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写刻的一种所谓卜辞,也间或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其他偶然的记事文字。这种所谓甲骨卜辞,虽然严格地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又因为时代比较早,无疑是研究我国古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直接史料。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乃商朝后半期殷代帝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卦时刻写的一种所谓卜辞,也间或有少量与占卜有关以及其他偶然的记事文字。这种所谓甲骨卜辞,虽然严格的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历史记载,但是因为它的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又因为时代比较早,无疑是研究我国古文字和古代史特别是研究商代历史的最重要的直接史料。甲骨文,自从1899年被学者认识后,八十多年来,先后出土,约在15万片以上,从事甲骨文研究的中外学者作家有400多人,论著达2000余种,所谓甲骨学,在今天已经成了国际上非  相似文献   

3.
战国楚简与殷墟卜辞对读可以互相发明。1.殷墟卜辞的“■”,楚简中写作“册告”“册祝告”,传世文献中则写作“册祝”“策告”,书写形式和表述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以简册报告”“称册祝告”的意思仍然沿用。而且,从清华简《金滕》(《尚书·金滕》亦然)可见古人的册告仪式和背景信息,而卜筮简则可见册告的较完整句型。2.楚简中的“习贞”,对应殷墟卜辞中的“习卜”,二者均有重复占卜的意思,均位于前辞的位置。3.殷墟甲骨无名组“习卜”的最高次数为“四”,表明重复占卜四次,共占卜五次,与目前所见成套甲骨为“五”的情形相合,但有一版“六卜”午组卜辞和一版含序数“七”的师组卜辞可能是特例。4.与“习卜”相关的“三卜制”耐人寻味,“三卜”现象的确存在于殷墟卜辞,但承担三卜的人物是否分属于王(元卜)、右卜和左卜还值得进一步讨论。5.论文还对殷墟卜辞的“习卜”辞进行了辨析,去除了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4.
"乐"字形体,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演变信息清晰。自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知道"乐"成形先于"礼"。"乐"之初义关系到对音乐观念的理解,因此,对于"乐"字初义,不断有学者进行探讨。但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摆脱"音乐"本位说,也有一些学者引入了新的视角进行阐述。但"乐"字与远古文明的祭祀息息相关,在卜辞中皆作地名解,其本义应为栎树,此树被远古人们崇拜为社树。  相似文献   

5.
甲骨黄类卜辞中,见有"■巫九■"一语,主要出现在与军事相关的卜辞中;本辞应从李学勤先生意见,读为"■巫九骼",并可和"■巫九■"对读。从《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相关卜辞可知"■"为地名或人名;"骼""■"为占卜时用的骨板或龟板;全辞大意为"地(族)之巫用九块骨版或龟版进行占卜"。  相似文献   

6.
殷墟村南系列甲骨卜辞中有些字与该系列不同的组类有较稳定的对应关系,如历组和无名组卜辞中有的字构造不同,无一和无二类有的字书风不同,还有些字因为占卜内容或用字习惯不同而仅见于无名组。它们可作为判断卜辞组类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村中村南甲骨是殷墟新近出土的甲骨资料,该批卜辞所反映的殷礼材料较为丰富,主要有祭祀礼、田狩礼、军礼、贡纳礼等,祭祀形式多种多样,所祭祀对象呈现出重祖轻祢的现象,祭祀时间一般接近夜晚。所见田猎资料中,狩猎地点相对集中,且兼具军事巡省性质。卜辞所见告庙、谋伐、选将、献俘等诸军礼环节体现出明显的模式化特点。所见贡纳制度的材料多集中于贡纳形式,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总体来看,村中村南甲骨所反映的殷礼已经初步走向制度化和程式化,该批卜辞无疑是研究中国早期礼制起源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甲骨和甲骨学从夏代到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早期阶段。由于缺乏直接的文献材料,研究这一段的历史,必须更多地依靠考古学的成果。关于商代的史料应以甲骨卜辞为主。对甲骨卜辞的内容及其规律的研究属于甲骨学,这是一项新兴的史料性的辅助学科。甲骨是古代占卜的遗物。在商代,崇拜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原始宗教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有疑难事情一定要求神问卜,烧灼龟甲或兽骨,看甲骨上的裂痕,借以“决定”吉凶。这种巫术在中国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在商代异常盛行,到周代及其以后也还有遗留。甲骨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有字的古代甲骨,主要是河南安阳地区出土的大量的殷代(盘庚迁殷后的  相似文献   

