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究明經術 對馬一浮先生的研究,目前實仍處於泛說階段,論者大抵僅能就大方向論其學術匡廓與規模,說明其性質,對於內部問題還較少探究.最明顯的,是其經學. 大家都知道馬一浮學宗六藝、以六藝攝一切學術,可是說來說去不過介紹馬一浮先生此一態度而已,對於他的六藝之學具體內容如何,其實論析甚少.馬先生在辦復性書院時,曾以“講明經術,注重義理,欲使學者知類通達,深造自得,養成剛大貞固之才”為宗旨.開講日亦明以“經術義理”之學示諸生,可見其六藝學,具體說也可稱爲經術義理之學.  相似文献   

2.
学人寄语     
戴璉璋 《中国文化》2013,(1):2-F0002
马一浮先生讲述六艺,绝对不只是要传授一些古代文献学方面的知识而已。他有使人人"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的弘愿,他要凭藉六艺之道使人们"尽己之性,尽人之性",以体现"圣人之盛德大业"。马先生说:"六艺之教莫先于《诗》";又说:"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所谓六艺,毕竟有"六",如今只著重《诗》与  相似文献   

3.
學人寄語     
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和源頭是經學,亦即馬一浮先生所說六藝之學,此乃客觀事實判斷,而非主觀價值判斷. 夫子筆削《春秋》,游夏莫敢贊詞,而三傳解經,各呈己見;韋編絕《易》,二三子旣承謦咳,而《易傳》猶有複重;至於《詩》《書》執禮,伯魚子張趨庭書紳,出質乖違:是六藝之學,雖有七十子發揚鼓蕩,其義已一源十流,天水違行.西漢建立官...  相似文献   

4.
馬一浮的學術思想,最著名的論點是"六藝該攝一切學術".這是他的一貫思想,很早他就有撰寫<六藝論>的設想,但集中講論,則是1938年在江西的泰和,為浙江大學師生開設國學講座.竺可楨校長1936年為聘請馬先生到浙大講學費盡了心力,而終無所成.但僅僅一年之後,他的願望就輕松地實現了,而且不是他主動去請馬一浮,而是馬先生自動找上門來--當然不單是為講學,同時也希望暫時與浙江大學師生一起流亡避寇.  相似文献   

5.
任繼愈教授於1963年發表了一篇題为《先秦哲學無“六家”——讀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文章(收集在任教授的《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他認为司馬談所說的“六家”不可能是先秦哲學的學派而是司馬談當時的現象。任教授在分析戰國時代哲學家的主張,說“總起來看,‘六家’之說。不是講的先秦的學術流派……先秦有的只是老子學派,莊子學派,公孫龍學派等。道家,名家,陰陽家,先秦根本沒有過”(第433頁)。他由此提出:“那末,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是不是造謠?也不是。他講的六家,是漢初當時流行重  相似文献   

6.
學人寄語     
正馬一浮先生一個重要論斷,是以國學爲六藝之學,以六藝該攝一切學術,包括諸子、西學等在內。在現代學術中,這個說法顯然不是主流。但當代學術的確越來越重視六藝之學。馮友蘭先生晚年反思自己的中國哲學史硏究,特別提出忽視了經學傳統,尤其是易學。其弟子、我的老師朱伯崑先生著《易學哲學史》,系統梳理易學在中華民族理論思維方面的貢獻,是對馮先生中國哲學史硏究的重要補充。  相似文献   

7.
學人寄語     
正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浙大馬一浮書院這艘剛剛啓航之舟,自然會問:她的遠方在哪裏?在人類文明史上,文明的火炬在時間的隧道裹燃燒,在一代一代人的傳遞中留下火種,也總是會在燃燒中產生灰燼。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看到,有人默默地保存着文明的火種,也有人卻炫耀着文明的灰燼。中華文化的火種在哪裏?就在中華傳統學術思想的主脈——經學之中。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歷史文獻累積之六藝,賦予新意,而成儒門之六經。馬一浮先生說:"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  相似文献   

8.
<正>一“三禮”及其傳授“六藝”之中,《禮》最紛沓。劉歆《六藝略》列出的《禮》書,凡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包括《禮古經》五十六卷、《經》十七篇;《記》百三十一篇;《明堂陰陽》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一篇;《曲臺後倉》九篇;《中庸說》二篇;《明堂陰陽說》五篇;《周官經》六篇;《周官傳》四篇;《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封禪議對》十九篇;《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議奏》三十八篇。顯然比較駁雜。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古經》十七篇,與所稱之《儀禮》約略相似,但又與高堂生之所傳非一物。一百三十一篇的《記》,  相似文献   

9.
王靜安先生《人間詞話》以境界說為宗。先生自言,其說與嚴滄浪(羽)所謂興趣、王阮亭(士禛)所謂神韵相通,衹是一僅“道其面目”,一則“探其本”而已。(見《詞話》第九則。又《詞話刪稿》第十三則云:“言氣質,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①然而近時論者,多有視境界說為西方理論影響下的產物者;劉若愚即曾說:“王國維受叔本華、尼采諸  相似文献   

10.
(一) 《馬一浮全集》即將出版,該書的主編吴光教授約我寫篇序,實在不敢當,但出於對馬一浮先生的崇敬,我答應了.我必須說明,這篇“序”只是我學習馬一浮先生著作的一篇學習心得.  相似文献   

