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刊今年第5期上黄德民先生的《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一文(下称黄文),饱含“毕其功于一役”之激情,推出了精心构思的三个“直接挑战‘光速不变原理’”的实验方案:一个用以判决运动回路对光速的影响,另两个为了验证作者的光介子猜想,意在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决一雌雄。三个实验中的任何一个,按作者所言,一旦“出现预期的干涉条纹移动”,便“将对光速不变假设构成严重挑战”。说白了就是:“光速不变原理”被证伪,一槌定音!但事情能如作者之愿么?众所周知,相对论所谓的“光速不变原理”,限定于真空中的光速,在惯性坐标系中。因此…  相似文献   

2.
“光速不变原理”作为相对论的一条基本假设,据称已得到许多实验的验证和支持。但“光速不变”究竟是本质还是现象,争议从未平息过,围绕它的实验检验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本文提出了三种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分析和计算表明,这些方案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重要的实施价值,  相似文献   

3.
推导洛仑兹变换,洛仑兹用到11个假设爱因斯坦要用两个假设;本文作者推导洛仑兹变换、加速平动时空坐标变换、转动时空坐标变换和超光速时空坐标变换仅用一个假设——“光速不变原理”。即光沿光源运动方向或相反方向的传播速度与光源观察者的速度和加速度无关。应用“光速不变原理”(即:x=±ct,x'=±ct')推导时空坐标变换是最简单的。本文仅给出洛仑兹变换的推导。可见“光速不变原理”是时空理论的唯一基本原理;光速不是极限速度;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可减少为一条;洛仑兹协变性没有普遍性意义。1.洛仑兹变换的推导 约定参…  相似文献   

4.
贵刊2002年第1期发表了郝建宇的《洛仑兹变换与“光速不变原理”相悖》,我认为郝先生对“光速不变原理”的理解有问题。“光速不变原理”的核心是:光速与光源的速度无关。设有S和S'两个惯性系,S'沿x方向有速度v。某一时刻S系上的光源发光,S'系中的观测者测到的光速  相似文献   

5.
本刊2003年第2期上刊出的《何谓“光速不变原理”?》一文,已经严格论证了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是人为的一种不可能的虚构。鉴此,无需考察任何实验证据,便可有定论:“光速不变原理”是纯属子虚乌有的虚构,立于这样一个虚假的前提上的相对论,无法不是一座空中楼阁。然而,对于这样客观、中肯的评断,竟还有抬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作挡箭来拼命抵制,实在欠明智,他们不明白:真实是科学之本、之命、之根,建立在虚假前提上的理论决不可能是科学的理论。纵然,为正视听,本文仍将考查几个典型的“实验依据”。爱因斯坦本人一生并没有做过一…  相似文献   

6.
拙作《检验光速是否可变的实验方案》在贵刊2005年第5期上发表后,得到了舒父文.曲元春、向群等先生的响应,贵刊第6期刊发了三位先生的《物理学要走出历史误区》一文(以下简称“走出误区”一文),对拙作中的方案提出了异议:本人非常感谢三位先生的热情参与与真诚讨论,但也深感三位先生对实验方案的理解出现了较大偏差,特作相应说明,同时阐述本人对挑战相对论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火箭上的困惑──同时还是不同时陈启星,罗启宇相对论有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即:1、在任何惯性系中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2、任何惯性系中真空的光速都是不变的。爱因斯坦设计了一个为相对论奠定基础的思维实验,这就是两只火箭上的两个闪电.甲和...  相似文献   

8.
因为光速不变原理与参考系中的某些常识相违背,而光速不变原理又是通过实验反复证明过的结论。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其与参考系的矛盾进行证明,并给出一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光速不变原理”,是狭义相对论的两大基石之一,近百年来围绕它的争论一直不断,至今未了。其中一大原因是:它本身的含义不明。因此,除非搞清其涵义,否则有关它的争论还将无谓地纠缠下去。1、几种光速理论简介“光速不变原理”这一假说在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提出,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9世纪因光学(包括电磁学,下同)的进展,关于光(和电磁辐射,下同)的传播确立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波动说和粒子说。光以太论是前者的产物,后者的代表则是列兹(W.Ritz)光射击说———虽然它在1913年才被正式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就是以…  相似文献   

10.
许少知先生证伪洛仑兹变换的文章(本刊第1、10期),宣告了相对论数学基础的无效。本文从另一视角的考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洛仑兹变换与它的前提“光速不变原理”相悖,是一组没有科学价值的数学式。一、“光速不变原理”的含义及其数学表述著名的“光速不变原理”称:“在所有惯性系内,自由空间中光的速率具有同样的值c”(c≈30万公里/秒),据此有c±v=c(1)这是“光速不变原理”应有的表式。二、洛仑兹变换的一般表述设有两惯性系s和s',s'沿x方向相对s有速度v,则s'与s之间的时空变换关系为x'=(x-vt)/(1-v2/…  相似文献   

