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行政价值异化是高等教育行政在运行过程中潜在地偏离高等教育行政价值目标的趋势和状态,在此趋态中高等教育行政价值的主体与客体产生分裂,呈现出与价值目标对立的异己力量并对其预期意图发生背离和对抗。从价值异化的解构原点衍化思考。只有通过揭示高等教育行政价值异化的内在逻辑,才能实现其现代性复归对异化的消解。  相似文献   

2.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赛博空间行为模式的泛化导致了网络环境下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表现出抽象化、弱化和工具化的趋势;人的主体能力不断退化;传统伦理体系面临重构.异化的实质是人的虚拟化导致的主体性迷失和"活动范式"对人的统治.异化蕴涵着复归的契机.只有充分认识到虚拟实体间的约束性并关注人文精神,人才能从异化中复归.  相似文献   

3.
教育目标的异化指教育失去了它本来的目的和价值。我国现阶段存在大量教育目标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产生的原因是教育的功利化。解决这种异化的方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复归作为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表现:教育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教育劳动过程的异化;受教育者处于某种程度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标准和对象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的异化。造成异化的主要原因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策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观念冲击在教育领域里面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复归之路:教育者、受教育者向自身的复归,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过程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显,高校教师在商业讲学、培训办班、校外兼职、学术活动中获得的非工资收入增长迅速.高校教师牟利行为的普遍化不断侵蚀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并导致高等教育异化,出现诸如“钱学交易”、“普遍兼职”、“科研致富”以及“以权谋私”等现象.我们必须警惕由高校教师非工资收入的增长所提示的高等教育异化现象,并从多种途径寻求其复归之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教师角色的基本内涵是教书育人,具有知识启蒙、价值引领、道德培育的功能。然而,由于大学教师受到社会工具理性、考评制度以及过度劳动的影响,存在角色异化现象,大学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和使命被消解。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是弱化了大学的教学育人功能。本文从分析教师角色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大学教师角色异化的表征及原因,最后提出大学教师复归教书育人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现代教育的人性异化:去总体化 现代教育的异化、物化及其所导致的主体缺席、交往异化、意义崩溃等问题,使教育人性化成为重要议题.教育人性化需要恰当的价值理论解释与可行的实践路径,最终是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性和社会关系,成为一个真正的理想状态的总体存在,他"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相似文献   

8.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冀望追求的此岸目标,劳动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手段。马克思通过揭露社会现实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认为走出异化、走向自由发展的基础在于劳动解放、根本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复归。马克思从异化的四个阶段阐释复归的四重要素,这不仅指向了人的主体性复归的"美的主体行动"方式,即立足劳动之基、把握美的行动规律、复现人的类本质,也为当代劳动者的美的主体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本是人造物,现在却反过来奴役人类,这就是生产力的异化,它集中表现为利己,利他又利天的生产力异化为损人,损天又损己的生产力,它的根源在于人的经济人特性,归根到底是人本质的异化,自然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以及资本的稀缺性是生产力异化的条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会发生生产力异化,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控制生产力的发展速度,途径和方向,把人从被异化的生产力中解放出来的,这就是生产力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性完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实中的教育存在着“异化”现象 ,工具化异化是其主要表现。教育应摆脱社会和个人过多的功利性制约 ,向人性化复归  相似文献   

11.
"异化"一词虽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他在<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做出重新的解读,在劳动中阐释了"异化"的含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异化劳动"的表现,从而得出人的本质的复归要靠实现对异化的扬弃来完成.  相似文献   

12.
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随着人的生存困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对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拷问使得价值哲学成为哲学范式转向的一个主要方向,即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关照和终极关怀。而异化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反叛和脱离,因此也应该是价值哲学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对人的异化的历史必然性分析揭示人的现实生活价值意义的缺失,从价值哲学的视域来审视人的异化、从理性关照层面来复归人的存在本性,从而重建价值哲学的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性理论成为科学。人性复归是人对自己人性的把握和占有,是人类解放与自由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关系是制约人性复归的客观现实环境,劳动异化的消除是人性复归的必要条件,利益对抗的消失是人性复归的根本前提,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人性复归的根本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4.
进入哲学的境界可分为人的“个体”的途径和“类”的途径。个体的途径包括怀疑方法、反思方法、批判方法、对话方法、直觉方法和诗化方法。类的途径则意味着马克思所揭示的实践唯物主义 ,即通过对现存事物的无情批判 ,以解除因意识形态的异化而造成的历史的遮蔽 ,使人向自己的本质复归 ,从而进入无蔽状态。这是历史的完成 ,也是哲学本身的“证成”。  相似文献   

15.
颜军 《安顺学院学报》2013,15(2):115-117
文章通过梳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旨在呼唤人的自由自觉生存本质的全面复归。异化是人的自由本质的丧失,人的自由本质和生存之间的抵触、疏远和格格不入,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物的异化、自我异化和人同人相异化。  相似文献   

16.
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劳动是异化劳动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从人本学主体辩证法和社会伦理价值批判的双重思维向度探究人的本质,探索人性的复归、人类的解放,揭示出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从而提出崭新的共产主义观,显示出他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初步形成人的全面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托,探寻了其中所蕴涵的人性论思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被异化、人性受到扭曲,而如何复归人性,实现人道主义,这成为本文探询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廖芬 《成人教育》2008,(3):31-33
作者通过对新时期教育异化的表现及内在因素的分析,认为新时期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生活价值的异化。为此,提出了超越教育异化必须构建和谐校园,并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刑罚是人类创设用以惩治犯罪的客体工具,但刑罚史的发展表明,人面临刑罚异化的困境。菲利的"刑罚替代物"理论是人类走出刑罚异化的一次自觉反思。但直至今天,刑罚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刑罚的复归仍未到来。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理论的同时,提出了重要的"复归"理论。事实证明,复归理论同异化理论一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阐述和解释人本质和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维度和视角。通过马克思对形形色色复归理论的批判,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复归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自由本质复归"的共产主义,其实不存在固定的路径范式,这就是马克思声称的"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