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味”范畴的文化渊源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陆时雍在诗歌批评中大量运用“韵”、“趣”、“味”等审美范畴,对诗人诗作予以了细致的赏会与论评。在此基础上,他又对“韵”、“趣”、“味”三个审美范畴作出了理论阐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或对其作为诗歌审美之本予以标树;或对其审美特征展开探讨;或对其创造生成进行考察。陆时雍诗歌批评对“韵”、“趣”、“味”的运用与阐说,将我国古代的以“韵”评诗、以“趣”评诗和以“味”评诗的批评实践都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3.
“虚实”与“雅俗”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随对著名范畴,也是小说批评史上长期争论的论题。本文围绕这两大论题,系统地梳理了明清小说“补史”论各家各派的理论主张,比较分析了各家各派理论的异同、优劣和理论得失,总结了各家在小说理论批评史上的建树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小说批评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评点是其独特的审美批评形式,它把阅读、欣赏和评论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古代小说批评不仅为小说艺术正了名,而且还探讨了小说艺术的一些深层次的特征。批评家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在情感性、通俗性与故事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审美特征。他们还认为社会生活是第一性的,小说是第二性的,小说是生活的艺术升华;小说必须塑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性格;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相似文献   

5.
唐宋元是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创作,小说理论在唐宋元时期面临如何真正走上艺术审美批评之路的问题。从唐之“史氏流别”观到南宋之“史说分离”观,再到元之“说大于史”观,史学意识在唐宋元小说批评中的隐现及其渗透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走向艺术审美批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6.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在明代文论视野中首次得到多视域地展开,表现为:左诗论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曲论、词论及小说理论批评中也得到运用或阐说。这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盛兴。  相似文献   

7.
论"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方面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艺术作品特征、审美创造方法、审美风格等方面。“含蓄”具有意蕴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特点,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含蓄”的成因既有浅层的艺术因素,又有深层的文化性格因素。“含蓄”这一古代美学范畴已融入当代审美理论之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评论。  相似文献   

8.
“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范畴,首先被运用于诗学批评领域,后来又被运用于词学批评领域.宋代文章学正式成立,文人将“味”范畴移植到文章学领域中:他们以“味”作为品评文章的审美标准,对文章之“味”的创造与生成予以探讨,并提出了“玩味”的鉴赏方法.宋代文人将诗学“味”论移植到文章学,包含了对文章审美特质的肯定,同时也认识到“文味”与“诗味”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9.
“味”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代诗论有滋味说、韵味说、真味说等观点,他们提倡从诗歌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来探讨“诗味”的根源。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诗味”,并根据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从诗歌创作规律这一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独特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诗味”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学批评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这就是用诗性言说方式来传达鉴赏和批评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为古代批评提供了诗性言说的理论范式,古代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在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诗性思维”、“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和体现出的批评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魏微是近年来文坛崛起的新锐作家,她的小说还原生活本真的状态,描写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在其情感表述上有写繁华都市中人的漂泊感、成长中隐秘的疼痛、还有当下人生活的时代困惑,本文侧重从小说中的情感表述来论述,来分享魏微的小说,来理解和阐释小说中人的情感,生发出文本之意图,明白魏微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韦编联是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的壮族作家,他的小说集中反映了广西中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有那个时代文学的共同特点,一些小说具有"伤痕文学"、"反思小说"的鲜明特征。同时,他在小说艺术手法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张炜精心设计自己小说世界里的意象,在山水田园等自然景物上投射巨大热情,使情、理、景达到了和谐的统一.通过营造山水田园意象,他不仅找到了激情喷发与道德言说的艺术支点,从而搭建起他理想与道德的精神大厦,实现了"文学是人的写作"的主张,同时,也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田园诗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14.
吴素萍 《丽水学院学报》2007,29(1):46-48,109
卫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表现在她试图通过强化女性的独立力量、颠覆和解构传统的爱情模式以及躯体语言策略的运用,从而实现欲望时代女性主体的自我拯救.然而卫慧的写作似乎是一场艰难的突围表演,难以逃脱"被看"的遭遇,也没能摆脱市场商业化的操纵,进而被视为迎合男性读者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学的一部分,从而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5.
苏炜在海南生活了10年,是典型的海南知青。海南岛的生活在苏炜心中永远地扎下了根,并且在苏炜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印记。苏炜小说以地理空间呈现奇异的美学效果和广阔的意义空间,在历史的碎片中展现复杂而又独特的历史观,以人性剖析统一小说的地理诗学和历史诗学,小说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政治寄寓。  相似文献   

16.
苏炜长篇小说超越了先前"知青文学"创作,原因在于小说叙事艺术方面难能可贵的创新:1."听故事/讲故事"和"大故事/小故事"叙事模式;2.通过人物的"偶然性"命运反思理想、爱情、价值、坚守、背叛、有无、得失、虚妄、世俗等价值问题;3.在异域环境中表现小说主题,并描绘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试图以存在主义理论切入张炜的小说,通过对其小说的流浪意识的开掘,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走向边缘--精神守望"的流浪主题.在多种"冲突"(传统与现代道德、人与自然、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的共谋之下"存在"的"焦虑"在所难免.这种极具张力的深层结构彰显出了张炜小说中的存在主义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8.
对王浮的《神异记》、郭颁的《魏晋世语》、孙盛的《杂语》这三部两晋时期的小说的成书年代进行考证 ,结论 :《神异记》至迟在西晋永兴二年 (公元 30 5年 )已成 ,《魏晋世语》成于东晋初年 (约公元 317年 ) ,《杂语》成于东晋永和元年至宁康元年间 (公元 345— 373年 )。  相似文献   

19.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大量具有虚构成分的叙事作品,足以说明当时人们较普遍地具备了自觉的虚构意识。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有其自身特点,它的出现既有功利方面的原因,也是叙事技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确理解汉魏六朝小说的虚构意识,对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汉魏六朝小说及其在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楚辞丰富的内容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以深远的影响,从神话传说、仙人、鬼魂到采摘花草果实等方面,后者对前者都有着广泛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