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公生明,廉生威”。有偿新闻是一种新闻“寻租”行为,也是一种严重的新闻腐败,它直接影响所发布信息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因此,有人把有偿新闻喻为媒体公信力的“绞肉机”。 有偿新闻的常见形式是媒体或媒体从业人员为了单位或个人利益而出卖媒体的版面空间或播出时间。像曾经轰动全国的北京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的10亿元非法集资案,就是通过用金钱手段买通记者,也正是因为少数记者在金钱面前忘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才使他们置客观事实于不顾,  相似文献   

3.
在神圣的新闻事业内部,“有偿新闻”问题不容回避。几年来,虽经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的治理,有偿新闻蔓延势头得到了遏制,但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禁止有偿新闻,已提到“加大新闻界的反腐败力度”的高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新闻业内的高度重视。有偿新闻有各种表现: 其一是有组织的集体有偿新闻。如有些新闻单位,新闻报道活动和经营活动不分,新闻采编队伍和经营队伍不分,甚至采取强制性措施,下指标,分任务,要求记者搞创收;有的把采编人员的工资、奖金与拉广告挂起钩来,实行奖罚;有的新闻单位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企业作形象广告,并不标明广告;有些新闻单位出卖版面、时段、节目,或将版面、时段、节目承包给个人。 其二是个人有偿新闻。一些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向采访对象索取车马费、误餐费、劳务费;有的记者以其他形式向企业索取产品、财物等。 其三是被动有偿新闻;有些企业在新闻发布会等活动中,给记者发“红包”、纪念品;有些企业以各种名义组织记者参加采访、旅游和娱乐活动;有些单位还设立名目给记者开稿费、发奖金、奖品等。 其四是那些隐蔽的、变相的、受某种利益驱动的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4.
一年多来,“有偿新闻”在许多地方仍然禁而不绝。这同整个社会大气候有关;但是对“有偿新闻”行为性质的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实在也是个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搞“有偿新闻”就是把新闻当作商品来买卖,因而慷慨激昂地反对新闻具有商品属性。那些热心搞“有偿新闻”的人,也就将计就计地接过商品交换的概念,把它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为自己搞有偿新闻营造避风港。“有偿新闻”究竟是不是新闻的商品交易、究竟是不是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的表现?对这一问题实在很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不惜重金邀请新闻单位的少数记者,为个人和单位搞舆论宣传。有些记者热衷于搞这种“宣传买卖”,从中渔利。同时,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出卖版面或播映时间,出现了广告与新闻不分的“有偿新闻”。一时间,把新闻业搞得乌烟瘴气。这种花钱“买宣传”的现象,不仅腐蚀了记者队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党的舆论宣传部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到了该彻底禁止的时候了。1993年8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中南海召开的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上,发出了向“有偿新闻”开战的号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会上严肃地指出:“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当  相似文献   

6.
要使新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禁止“有偿新闻”。问题要解决得好,在观念和思路上就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定义 “有偿新闻”这一概念是中国特产,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产地是中国且以汉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外,还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与讽刺的否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在“有偿新闻”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表达的实际上是文字本身所表现的与语义相反的含义,性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有偿新闻”乃是“非新闻”,是排除于新闻之外的,或者说不被承认为新闻的东西。所以,绝不能把“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有偿新闻”这一概念,就必须弄清它的内涵,也就是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就笔者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收费新闻。它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只是因为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的同时,向新闻源收了费,玷污了新闻。 二是新闻式广告。其内容含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份量不够。要变成新闻,就需要记者、编辑“扶一把”,通过某种“好处”或“好处费”搭桥,这类仅有一点新闻味的东西,属伪劣产品。 三是纯粹假冒新闻。其形式是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新闻界连住出了几件事。陕西工人报记者赵冀广索贿受贿万元被依法逮捕;原中国广告报西北记者站擅自向企业筹集经费,公然拿新闻作交易,被公开揭露并受到严肃处理。还有诸如“有偿新闻”、“广告新闻”出卖版面等问题的多处发生,不能不引起新闻界的警觉。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被  相似文献   

8.
“有偿新闻”约束机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开怡 《新闻界》2006,(4):30-30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特权获取金钱或其他相关利益的行为。对“有偿新闻”的认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有偿新闻”的主体是新闻单位或其从业人员;第二,“有偿新闻”发生于新闻报道活动中,体现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务行为;第三,“有偿新闻”以一定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我国新闻界,有人把新闻说成是商品,提倡“新闻商品化”。既然新闻是商品,要“商品化”,那么,新闻自然就可以买卖,“有偿新闻”则应运而生。可以说,“新闻商品化”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根据。提出“新闻是商品”的人的理论根据是:报纸有商品性,是商品,邪么,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必然也有商品性,也是商品。关于报纸有商品性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认识和实  相似文献   

