐渐增多,节目不断改进,变得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体现最明显的便是报道的平衡,即不仅揭露“黑幕”,同时也表扬“先进”。本文分别从信息、观点、报道力度、发布时机、拍摄中的感性素材和理性素材、叙事中“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运用等6个方面来分析《每周质量报告》运用平衡报道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在没有重大事件直播的日子里,我们看到央视新闻频道的表情是如此的尴尬:一是《新闻联播》的放大。新闻频道更像是“宣传频道”。二是各自为政的栏目的拼凑,大量一般性的报道和游离于新闻的专题无疑是一种缺乏直面现实勇气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5日,《新闻联播》首次出现了两位新的播音员——康辉和李梓萌,立刻激起了观众强烈反响,各大媒体也纷纷对此进行报道和评论,这反映了《新闻联播》节目的强大影响力,也体现了观众、业界、学界对这一档标志性节目的关注和期望。最近,央视新闻频道再次全面改版,让我们对中国第一大台的改革力度、改革步伐,充满期待。在这里,笔者也就如何看待《新闻联播》推出新播音员的改革,以及进一步推动《新闻联播》及各地方媒体类似节目的播音员制度创新,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神六”飞天的115小时32分钟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时长110小时。其中.直播节目总时长74小时 10分钟.以设在8个国家纵横超过上万公里的26个直播点、 8个演播室、36位嘉宾参与的阵容,创造了央视对同一新闻事件直播报道规模最大,布点最多、直播时间最长的纪录。对这个具有高关注度的新闻事件进行的全面.同步的报道.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持续关注.刷新了新闻频道开播以来的最高收视纪录。通过对新闻频道.CCTV-4和CCTV-1综合收视分析.探索专业新闻频道对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优势,以及观众对不同报道方式的收视规律.将会更好地发挥专业新闻频道的传播优势.进一步提高新闻频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广播影视     
《传媒》2009,(8)
央视悄然改版首个改版节目《朝闻天下》亮相7月27日,央视新闻频道的首个改版节目《朝闻天下》悄然亮相,节目主持人与整体包装都有明显改变。央视三套正式进入"暑期档"节目安排,从经济频道"转会"而来的三大节目陆续排定了座次。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左右,中央电视台就开始了直播报道,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在随后的时间里,央视直播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几个主要栏目外,新闻频道的主要专题节目,像《新闻会客厅》、《东方时空》、《新闻1+1》等栏目全部停播,整个频道全天24小时对灾情进行直播。  相似文献   

11.
业务研究     
2007年8月31日—10月6日、10月—11月以及7月29日—8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分别推出了六期大型特别节目《喜迎十七大和谐中国行》、"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报道"和"河南陕县淹井事件报道"。这些节目充分发挥电视的独特优势,及时引导舆论,追求创新和突破。节目播出后,因其总体走向清晰、  相似文献   

12.
秦姜 《青年记者》2021,(2):84-85
融媒体环境对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主题报道中的融合创新带来更多空间。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服贸会报道为例,从创新立意、创新内容和创新呈现三个维度分析央视频进行主题报道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两会报道年年做,创新一直是道难题。2013年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型主题报道《直通北上广》外联内合,别具一格,让受众打开广播"看电视""读报章",使广播新闻谈话节目既深入浅出、庄重大气,又娓娓道来、时尚活泼。从传媒生态视阈对此予以考察,笔者认为,《直通北上广》节目的实践创新,是顺应传媒外部生态的演化逻辑,适应传媒内部生态竞争态势,遵循新闻规律和声音传播特质的必然结果。该节目的成功探索,显示出广播内容生产转型升级的大有可为,并显示出转型期广播主题报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丁怡 《新闻世界》2014,(7):66-67
电视主题报道,是当前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但长久以来,我们的主题报道由于形式生硬,说教味太浓而被观众诟病。本文试结合2013年央视及安徽卫视有关"中国梦"的报道,探讨新形势下电视主题报道的改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央视新闻频道开播,栏目设置和播出内容给人耳目一新的显印象是:新闻性较强的谈话类节目和评论性节目增多,在与综合频道同时播出《焦点访谈》外,又推出了《央视论坛》、《中国周刊》、《世界周刊》、《国际观察》等重要的新闻评论性节目。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增加,是  相似文献   

16.
地震报道这样的重大选题,除了央视、各大卫视等电视媒体外,对新闻性有追求的地面民生新闻频道也有自己的操作规程。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的地震报道操作为例,展现地面频道民生新闻栏目对于地震选题的报道原则、选题方向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新闻频道以奥运资讯频道为定位,实施“赛事遥控器、时代广角镜”的报道战略,和CCTV其他赛事转播频道一起,成为奥运报道的主频道,央视奥运报道战略布局中特色突出的重要一极。8月8日到8月24日,新闻频道平均收视份额3077do,较去年全年平均份额提升269%,在中央台奥运报道频道中收视份额最为稳定;《一起看奥运》大型直播以70.44%的最高选择率在所有最受欢迎的奥运栏目排名中位列第一。  相似文献   

18.
传媒视野     
传媒资讯广电总局推荐2010年十大创新创优栏目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向广电系统推荐2010年十大创新创优栏目:央视《星光大道》、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央视新闻频道《我的这五年》、央视军事·农业频道《生活567》栏目、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大家看法——我建议》栏目、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万家灯火》栏目、浙江卫视《江南》栏目  相似文献   

19.
邓微 《新闻世界》2012,(3):19-21
典型报道是我国媒体正面报道的重要形式。从2003年开始,《感动中国》在央视开播,作为典型人物报道电视栏目,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典型人物电视报道模式。本文以2003年——2011年度《感动中国》为例,分析九年间其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的创新,通过分析节目内容风格定位以及报道模式,进一步探讨典型人物报道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共同关注》创办于2003年5月1日,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以公益慈善为品牌特色的日播专题栏目。以"关注弱势群体,搭建互助平台,讲述新闻故事,彰显和谐关怀"为栏目定位,以打造中国百姓的精神家园为栏目核心理念。节目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弱势群体为主要关注对象,呼唤社会真情,展现互助关爱。同时发挥央视作为国家媒体的社会功能和责任,用一个个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诠释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节目引起了温家宝、李长春、吴仪、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共同关注》用激情和创新,做高质量节目,提升社会影响力,打造出了央视自己的公益品牌。栏目的综合排名跃居新闻频道第一,单期节目收视率在新闻频道周排名中位居前列,成功实践了"三贴近"的报道原则,体现出了媒体的影响力,也诠释了绿色收视率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