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历史悠久,由原始的粗陶发展到清末民初独具特色的艺术彩陶。建水是云南著名的文献之邦,中原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有孔庙、文笔塔、标志性建筑朝阳楼,紫陶也是其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建水紫陶独具特色,是建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的产物,产业文化下的建水紫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还有必要增加本土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8,(24)
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始创于1917年,历经县立中学、省立临安中学、云南省建水中学等历史时期,于1953年定名为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1978年成为云南省24所重点中学之一,1981年开办民族高中班,1994年被认定为省  相似文献   

3.
<正>瓶型造型设计理念:该件作品高28cm,宽25cm,胚体采用建水白泥细料手工拉坯、彩泥刻填装饰工艺制作,并经过独特的无釉磨光工艺打磨,呈现出庄重、明镜如水的视觉效果。装饰主题设计理念:该件作品的创意源于建水紫陶书法刻填技艺,根据作品造型融入回族阿文书法元素,以云南建水紫陶传统工艺,历时3个月精心制作完成,体现出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交融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始创于1917年,197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重点中学,1998年晋升为省一级二等高级中学。1999年与红河州民族中学合并办学,成功地实施了名校带民校的改革。目前,建水一中正在接受晋升云南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的评估验收。长期以来,建水一中发挥依托文庙办学的优势,新建校舍风格和环境营造始终与古建筑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强化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充满儒家韵味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建水一中的办学理念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  相似文献   

5.
建水一中始建于1917年。历经县立中学、省立临安中学、云南省建水中学等历史时期,于1953年定名为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1999年与红河州民族中学合并办学。现为云南省重点中学,省一级一等高级中学,省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劳技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中学科研联合体理事单位。校址座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建水县,与享有“金碧壮丽甲全滇”美誉的建水文庙相毗邻。校园古色古香,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水乳交融,韵味浓烈,集学苑、花园、乐园为一…  相似文献   

6.
建水紫陶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有效地推进了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建水紫陶的独特生产工艺决定了建水紫陶的质量指标优劣。文章通过对吸水率、抗热震性、铅和镉溶出量等建水紫陶质量指标与生产工艺的关联性论述,解读了建水紫陶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座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城南的平山顶,这里曾是朱德同志早年在建水带兵时的练兵场。1974年学校开班办学,走过了32个春秋。1999年红河州师范学校、红河州体育运动学校的并入,使学校的办学功能及规模都得到了扩大,目前是云南省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一级中等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8.
建水紫陶汽锅因汽锅鸡而闻名于世,汽锅的烹调方式更是一种贴近自然,保持食材原汁原味的烹调方式,随着建水紫陶产业的蓬勃发展,建水紫陶汽锅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文章从建水紫陶汽锅从器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烹调方式等四方面对建水紫陶汽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建水紫陶汽锅的发展提供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水陶瓷发展历史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水陶瓷业历史发展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至今有3500多年的工艺传承,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形成的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陶瓷业中独树一帜。该篇从古窑遗址、时代划分、建水紫陶诞生的文化背景、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四个方面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建水陶瓷业的整个发展历史,以期为建水紫陶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水紫陶标准对紫陶产业发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随着我国陶瓷类标准的更新,建水紫陶标准中的名称术语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定义。文章从建水紫陶标准中名词术语入手,对建水紫陶标准中关于类别归属、名词术语及感官评价等三个部分的名词术语进行论述解析,为建水紫陶标准的进一步更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1.
漆器和漆艺最早产生在中国,远自汉代开始向外输送,并代代相传,不绝于迹,构成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然而,有关中国漆器,漆艺的文献记录和研究相当匮乏,有关漆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也注意不够,本文通过搜索考古和中外文献资料,着力对中国古代漆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表现作些勾勒,以显示中国古代的漆和漆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2.
北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论坛着重探讨了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与辽金元文学及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繁荣的相互关系。李成教授认为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学转型的动力之一,尤其是北方民族文化影响了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的走向、内在特质和文学风格,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周惠泉研究员认为,辽金文学是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互补的结晶;田同旭教授认为,十六国北朝是古代戏曲艺术形成开始兴起的时代,金元两代则是古代戏曲艺术正式成熟的时代。刘达科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融合与双向交流,为古代戏曲发展增添了新的基素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是先辈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创造与遗留,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实现二者的共赢已为很多学人所热议。文章以滇南古城建水为例,以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得"与"失",对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作了辨析;最后结合建水当下的城市发展建设,指出只有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方能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教育发展趋势与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实现改革与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层次和实现文化的对等交流使然。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对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就对外汉语教学在这一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初步探讨,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翻译的“文化转向”看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的教学过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需要进行跨文化与跨语际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翻译"实践。近年来翻译学科的"文化转向"尤其是有关"翻译政治"的讨论,势必对对外汉语学科的自我认同与自我理解产生重要的启示。能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将对外汉语教学理解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已成为决定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推广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邬大光  林莉 《教育研究》2005,26(6):48-53,67
教育是一种交流活动,教育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是实现教育交流最有效的机构之一。教育服务作为现代教育交流的一种概念和形式,正在赋予原初意义上的教育交流新的内涵,而高等教育层面上的教育交流,正在催生着教育属性的变化,或者说是教育交流在本质上的一种异化。历史上,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影响因素和根本动力, 经历了由文化力量为主到政治力量为主,再到经济力量为主的转变,而每次转变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教会大学,集中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外教育交流背后的利益冲突与政治反抗;当代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舞台上,经济因素日益成为重要方面,其中,教育服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但却是一种教育异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同时更多的国内影片打入国际市场,如何正确翻译电影片名,使之既保持原语文化特色又实现其商业价值是值得翻译工作者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少数文化强国实施文化霸权政策,国际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使中国文化尴尬失语。当前,中华民族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国际文化交流呈现东方转向。外语教育应凸显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使学生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人"。  相似文献   

19.
中日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文化传播的主要流向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呈现出发生变换的情形,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日文化交往的主要流向截然相反。因此证明一国文化在国际交往活动所处的位置是主动还是被动、是高位还是低位、是主要流出还是主要流入,最终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文化的生命力取决于它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文化交流的结果一定是融合,但在融合中独特和传统依然会延续。融合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全球化并非追求无差异的单一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并非推行文化扩张。应当适应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建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平等互动、推进融合的文化交流机制,改变西方强势文化主导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冲突带给人类的破坏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al opening up, cooperation, and connec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It also serves as a unique strategic resource, helping to develop and consolidate mutual political trust, diplomatic exchang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cultural exchange and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by enhancing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We have seen positive contributions made to our progress towards peace among peoples, and noted the irreplaceable role played by China.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international student flow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development process in education from language students to students at all levels and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The change in the typ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and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reflects the Chinese spirit and the broadening the appeal of China’s programs.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fulfillment of the “Chinese Dream,” contributing to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The trade imbalance between exporting countries and destination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exchange has been redu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