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夏 《科教文汇》2012,(5):162-163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包括生理之“气”和美学之“气”,其美学之“气”又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即乐音运动之“气”,是声乐作品中音与音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所贯穿之气,是声乐作品局部微观之“气”;审美之“气”,既包括声乐作品被诠释后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势,也包括从演唱作品中表现出演唱者自身的一种气势;表演心理之“气”,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需要或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内在之“气”.乐音运动之气、审美之“气”、表演心理之“气”虽同属于美学之“气”这一范畴,但属于不同层面,立足于不同侧重点,角度各异地阐释了声乐表演艺术中“气”的美学性.  相似文献   

2.
付强  袁姣 《科教文汇》2013,(21):93-94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上有极大的影响,但是"气"又是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概念,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文论家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首先"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其次"气"是概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再次,"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通过对气的了解和领会,从而批判当今室内设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夏 《科教文汇》2008,(12):187-188
“韵”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更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的研究一直得到历代艺术理论家们的的热切关注直至今日,但通过翻阅大量研究成果,发现对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韵”进行专题研究的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仅对声乐表演艺术中“韵”的分类进行论述,并希望能成为这一研究课题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4.
吴会旭 《科教文汇》2010,(31):141-142
人类最初的音乐艺术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型表演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变化,综合型的音乐艺术在形式上逐渐分化,走上了诗歌、音乐、舞蹈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音乐完全脱离诗歌和舞蹈的辅助以纯器乐化的形式发展;另一方面,音乐和语言继续结合以声乐艺术的形式得以延续。有趣的现象是,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出由"根"到"根"的发展轨迹并不断优化最终成为更高级别的综合艺术。以演唱为中心的戏曲艺术是诠释这种发展现象的完美例证。介于此,本文立足于戏曲艺术的演唱进行探讨,分别从雅俗结合的戏曲唱词、兼收并蓄的戏曲声腔、以"和"为贵的戏曲伴奏、精益求精的戏曲演唱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声乐文化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提高人民大众音乐审美力。  相似文献   

5.
孙彬  王鸿俊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后插13-后插14
声乐作为一门用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是演唱者通过声音与音律对自我内心情感与认知的输出,更是欣赏者获得一定精神愉悦与情感体验的接收过程,是表演者与受众之间双向交付的情感交流过程。单纯的声乐作品只是词曲创作者内在精神的物质体现,而演唱者才是歌曲的直接表现者。声乐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对声乐表演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全局掌控。不同的舞台艺术实践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声乐表演特征,对于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表达也有所不同。因此,声乐表演艺术对于具象表现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园媛 《科教文汇》2010,(11):76-77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以其"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以气为词"的词体风格,被称为"词中之龙"①。"稼轩词"论及"气"的灵境塑造上彰显了"稼轩词"独特的美学思想。故本文以此为题,在辛弃疾"以气入词"的美学思想表达中,探索稼轩词的词体风格。  相似文献   

7.
唐文滔 《科教文汇》2011,(13):143-144
青歌赛结束后,各界音乐人士都对民族声乐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其中,"质疑"也不容忽视,民族参赛者是"千人一声"、"千人一面"。这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民族"音乐人"去反省和思考。笔者针对此现象进行透析,说明戏曲演唱与表演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戏曲的学习是让民族声乐艺术走向百花齐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吴会旭 《科教文汇》2010,(2):128-128,134
声乐艺术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艺术现象,是多元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都拥有隶属自己本民族的独特声乐艺术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和种族的声乐艺术五彩纷呈,多姿多彩。然而,由当代学院派歌手亲情演绎的民歌艺术却在不经意间失去了它的缤纷色彩,呈现出"千人一腔"的奇怪现象。那么,什么是学院派民歌"千人一腔"现象?为什么我国会出现"千人一腔"现象?这种现象所透射出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应对这一声乐艺术现象?本文关于学院派民歌"千人一腔"现象的再认识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和详细解答。  相似文献   

9.
曲晶 《科教文汇》2008,(10):133-133
歌唱表演艺术,要两个创作过程:前期创作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声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产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由歌唱演员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到舞台上为观众表演,使作品声情并茂,这就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对歌唱艺术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阐明了歌唱艺术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岳炳丽 《科教文汇》2010,(7):124-124,130
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正确理解"声"、"气"和"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声",指的是歌唱时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要训练出优美动听的声音离不开正确运用气息,"气"是"声"的基础,没有好的气息控制就谈不上好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施雯 《中国科技纵横》2010,(21):260-261
本论文认为钢琴伴奏不仅是钢琴表演艺术的一个分支,也是钢琴演奏者必备的一门表演技能,它在声乐、器乐以及舞蹈表演领域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和魅力。文章详细阐述了钢琴伴奏在声乐、器乐领域的重要作用和艺术魅力。使用“红花还须绿叶扶”来比喻钢琴伴奏对声乐、器乐作品的烘托陪衬作用,钢琴伴奏者与演唱、演奏者需要相得益彰的配合,使音乐作品表现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12.
曹文利 《金秋科苑》2008,(18):195-195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声乐表现力包括技巧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两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是声乐艺术的灵魂。然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发声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等问题,致使学生的表演缺乏艺术表现力,难以打动观众。本文从声乐教学中课程的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声乐表现力包括技巧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两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是声乐艺术的灵魂。然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发声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等问题,致使学生的表演缺乏艺术表现力,难以打动观众。本文从声乐教学中课程的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张林燕 《科教文汇》2007,(6S):196-196
用现代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国古代的概念难免会出现偏差,将气定义为物质就是一种典型的范例,其原因在于我们大家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的定义过程中,完全抛弃了中国哲学或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方式。通过运用中国古典的非对象的、唯象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典哲学中气的考察,中国之气与西方之物质的比较,以及中医学典籍中有关气的分析,容易看出气是物质运动之象,在中医气则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笔者就气和经,作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我们多次的艺术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以演唱者“形”“神”“情”有力结合,同时运用多种声乐技巧才能达到演唱的最高境界——生命状态。因此,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付强  袁姣 《科教文汇》2013,(7):93-94
"气"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上有极大的影响,但是"气"又是内涵极为丰富复杂的概念,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文论家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各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首先"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其次"气"是概括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再次,"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通过对气的了解和领会,从而批判当今室内设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去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声乐作品文本的多元性、综合性是构成其特殊性的重要元素。按照解释学的观点,声乐作品文本也具有敞开性,一千次表演,会有一千次不同的显现。由于声乐作品文本的特殊性,使它对声乐表演主体的声乐技术,情感表达都会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的意向性。了解并体悟这一点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提高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歌唱表演艺术是多方面知识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引导学生寻求歌声之美,还要处理好声、情、表演技巧之间的矛盾,以及上课与上台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教学与声乐表演艺术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花朵,同时也是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方面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艺术文化生活和美的追求逐渐提高.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在艺术教育中也同样备受人们关注,在各大高校中陆续开设,声乐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在为了不断完善和创新声乐表演课程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20.
庄英邦  李芹芹  胡晓雯 《科教文汇》2011,(29):165-166,169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汉族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主要流传于安徽皖北一带,她是沿淮人民在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表达自己美好心理愿望的,适合当时历史背景的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表演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以对花鼓灯的歌舞艺术有了更高的希望和更新的追求。本文以花鼓灯中的"兰花"这一表演角色来探索花鼓灯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趋势,以及"兰花"表演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