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是古今传诵的名作。前二句写诗人所见,描绘了登临鹳雀楼所看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豪放雄劲,气势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犷明快、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后两句写诗人所想,阐发了朴素易懂而意义深刻的哲理,渗透着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盛唐时期与时俱进的积极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2.
《登鹳鹊楼》是一首登高即号的名作。诗人在描景寓理的同时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诗中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的动态美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高所看到的号象。“白日依山尽”写诗人登高举目西望所见,“白日”写出了落日的圆且大,它较“夕阳”等词更显得气象雄浑,光辉灿烂,具有生气。“依”声调漫长柔和,“依山尽”生动地写出了太阳沿着雄伟的华山徐徐沉没的动态。“黄河入海流”写诗人登楼俯首南观所得。一个“入”字,写出了水流迅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入海流”使人联想到千条江河归入大海的壮阔动  相似文献   

3.
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之一,他虽然留下的作品仅有六首绝句,却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两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所咏写的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大清一统志》曾经这样记载:“山西蒲州(永济县)府:鹳雀楼在府城西南城上。旧志:旧楼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鹊栖其上,遂名。后为河流冲没,即城角楼为匾,以存其迹。”它本在高处,临山濒水,又有楼三层,颇具“高出尘世”之势。文人墨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千般思绪,无限感慨,故历来咏写此楼者甚多。沈括《梦溪笔谈》评曰:“唐人留诗…  相似文献   

4.
鹳雀楼     
先来看一首大家熟悉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了这首诗,大家马上会想到这首诗的题目──《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焕。诗因楼名,更多地却是楼因诗名。因为,在一次对影视名星的考核中,主持人问这首诗中的“楼”指的是黄鹤楼、鹳雀楼还是岳阳楼?明星的答案竟是黄鹤楼。唉,不说这些明星们学识疏浅的话了,单说咱的鹳雀楼,它的确有点“默默无闻”。你知道鹳雀楼在什么地方吗?它就在山西省永济县,也即古蒲州。楼因何而得名呢?据《蒲州府志》记载,“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王之涣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言诗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要上一层楼.”现在让我们来算一算;“欲穷千里目”究竟“要上几层楼”?  相似文献   

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诗人登上鹳雀楼,看落日西下,观黄河东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意境壮阔,气势磅礴。要想望得更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去书店给儿子买了一盒《学古诗》的磁带(上海音像出版社),其中选入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着笔描绘祖国山河的雄奇壮观,表现了诗人宽宏豪迈的情怀。后两句直笔书写启迪人生的深刻哲理,表达了诗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更有朗朗上口的韵律,故为千古传诵。  相似文献   

8.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这里地处山西的西南端,面临黄河湾,周围群山环列,风光甚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仅以前半首十个字的袖珍篇幅,就描绘出了气势雄浑的大自然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眷顾夕照时分的茫远景致的情怀。后半首仍以十个字的袖珍篇幅,写出了诗人追求崇高旷达精神境界的心迹。全诗写景、叙述与抒情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旷达、茫远而又宁静美丽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得到本诗所特有的艺术美感享受。但若细细品味,也许人们会发现,《登鹳雀楼》的艺术美感也许正是来自它的某个缺憾。这个缺憾便在首句头一个字“白”的选用上。  相似文献   

10.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层楼凭远处 我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人所皆知.江西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著名,湖南的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不朽,湖北的黄鹤楼因崔灏《黄鹤楼》而名扬天下,山西的鹳雀楼也因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而名留千古. 在这四大名楼中,有三座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它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岸边.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便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余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白日"一词,写出了落日之态.  相似文献   

1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年朋友,你一定会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这首千古绝唱吧?可惜鹳雀楼毁于元初战火,楼废景失。鹳雀楼故址在山西永济古蒲州城郊黄河之畔,始建于北周,楼体壮观,结构奇特。因其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唐宋之际即为河东胜景,历代名流留诗者甚多。 1993年,江泽民同志到永济视察,曾手书这首诗;2002年2月,他又专为即将修复的鹳雀楼题写了楼牌。  相似文献   

1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字季凌,山西晋阳人(太原)。他早年负侠气,每击剑悲歌,放禽纵酒。其墓志铭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噭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与李颀、王昌龄等并称为边塞诗人。他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被人称为:“四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小语第五册)一诗中首句“白日依山尽”,人教社参考资料解释为:“白日:这里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或靠着。山:这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山,而泛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尽头,这里指太阳快要落山了。”全句解释与其他有关鉴赏分析一样,为“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我以为此解甚不妥。  相似文献   

14.
形象与哲理     
优秀的作品,其中常常有深刻的哲理,所谓哲理,就是有关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读着这些作品,人们可以获得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辩证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前进,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更好地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青少年朋友大都读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诗人形象地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思想,这一思想,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它写的,虽然是在鹳雀楼上  相似文献   

15.
笔者听过两位教师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两位教师的教法迥然不同,如“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这两句诗:  相似文献   

16.
林贞爱著文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五言绝句,并不象人们公认的那样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而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诗》,选在《国秀集》卷下。《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它是盛唐时代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在《国秀集》卷下,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独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  相似文献   

17.
"更上一层楼"楼在哪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这楼在山西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  相似文献   

18.
<正>"更上一层楼"中的"楼"在哪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咏出的千古名诗《登鹳雀楼》。那么这诗中的"楼"在哪儿呢?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此楼在山西省蒲州(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即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的古蒲州城遗址西南的黄河边上,时有鹳雀栖其上,遂以为名。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这样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正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诗中所说的"山"即今中条山,"流"即此段由北向南的黄河急流,"千里"是指由此向西略南的中条山、华山、西安一段。  相似文献   

1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著名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全诗仅二十个字,气势恢宏,意境开阔,因此诗句常被后人引用.  相似文献   

20.
《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 ,作者写的是登鹳雀楼凭栏远眺时的感受 ,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教学这首古诗。可采用“读、查、连、画、悟、疑、背”八步教学法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 ,用心去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1 读。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 ,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2 查。让学生把诗读熟了 ,再要求查字典 ,解释字义 ,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得的字义 ,要放到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