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武宗灭佛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件,对于灭佛的原因众说纷纭,以往的分析过分地强调经济原因而忽视了道教的原因.实际上通过对唐朝一些反佛者的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以及佛教与儒教的冲突才是武宗灭佛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大藏经》有关史料审视唐武宗的灭佛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大藏经》辑录的有关唐武宗灭佛史料的辨析,认为唐武宗面对当时日益高涨的佛道矛盾,不能正确视之;在处理佛道矛盾的问题上,又采取了崇道毁佛的极端手段,这是灭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且认为正是有了像唐武宗灭佛这样的洗礼,才使佛教逐渐在中国走向本土化的归程。  相似文献   

3.
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佛教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了封建统治。佛、道最终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与代表封建皇权的儒家文化发生冲突,周武帝灭佛标志着印度佛教在皇权面前的失败。佛教却由此获得新生,周武帝灭佛的理论根据“即事而道”促成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却事而真”思想的成熟。周武帝灭佛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位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朗迭玛灭佛运动对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朗达玛灭佛是出于统治、维护王权的需要,作为赞普他必须要保证“权力制衡”.朗迭玛是统治者而非信徒,因此应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朗达玛灭佛运动.灭佛运动固然产生了很多弊病但却成功的促进了佛教与苯教的融合,为日后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原以来,中国的文人土大夫有信佛崇佛佞佛的,也有贬佛抑佛灭佛的。所谓贬佛就是站在儒家或道教的立场上认为佛教不如儒或道;所谓抑怫就是主张限制僧尼数量和寺院经济的力量,不让其任意扩张;所谓灭佛就是主张完全干净彻底地消灭佛教于中国,即杀僧尼或勒令僧尼还俗、焚毁佛经寺庙及佛教偶像、没收寺院田产钱财、禁止供养佛舍利等。文人士大夫的灭佛、贬佛、抑佛言论自汉末以来,史不绝书,他们提出了种种灭佛、贬佛、抑佛的理论根据。面对这种挑战,信奉佛教的文人士大夫们又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提出了种种护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吐蕃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其中后一次朗达玛灭佛,导致吐蕃境域"无佛"现象长达近一个世纪,给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最为深远的社会历史影响。本文认为,朗达玛时期之所以发生灭佛事件:佛教的过度发展是根本原因,经济问题是重要原因,政治问题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颜之推是正统的儒家学者,但是他的思想中又有佛教的因素。颜之推对佛教的接受,与其所接受的传统教育和自身的经历、环境氛围密切相关。他对佛教的矛盾心态,体现出正统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正是儒学中的显亲扬名和仁爱观念,使得颜之推对舍身奉佛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读《隋唐佛教史稿》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唐代的会昌灭佛便是其中的一次。会昌灭佛,与武宗朝执政的宰相李德裕有很大的关系。史学界前辈汤用彤先生认为李德裕之所以积极主张灭佛,根源于他不喜释氏,进而推论出李德裕因与道教有关联而力斥佛教的见解。①我们认为汤先生的这一见解是存在谬误的。这是由于会昌灭佛的发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根源,它的发生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李德裕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个封建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0.
牟子与契嵩作为不同时代的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他们面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挑战而不得不对儒佛关系做出抉择,而二者在抉择儒佛关系方面却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点.牟子在佛教初传时期面对儒家的诘难采用的是妥协论证的方法,即承认儒家思想的正确性,再从儒学中找出与佛教类似的思想和观念来证成佛教;契嵩于佛教鼎盛之际,以方便教化的思路调和儒佛之间的矛盾,即视儒学为佛教的“方便法门”,主动将儒学纳入其佛学体系而实现儒学与佛学的无缝对接.从牟子和契嵩有关儒佛“孝道”的论述中可以具体表现出这两种抉择思路的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儒佛圆融”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1.
明代士人对待佛教的态度非常复杂,有直言不讳用佛者,有阳儒而阴佛者,有斥佛者。在斥佛者中,又有用佛者,罗钦顺就是一个显例。罗钦顺潜心研究佛教数十年,其对佛教的驳斥要高于一般的批佛教者。但是在下意识中,罗钦顺仍然肯定佛教的某些内容,在诗文中悄然地使用佛教的观念而浑然不自知。罗钦顺对待佛教的复杂情况,说明佛教确实已经融入到明人的神髓之中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是在近代科学主义流行的历史时期步入复兴之路的。近代中国佛教界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有以下一些基本看法:佛教重视科学;佛法不违背科学;佛法可以与科学互补;佛法高于科学;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这些观点反映了佛教与西方一神教的差异,但基于时代的原因,当时的佛教界尚不能认清科学现象和科学精神的区别。中国佛教接受了科学主义的洗礼未必是坏事,但现代人间佛教还必须从科学主义的阴影中走出来,才有可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一生秉承禅宗精神,绍演禅宗法脉,中兴禅宗道场,重理禅宗规约,为近现代禅宗的中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就中国的民间佛教而言,它是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既承接了印度佛教的基本元素,又吸纳了中国民问特有的成分;是以印度佛教为基础,中外多重文明不断交往和丰富的成果体现.探析民间佛教对于研究居士佛教、精英佛教、佛教历史、正统佛教、非主流宗教等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7.
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佛教经典在翻译、释义等方面不断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由此也形成了佛教中的一类特殊经典——疑伪经。从佛道二教的关系来看,疑伪经中能够明显地反应出佛教对道教思想的吸收与融摄。注重修行的天厨思想、关注生命的益算增寿思想以及星辰人神化的星斗崇拜等方面,都能够反映出佛教疑伪经对道教思想的融摄。这是理解中国佛教特质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池州境内石台的杉山唐代就建有佛寺,宋代后佛教相当兴盛,今尚有佛寺和僧人墓塔、墓碑的遗存。近年来随着杉山的旅游开发,杉山佛教的历史也渐为人们所注意,文章依据留存的文献、文物,对杉山的佛教史迹进行了查考,尽力勾画出杉山佛教发展的大致线索和基本轮廓,为地域文化研究、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佛教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是判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社会中强弱兴衰的重要依据。云南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那时除了有被称之为阿吒力教的云南地方密教教派外,已经有汉传佛教的存在。遵从“斋戎”是云南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遵戒守律的强调和汉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云南汉传佛教的发展又和朝廷在该地区政治控制力和中土文化影响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