11.
自揚雄撰《法言》,其《君子篇》說:“多愛下忍,子長也。仲尼多愛,愛義也;子長多愛,愛奇也。”此後,應助、劉攬、司馬貞、趙匡乃至當今著名學者楊伯峻先生,均有所承襲和發揮,然而卻貶多褒少;似乎是司馬遷的“愛奇”在某種程度亡妨礙了他的“實錄”精神,與他的“實錄”精神形成了矛盾,從而影響子《史記》的價值。其間最有代表性的,要算是比揚雄稍後的東漢班彪了。  相似文献   

12.
正毛澤東云:中國有兩部大書,一部是司馬遷的《史記》,另一部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撰寫的。唯其有才,故能寫出好書,値得閱讀;唯其不得志,故能寫出深刻的書,値得參悟。司馬遷縱橫恣肆,直抒胸臆。《貨殖列傳》,閱盡人間百態;《刺客列傳》,沉鬱凄美,蕩氣回腸。《史記》不虛美,不掩惡,盡顯眞精神。司馬光厚德載物,憂國憂民。《資治通鑒》專取關國家興衰、  相似文献   

13.
廣師說(上) 韓退之《師說》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斯言是矣。顧其所謂道,則局於一隅,限於一曲,而無以見道之全。故所作《原道》,乃歸本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軻,一系承傳,似私相授受者。何言之隘陋一至如此乎?夫道之在天地間,充乎六合,豈數人所得而私,又豈數人所得而盡有之乎?觀夫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  相似文献   

14.
数论篇     
《說文》釋一曰:“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四十餘年前,余嘗作《數論》,釋一至十諸數,引許說以證其引端生發。以之求教於吳檢齋先生。先生曰:“理論甚佳,然許說只得問題之一面,似未周恰。凡事皆  相似文献   

15.
馬一浮先生著作、詩文、書信之整理始於1983年,中因遗稿搜集及經費問題數次停頓,至1996年始出版三卷本<馬一浮集>(下簡稱"馬集").①期間種種缘由,搜羅未能盡善,遗珠尚多.  相似文献   

16.
鄭培凱 《中国文化》2022,(2):161-165
<正>一韓愈(768-824)作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說他文章蓋世,大槪反對的人不會太多。蘇軾晚年寫過《潮州韓文公廟碑》,說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地位可以直追孔孟了。小時候最熟悉的文章,是《古文觀止》選的《原道》《師說》《進學解》《祭十二郞文》《祭鰐魚文》等篇,有時還被老師隨機抓去當堂背誦,背不出來要打板子,製造了一些童年的心理創傷,所以,最記得他說的“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髪蒼蒼,而齒牙動搖”,心中萌發幸災樂禍念頭,滿足童稚卻邪惡的報復心理。  相似文献   

17.
所謂“中國新文學第一篇小說”是指由中國人執筆,捨弃文言而使用白話寫出來的有人物、有情節、有結構,在時間上是最早的小說。 有人說,“中國新文學的第一個女作家是陳衡哲,她以白話文從事文學創作之早,整個‘五四’文壇,很少有人能相比。海外文學史家司馬長風曾寫道:‘中國現代第一個拿起筆來寫(白話)小說的作家是魯迅,第二個就是陳衡哲’。她寫的《一日》,  相似文献   

18.
馬一浮對華嚴宗義理造詣深湛,因此他在與門下弟子講説和討論儒家經典時,時常運用華嚴宗的思想方法馬一浮引《華嚴經》義與儒家經典相互印證之處頗多,但集中體現在1943年12月份他所寫的《華嚴經净行品寫本自跋》和《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寫本自跋》中。馬一浮對佛教的一真法界有着深切的體會,他經常運用佛教的一真法界詮釋儒家經典中的最高範疇。馬一浮運用華嚴宗的四法界義詮釋儒家經典,從而將他主張的儒家之理貫徹到日常事爲之中。馬一浮有時會運用華嚴宗的三聖圓融觀詮釋儒家經典中所説的知(智)行關係,委婉地表達了一種知(智)行合一的思想傾向。馬一浮解説儒家經典的功能與作用時,最喜借用華嚴宗五教的範疇。通過運用華嚴宗的五教判釋之義,馬一浮闡明了每一部儒家經典的功能、作用及基本特徵,頗多新奇之思及聞所未聞之論,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人們對儒家經典體系的理解和認識。馬一浮將六相圓融義視爲準確理解《周易》的思想基礎,在解釋《論語》時也曾多次運用到總、别一對範疇。通過研究馬一浮對儒家經典的華嚴學解讀,既可以增進我們對馬一浮之爲現代新儒家的理解,又可以提升我們對華嚴宗義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说“熊经”     
《莊子·刻意》中說到: 吹(口句)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其中“熊經”即是一種健身方法,郭慶藩《集釋》引司馬彪注云:“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而成玄英注亦云:“如熊攀樹而自懸”,看來乃是模倣熊的動作而創造的類似今日體操的健身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春瑜 《中国文化》2006,(2):164-165
2004年,我在京中一次文友的聚會上,與武漢作家、以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享譽文壇、近日更榮獲茅盾長篇小說獎榜首的熊召政先生聊明史。甚投機,便脫口而出:“我要寫一部明朝的書,書名就叫《看了明朝就明白》。”素以捷才见稱的熊先生立即說:“好啊!我也要寫一部書,書名叫《看了明朝不明白》。”我倆不禁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