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部最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应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率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挖掘物理教学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功能,不断拓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意识.鉴于此,我们进行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2.
吴清华 《科学课》2008,(4):32-33
教学分析《弹簧和橡皮筋》一课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探索中认识什么是弹力,学习正确使用测力计;了解弹簧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愉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趣。  相似文献   

3.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生的探索兴趣;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这种表述,一方面阐明了初中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内容的呈现形式、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的最终目标提供了原则依据.其中  相似文献   

4.
舒华明 《湖北教育》2002,(11):39-40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验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加强和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6.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教师应关注学生,鼓励质疑,放飞学生的探究思维。  相似文献   

7.
田成海 《青海教育》2006,(11):46-47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意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自然、生活到物理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和谐,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的兴趣;②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③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④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⑤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应改变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我们教研室进行了《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的课题研究,探索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如何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下是笔者近两年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开放式物理教学的一些认识及做法.  相似文献   

10.
郑焕莹 《考试周刊》2011,(26):188-188
《新课程标准》中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理念之一。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创新意识的先导是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并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作为一项新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及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关心社会与关心生活的意识.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需要一批有改革创新意识的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立足教材.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改变过去一味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本文试举例说明。 一、让学生学会探究规律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物理课程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  相似文献   

13.
浅谈初中物理终结性评价对初中物理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在义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它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1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物理教学倡导自主学习,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工作方式,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可见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实验能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下面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地培养学生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人眼看不见的光》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了教师的教学对激发学生了解物质世界的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物理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教学分析 《我们在呼吸》一课承担的二级目标是“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搜集相关事实与证据,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在体验、探索中认识呼吸,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并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感受探究的愉悦,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趣。  相似文献   

18.
蒋荣滨 《新课程研究》2009,(10):176-177
物理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角色,重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鲁慧方 《物理教师》2010,31(8):7-10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本)》相比较,在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关注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具有科学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交流与合作等等.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兴趣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待重新认识,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具体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加强科学方法教育,培养优良的科学品质.应提高对物理史实的认识,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意识;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采用"问题式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环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第三要解析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第四要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