11.
邵跃波 《大众科技》2013,(1):101-104
分析了“光行差”现象、“光速不变”现象、“洛奇钢盘实验”,认为地球有可能拖曳以太。论证了在绕地轨道上进行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可以最终确定是否存在以太,并设计了相应的设备。  相似文献   

12.
温海龙 《科技风》2014,(10):95-95,97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建立在两条假设之上的,一个是相对性原理,一个是光速不变原理。其中相对性原理都好理解,但是关于光速不变原理,很多人感到疑惑,文中将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用数学推论的方式具体讨论光速不变的必然性和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光速不变原理,有很多支持他的实验,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也有很多人坚信他是错误的。而本文中也通过一个具体的分析,找出他自身在逻辑上就存在的一个问题,为光速不变原理的错误性也找出一个论证。  相似文献   

14.
相对论的逆向思维陈启星,罗启宇光速不变是相对论的基础之一,据此相对论描述了一个思维实验:甲在站台上,看到一列火车以速度V驶过,火车上A处的灯发出一个垂直的光脉冲,被高度为H的顶部的反光镜G反射到B处的探测器(如图2.1所示,A紧贴着B)。因为光速恒等...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七月流火 ,来自五湖四海的40多位教授专家和学者会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 ,切磋交流相对论的是非真谬和功过得失。这就是筹备多时、克服了重重困难和阻力终于召开的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 ( 2 0 0 0年 7月 2 9— 30日 ,北京 )。会议历时仅仅两天 ,但在会议组织经验十分丰富的宋正海先生筹划组织下 ,集中讨论三个议题 :关于“光速不变原理”、洛仑兹变换的有效性、相对论的适用范围。会议开得十分紧凑、高效。讨论之自由、热烈 ,争论之激烈和收获之丰 ,为其他学术会议所罕见。与会者认为 ,这次学术会议 ,是一次真正挑战、批评相…  相似文献   

16.
季灏 《发明与创新》2005,(3):29-30,36
贵刊2004年第11期上讨论了尺缩钟慢问题,本文从另一角度来作点补充。相对论诞生至今已有百年,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据称它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由于它自身所引起的争议颇多。由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即相对性原理及“光速不变”假设,所导致的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结果(称为“佯谬”),从它诞生起就一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争论。相对论也因此被认为是不完备的,甚至是错误的。其中最著名的有时钟佯谬、潜水艇佯谬、哥德尔(Gdel)佯谬等。在本文中,作者将依照相对论两个基本假设,设计出“运动时钟变快”、“大桥断还是不断”…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在相对论已成为近代物理学神圣法则的今天,人们对于作为其支柱之一的“光速不变性原理”的验证工作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尽管有很多实验确实验证了光速不变性的“正确性”,但一些相反的事实也出现了。1978年,人们发现太阳系相对于3K微波背景辐射有每秒几百公里的绝对运动;1995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已有多国科学家发现超光速现象存在的证据,等等。这些事实又使得光速不变性原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宇宙中的一切,时刻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光速不变原理”这一基本假设之上的,并由此推论出:光速是宇宙中的“极限速度”。根据这一原理,现代物理学公认,光子的静质量等于零。笔者则认为,宇宙、世界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都有质量。质量是物质存在的标志之一、是物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光子也是一种物质,它具有动能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实。有鉴于上,试问:既然光子的静质量等于零,那么又何以能谈它的动能?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热光源发出的光,其频率…  相似文献   

19.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是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的开山之作,这篇原创论文的逻辑失误,竟至今令人不敢相信。一、关键的数学推导中用了多种不同的光速现将有关的原文抄录如下:1、“…,从静系来看,光始终以速度c2-v2√沿着这些轴传播,…”2、“…,光(像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共同要求的)在动系中量度起来也是以速度c传播的…”3、“…,但在静系中量度,这道光线相对于K的原点以速度c-v传播,…”以上抄录的三种不同光速,c2-v2√,c,(c-v),都是爱氏在进行关键的数学推导时所用、出现在不到两页的纸上,这实在令人…  相似文献   

20.
《发明与创新》发表过多篇对牛顿第一定律表述提出挑战的文章,称牛顿表述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是“误导”,应该“终止”。对持不同意见的争鸣文章,编者要挑战者审阅并写一篇“驳文”,然后把争鸣文章同“驳文”在同一期发表。现在我质疑的是作者向群先生(下称作者)撰写的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