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方言中的入声韵虽已消失,但我们可以从部分构词后缀中窥视到古入声韵尾的类型.入声韵尾的消失是不彻底的,往往借助一些元音与其拼合成音节,固定为文字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2.
《高昌馆杂字》回鹘文汉文对音材料中的入声字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入声韵尾的;另一类是回鹘文对音仍出现入声韵尾(-p,-t,-k)的,分析入声字的对音情况,讨论证明当时的汉语共同语入声并未完全消失,为研究15世纪汉语入声的演变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入声字的演变和消失可以反映出一种方言的发展情况。但是,入声字的消失是缓慢的。汉语七大方言区里除北方方言区以外,其余六种方言都保留着入声,而北方方言的西北方言也还有部分地区有带有喉塞音韵尾的入声字。古入声字在各种方言里的演变速度是不一致的,我们可以从各种方言入声字的读音变化看出它们的演变规律。古入声字的辅音韵尾有[-p]、[-t],[-k]三个塞音(可看为第一阶段),演变  相似文献   

4.
论文以临桂两江平话和四塘平话为例,考察这一地区出现的由于韵摄不同而引起的入声声调分化现象。导致这种音韵变化的条件可能有三种:第一,中古入声韵尾的不同导致不同的韵摄发生了不同的声调变化;第二,韵摄内构成韵母的元音不同,导致出现了不同的声调变化;第三,中古入声韵尾消失的时期不同,致使不同的韵摄发生不同的声调变化。  相似文献   

5.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丧失。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了《广韵》的入声字在聊城方言中韵母和声调的变化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几乎全部变成阴声韵;入声派入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相似文献   

7.
描写广西临桂宛田瑶族乡与黄沙瑶族乡义宁话的音系,义宁话的塞音韵尾[-p、-k]已消失,但少数字仍有塞尾[-t],大部分入声字有塞尾[-],结合有关临桂义宁话的材料,探索古入声塞音韵尾在义宁话中的演变轨迹及规律。  相似文献   

8.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13图介绍930个汉语方言点保留入声的情况,并绘制必要的方言地图。官话多数方言的入声已消失,但保留入声的方言也超过了四分之一数,主要集中在晋陕官话、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南方方言中,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入声都保留得比较好,赣语和湘语则有所落差。保留入声的汉语方言,多数尚能同时保留入声韵尾,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韵尾的方言已经很少,湘语则完全失落。从入声和入声韵的演变情况看,湘语是南方方言中最为创新的一支,跟西南官话的表现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
讨论汉语南方方言入声韵尾的类型及其演变,根据入声韵尾的现实表现分为五种类型:三分型、二分型、合流型、脱落型、双层型.下面又分一些次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总结了入声韵尾演变的一般趋势,并且对少数方言点的特殊音变作了分析.文章首次指出,闽语的入声韵尾为特异的双层型,并对双层型的形成提出了一种假设.  相似文献   

10.
南京方言中的入声喉塞尾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声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以韵尾的演变为始,进一步带动声调的变化.喉塞尾阶段是大多数方言入声消失的前奏,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喉塞尾逐步弱化,音节时长逐渐变长;第二阶段喉塞尾完全脱落,时长上的舒促对立消失,但还保留入声调类,入声调值不变;第三阶段入声并入其他调类,最终消失.目前,南京方言整体上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期,同时个别入声音节已归入舒声调类,这是语音自身演变和普通话影响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王喆词韵考     
王喆的词韵可以分为20部。王喆词用韵有三个特点:–m韵尾、-n韵尾、-η韵尾有通用的现象,入声韵尾的消变具有不平衡性,入声韵尾已经弱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调查了古入声字在桂北(西村)平话中的演变情况,其特点是:入声韵尾消失,入声调自成一类。其变化比较复杂:37%的古入声调字今仍读入声;43%的古入声字今读阳平,其中主要来自全浊(39%)和全清(29%)两类声母。  相似文献   

13.
金代山西词韵的韵母系统可以归纳为18部,与同时期的中原一带的韵母系统基本一致,从总体来看反映了当时通用的语音系统。这个韵母系统具有3个特点:-m韵尾、-n韵尾、-η韵尾通用的现象较多;入声字的韵尾已经弱化甚至消失;语音的演变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14.
云梯畲话古入声字今读三种韵尾。在分析云梯畲话各入声韵尾的中古来源和各韵摄辖字数目的基础上,排除南部吴语对云梯畲话深、山两摄入声字读音的影响后,可以看出云梯畲话入声韵尾的今面貌大致上保持了咸深摄、山臻摄和宕江曾梗通摄的分别,而且各入声塞尾合为单纯喉塞尾韵尾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属西南官话的贵州都匀方言保存了中古入声调类,但塞音韵尾已消失,调值已舒化。都匀方言入声的分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西南官话"入声归阳"的规律不同。有一些入声字已经完全归入阴平、上声、去声三调,还有部分入声字有入声和非入声两读。另外有少数舒声字有入声化现象,与上古汉语长入字在都匀方言中的遗留有关。  相似文献   

16.
湘潭方言单字调和双字组的语音实验研究发现,湘潭方言单字调只有五个音调:阴平33、阳平12、上声42、阴去55、阳去21,入声24在单字调发音时归入阳平12;在二字组中,入声在阴平、阳平和入声后时,由24变为33。入声在单字调中的消失和连读中的变调表明了入声在失掉塞音韵尾后将逐渐并入其他调类乃至消亡。  相似文献   

17.
中古入声韵字在《五方元音》中失去入声韵尾,作为一种独立的调类,与相应的阴声韵合流叠置,改变了传统韵书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的格局,体现了入声演变的一种格局、趋势。通过对《五方元音》入声韵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讨论入声在近代汉语中的消失归并。  相似文献   

18.
元代吉安籍文人古体诗用韵的韵尾和韵母反映出元代吉安方音的发展演变与中原官话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m韵尾的地位已经动摇。接近或已经消失,-n、-η两个韵尾呈独立的状态。入声韵尾有可能完全消失,-p尾已经完全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t尾已向-k尾靠拢。宋元时期吉安地区接纳大批移民,中原官话对吉安方音的影响很大。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吉安方音与《中原音韵》的关系。对现今吉安方音形成规律的探索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桂北全州县的文桥镇是广西最北的一个镇,与湖南的东安县接壤。被称为桂北土话的文桥土话,与老湘语和两省区的土话都有密切关系。文桥土话声韵调的主要特点有:保存了差不多整套的全浊声母,有“舌上归舌头”和“轻唇归重唇”的现象,鼻音韵尾大量脱落而混同于开尾韵,古入声韵尾变成较弱的喉塞音韵尾,保留入声调类。  相似文献   

20.
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地研究辽代诗文韵母系统和用韵特点。辽代的韵母系统可以归纳为20部,和宋词用韵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时期的诗文用韵具有三个特点:阳入相配很严整;入声韵尾开始消失;-m尾开始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