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记者来说.以iPhone,黑莓等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究竟是什么? 工具箱 从最直观的层面上说,iPhone抑或类似的黑莓等其它智能手机,带给记者首先是一种工具性的"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2.
安徽阜阳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安徽各新闻单位开展"学思践悟"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及新闻同行的情况,从思想深处上剖析、从工作实践中找原因,阐述了一名真正的记者坚守"职业理想"、增强"责任担当"、弘扬"家国情怀"的重要性,以启示和激励更多的新闻人争当最美记者.  相似文献   

3.
王潇婉 《传媒》2018,(5):40-41
"网红记者"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名记者培养项目,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记者,让记者成为新时代媒体报道的主力军,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将影响力从报纸扩展到网络上.这与那些追求"一夜成名"的"网红"不同,"网红记者"是一群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努力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相似文献   

4.
记者"三戒"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报道者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作为记者,应有"三戒":  相似文献   

5.
守望 尽量挽救一些生命南京长江大桥,车来车往.大桥南堡的墙上,常年靠着一块大大的心形牌子,上写:"天无绝人之路,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还留有电话和手机号.这颗"心"的主人名叫陈思,就在附近转悠.  相似文献   

6.
"跟会",即会议采访,是每个记者都要执行的例行任务.很多记者乐此不疲,原因是会议一般都有材料,甚至有统发新闻稿,记者不须动多大脑子,不愁完不成任务,而且有吃有喝可能还发纪念品,何乐而不为?也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对"跟会"不胜其烦,认为那是奉命行事、命题作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写,忙乎半天,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作品.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有的记者参加一次会议,或者跟领导调研、或者参加某项检查回来,就写了事件本身,而且是千篇一律的标题,干巴巴的文字,信息含量和新闻价值有限,大量有血有肉的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东西被舍弃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剪刀加浆糊"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暂且叫这种记者为"抄级记者",归纳起来,"抄级记者"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这样的话在业内流传,透出的是对写稿记者的调侃——收入偏低,地位偏低. 媒体是内容提供商,记者写稿即是为媒体提供内容,服务媒体的核心业务.在媒体这样一个内容提供商里,提供内容的记者却没有能够挣到最多的钱,应该说是一种错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功能角度对"包公记者"现象作了分析,认为在短时期内"包公记者"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值得肯定,但从长远的眼光看、从法治国家的要求来说,"包公记者"是不值得也是不应提倡的.  相似文献   

10.
张娜  韩鸿 《青年记者》2007,(15):57-58
"QQ记者"模式是吸收公民新闻积极元素的一种主动尝试。2006年12月1日,《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打出了"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推出"QQ记者"公民报道专栏,标志着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7,(10)
报刊通讯员也要善●待●读●者文/亦杰由于我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经常有读者来信来访。来信,我件件认真处理;来访,我个个热情接待。我以为不光编辑、记者,通讯员也有个善待读者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业余作者或通讯员处理的来信来访当属报社群众工作的一部分。我...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圈里,常可见两种人:一种人,手头似乎有写不完的素材,稿件频频见报;另一种人,老觉得没啥可写的,常找领导要"题目",甚至手抄改编现成东西.人们管这种人叫"穷"记者,而称前者为"富"记者.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写湖南郴州的舆论监督报道,不但有可能得到"舆论监督奖",还有可能被授予郴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这是记者1月12日从湖南省郴州市委了解到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4.
关于"常驻记者"的权威定义是,记者长期固定一地对当地新闻进行采访,形式可以是分社、支社、记者站、记者组,也可以是单个记者.特点是没有过细分工,采访本领要比较全面,能采访各行各业,能运用各种采访手段、独立活动能力强,灵通的消息源……等等.当然,对一名优秀的驻地记者也有较高的要求和新形势新情况提出的挑战.近期对四名违规驻站记者的处罚就是例证.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媒体和记者构成"新闻元素",缘由多多,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有一个缘由愈来愈突出起来,那就是舆论监督所引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很长时间以来, 部分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星"闻报道着实"火热",对明星的花边轶事、生活八卦,一炒再炒、热度不减.2005年,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在大连拍广告坠马,不幸折断了6根肋骨,但凡善良之人,无不同情,可是竟有记者从她伤后的一张照片,"推断"出她曾做过隆胸手术,此番被马蹄踩爆了盐水袋云云.前几年,居然还有记者瞄上了商场的女试衣间,一番"卧底", 拍到央视女主持人王小丫的试衣照片,某门户网站便隆重登出,引来一伙无聊之徒频频跟帖:"再来点露的. "试问,这样的"星"闻,趣味何在?意义何在?道德何在?导向何在?  相似文献   

17.
掌握"事后比较"的窍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记者如何采写"非独家新闻"的文章,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个该做的事情.对不少记者来说,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几个新闻单位的同行同时面对同一事件、同一会议、同一人物、同一份统计资料,大家争先恐后地都写出了有关报道.这当然是一种新闻竞争,不论是谁,如果慢一拍,别人见了报,自己还没写出来,就无法交待了.  相似文献   

18.
记者生涯中,遇到这样的尴尬不止一次:稿子发出后,记者认为都是事实,但有人说是失实新闻.出现这种情况,与读者和记者对失实新闻认识上的模糊有直接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是失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事实,一正一反的新闻认识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一、鉴别能力 同样一个活动,有的记者抓不到新闻,有的记者却能抓到好几条,这是一个记者鉴别新闻价值能力的体现.鉴别力来源于政治意识、理论与知识素养.实践中,如何提高鉴别力?"比较"是提高鉴别力的重要方法.要善于从大局与局部去比较,从宏观与微观去比较,从横向与纵向(历史)去比较.  相似文献   

20.
记者"下"去深入了解民众,了解事实,才能够进一步使好新闻质量提升"上"来.本文针对记者"下"去加以深入剖析,进而将好新闻带"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