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蕴着人性的主题,直到今天,人的本质问题仍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本文区分了中外不同哲学家关于人性的理解,并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入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正确性,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界定对于批判"人的本质自私"的思想观点,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性品格,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人的自然本性向人的社会本质转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关系范畴和总和的意蕴。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为人的生活提供物质资料,形成人的意识,构建人的社会关系,使人成为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观点中,我认为只有马克思的看法和表述具有科学的规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是应该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在当代中国,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为我们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观点一直以来就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观点中,我认为只有马克思的看法和表述具有科学的规定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是应该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起来。只有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全面地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尤其在当代中国,在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为我们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就必须重视从整体上对人的研究和把握,其核心在于人的本质。古往今来,对于“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们不断地探索和追问,形成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推动和深化了对人的认识。有人从人性的角度认为人的本质或性善,或性恶,或是善恶兼具,或是无善无恶,然而人性不完全等同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存矛盾的规定性,人性只是它的属性和特点,任何一种人性都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性存在,更无法概括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是指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是指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依据。实践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能动地改造和变革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原理的基本精神就是要把人放进具体的历史阶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从特定社会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实践是人本质的最终决定者。  相似文献   

7.
人是最可宝贵的,人如何认识自身?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必需认识“人”。文章引述先秦思想家的一些言论,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教育的可能性应该首先从人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寻求。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是一个具有完成性的存在者,它的本能就代表了它的全部属性。而人则不然,人的发展,人的本性,可以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塑造。人的一切都是在特定的环境定向引导下形成的。作为一个未完成的人,人并不知道自身该如何发展,只有通过社会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弗洛姆从新人本主义的视角,在自己的理论语境里对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思想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承认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人的本性,并且承认存在着一般的人的本性和变化了的人的本性;马克思的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把人的本能和欲望区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的和社会的,人的自然属性属于人性的本质部分,而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与人的本性没有直接联系的、非本质的部分。通过以上观点的表述,弗洛姆得出人的本质是隐藏在劳动背后并支配人的劳动的人类潜能的结论。这些观点实际上主要是弗洛姆本人的思想,并不是或不全是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自由的保障与实现是人文发展与人权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目标,人们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实际进程中逐渐地把发展和人权相结合。人文发展与人权的理论与实践又具有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在推动人类进步过程中可以也应该互相借鉴,以期使人的自由早日得以全面而真实地实现。  相似文献   

12.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人权、人格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驳斥"人格权是宪法上的权利"的观点,重新确立了人格权的民事权利本质.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中外经济学家在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上,一直存在一个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混淆问题。文章认为,人力资源如同劳动力一样是商品,是其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是指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人力资源本身,也就是具有包括正常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和较高文化素质、智能素质的劳动能力的人。人力资源的价值是指人力资源生成、使用、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投资,由于这种投资也能带来价值增值,因此称为人力资本。西方经济学家把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混为一谈,是同他们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借助于自身的体力、脑力和智力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客观世界;能够成为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是指其中能够带来“绿色“剩余价值的价值。可见,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是存在着内在的历史与逻辑的有机转化关系的,其相关程度有时是正相关的,但有时也可能是负相关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历史哲学的研究重心不仅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其研究也发生了重要的转移——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凸现出来。这一转移应该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核心,它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它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之所在,而且也是对当代发展问题的历史哲学解读的根本之点。  相似文献   

17.
张楚廷教授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或"人哲学"思考教育与课程,提出了人的教育、人的课程、五I课程构想、结构改造主义课程观、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走势等基本概念或命题。为防止人的异化、使人更像人、让人更高大,张教授主张加强人文课程、警惕和改造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张楚廷课程理论具有内涵理解的深刻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特质的人本性、语言风格的诗话性、自我实践的广泛性、使用价值的普适性等鲜明特色。深沉的民族情怀、深切的教育情感、深厚的哲学情结、深长的生命情致是张楚廷能创立特色鲜明课程理论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人为"和"为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并非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人为"的存在,人为的目的在于"为人"."人为"和"为人"的统一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活动意义的实现程度.在现实的教育发展中,两者之间的分裂却始终难以愈合,且日益严重,教育的消极负面影响大多发源于此.在这分裂的背后,隐含着纠缠不清却又不容回避的问题:人为的教育为何会偏离为人的方向?教育如何才算是为人的?为人的标准是恒定的还是变动的、应然的还是实然的、普适性的还是个体性的?教育的"人为"和"为人"统一的基点在哪儿?……如果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教育的"人为"和"为人"之间的分裂程度就会日益严重,教育活动的意义就会日益削减,甚至走向反面,成为人的枷锁.  相似文献   

19.
企业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人力资源是指以企业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要求聘用的员工个体人力资源为组成源泉的,按照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进行整合的,具有企业组织特色的人力资源群体。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群体生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投资。企业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要素或第一资源。在当代世界,企业物质资产是作为使用价值形式的企业物质生产力要素和作为价值形式的企业物质资本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特殊商品。同样,企业人力资源也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作为使用价值形式的企业人力资源要素和作为价值形式的企业人力资本的有机统一体。因此,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企业物质资产品牌,而且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品牌,要大力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这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20.
在人学视野下,道德是人的道德,生活也是人的生活,德育不仅应该回归生活,更应回归人。“人”不是抽象的道德主体,“生活”也不是抽象的道德母体,道德更不是所谓的“德育内容”。相反,三者是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人即人的境况;人的境况即人的生活境况;人的生活境况即人的道德境况。德育不应只是传授道德知识的“知性德育”,也不应只是提供可能生活的“生活德育”。我们应改变这种“给予性德育”思维,让人了解人自身的真实境况,从而严肃地进行道德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