9.
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走上学术道路。由甲骨"文武丁卜辞"的争论进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在甲骨文的分类和断代方面,首次提出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首创殷墟甲骨非王卜辞说;根据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史料,创始用地理排谱的方法研究殷商历史地理。首次鉴定出西周甲骨文。首次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对战国各种文字作综合研究,促使战国文字研究学科形成。首次推测洛达庙类型文化属于夏代。跟随侯外庐先生从事思想史研究。揭开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遭迫害而死的隐秘真相。60多年过去了,李先生当时提出的这些学术观点至今仍被学界沿用,并日趋完善;他推测二里头属于夏文化等学术观点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进一步验证。虎年春节前一个晴朗的下午,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宫长为研究员的陪同下,拜访了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同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泽文博士和助理研究员任会斌博士撰写了两篇专题论文,与访谈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初走上学术道路。由甲骨"文武丁卜辞"的争论进入甲骨学研究领域,在甲骨文的分类和断代方面,首次提出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首创殷墟甲骨非王卜辞说;根据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史料,创始用地理排谱的方法研究殷商历史地理。首次鉴定出西周甲骨文。首次提出战国文字五系说,对战国各种文字作综合研究,促使战国文字研究学科形成。首次推测洛达庙类型文化属于夏代。跟随侯外庐先生从事思想史研究。揭开明末清初大学者方以智遭迫害而死的隐秘真相。60多年过去了,李先生当时提出的这些学术观点至今仍被学界沿用,并日趋完善;他推测二里头属于夏文化等学术观点得到了考古发现的进一步验证。虎年春节前一个晴朗的下午,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宫长为研究员的陪同下,拜访了史学大师李学勤先生。同时,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泽文博士和助理研究员任会斌博士撰写了两篇专题论文,与访谈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著名晚商都城——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出土晚商卜骨进行攻制工艺重构实验,河南动物考古研究人员Et前揭开了晚商甲骨占卜之谜,吉凶兆纹的出现是基本可控的。  相似文献   

12.
殷墟甲骨档案的形成取决于殷商行政决策的“占卜”形式、殷商文书制作的“刻辞”模式以及殷商甲卜辞的“分类归档集中贮存”的保管方式,因此也形成了殷商人的档案意识和鲜明的档案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一自1899年甲骨卜辞出土于洹水之滨,成为研究殷史最重要的材料。惟出土甲骨多残辞断片,了无章绪。及至董彦堂就甲骨文的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十个标准,提出卜辞的  相似文献   

14.
甲骨卜辞中地支单用纪日比较普遍,但囿于当时的材料,不少学者误认为甲骨卜辞中"地支"不能单独使用来纪日,或认为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对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地支纪日现象,黄天树、常玉芝、甘露等先生曾做过很好的梳理和补充,但仍有遗漏。该文依据作者完成的商代卜辞时间数据库对遗漏加以补充,且全面整理确认。  相似文献   

15.
1977年,在陕西凤雏村南出土的304片周原甲骨文,有动词43个,可分为祭祀、占卜、行为、生产、军事五大类,动词用字构造以会意字居多,占56%,与殷墟甲骨相比较,形声字有增长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尧、舜、禹时期在我国文明发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我国典籍中关于尧、舜、禹人格的记载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可以进一步确认其人格的真实存在。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也可看出尧、舜、禹都是殷商王室的先祖。立足历史文献之上,我们有充分理由证明,尧、舜、禹是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有血有肉、有卓越功业的圣王明君。  相似文献   

17.
苗利娟 《中国语文》2012,(3):276-281
正殷墟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且具有断代意义的商代文字的主体之一。由于殷墟甲骨主要为占卜所用,卜问现在或将来,所涵盖的时间词十分丰富。其中表示将来时间的名词主要  相似文献   

18.
"乐"字形体,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演变信息清晰。自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我们知道"乐"成形先于"礼"。"乐"之初义关系到对音乐观念的理解,因此,对于"乐"字初义,不断有学者进行探讨。但大多数学者都没有摆脱"音乐"本位说,也有一些学者引入了新的视角进行阐述。但"乐"字与远古文明的祭祀息息相关,在卜辞中皆作地名解,其本义应为栎树,此树被远古人们崇拜为社树。  相似文献   

19.
谢亮 《文教资料》2012,(4):23-24
"甲骨文"一词的命名,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以此命名之前,有各种称呼,如"龟甲"、"契文"、"卜辞"、"殷墟文字"等,这些名称的背后隐现着中国早期甲骨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称来呈现当时的甲骨史。  相似文献   

20.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是一部以甲骨文字的形体为线索、将散见的有关辞条以类相从、一一系联归并的大型甲骨工具书,对于认识和掌握甲骨文的形体以及对有关卜辞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字形的摹写和辞例释读方面,我们仅就字形部分加以校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