10.
我想借《新闻战线》一角,提出个憋在心中已久的问题,即:“紧急取缔‘有偿新闻’!”我以为此事关系重大,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兴衰。如让“有偿新闻”之风继续蔓延,我们的新闻工作将受到严重的损害。何谓“有偿新闻”?理论上不见经传。照字面解释,其本质特征就是“有偿”。新闻劳务原本是有偿的,世界通行的稿费制度就是报偿,现在又有了内部稿费。这些报偿,取之当属无愧。然而“有偿新闻”的“偿”不在此列,是上述明偿之外的暗偿,是“黑市”性质。付偿的形式不一,有金钱,有物质,也有能从中猎取更多好处的人情关系。一句话,“有偿新闻”一下子把新闻变成了市场商品,把拿笔的秀才变成了商贩。说得再通俗些,“有偿新闻”,就是我写了一条新闻,为你作了宣传,替你说了好话,你得付给我报酬。其中是否讨价还价,局外人不可能知道,  相似文献   

11.
“有偿新闻”现象又有所回潮,这值得认真对待。“有偿新闻”的危害之大,在于它会从根本上动摇新闻的生命。新闻的力量就在于它是客观的、公正的、真实的。如果可以拿金钱就能炮制出冒牌的新闻,那还有什么容现、公正、真实可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让这种“有偿新闻”存在下去,就会产生“一粒老鼠屎败坏一锅粥”的效应,使人们由将信将疑,进而至不再相信新闻了——虽然真正的“有偿新闻”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以攻其一点(“有偿新闻”)不及其余(还有许多是真正的新闻)的态度对待新闻者也只是极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有偿新闻”是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新闻界的问题。尽管大家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有偿新闻”是一种腐蚀剂,它玷污了新闻客观、公正的崇高声誉,使新闻界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部门一再发通知、下文件,三令五申杜绝“有偿新闻”,这个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我认为,要根除“有偿新闻”,必须先从根本上弄清“有偿新闻”出现的条件,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有偿新闻”说穿了,也就是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新闻领域。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新闻”的出现是正常的。实际上,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有偿新闻”在新闻界并没有市场。西方的新闻单位尽管十分注重与广  相似文献   

13.
“有偿新闻”的要害在“有偿”。“有偿”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果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四类“有偿”,即政治(权利)有偿、经济(物质)有偿、人情关系有偿。还有一类,则是这三者的结合:政治、经济、人情的多重利益有偿。由此可见,“有偿新闻”可分为四类:“政治有偿新闻”、“经济有偿新闻”、“人情有偿新闻”、“多利性有偿新闻”。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上的某种报偿,新闻媒体或媒体中人提供传媒和新闻形式为他人所用,这就是“政治(权利)有偿新闻”。这种新闻在西方新闻界是存在的。这类“有偿新闻”的制造者,为有权有…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七月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两个月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都分别召开座谈会,组织学习讨论,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制订改进和自律措施,并公之于众,欢迎社会各界监督。据反映,目前禁止搞“有偿新闻”和拿“红包”等不正之风已受到遏制,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编辑记者拿“红包”或参与拉广告提成等问题,是近几年新闻界出现的一种“怪现象”,是拜金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表现,是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新闻队伍中的反映;它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和客观、公正的原则,损害社会主义新闻事  相似文献   

15.
“有偿新闻”,是近几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现象。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出卖版面和播映时间。不管真假好坏,不管有无新闻价值、宣传价值,谁给钱就给谁发新闻、说好话;你钱给得多,我版面就给得大、播映时间就长。这样做的结果,破坏了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和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有偿新闻”的泛滥是新闻腐败的一个突出表现,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近几年,它有了新变种,那就是“有偿不闻”。  相似文献   

17.
这个“婴儿”不能倒掉───也谈“企业新闻”与“有偿新闻”梅松武“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界最主要的不正之风,已经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新闻界也普遍认识到“有偿新闻”的严重危害性,并采取了不少禁止“有偿新闻”的措施,使产生“有偿新闻”的环境正在逐步得到净化。最...  相似文献   

18.
余艳青 《新闻界》2005,6(5):138-139,133
综合有关学者的论述,笔者把目前我国职业道德问题概括为“6大害”:“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媚俗新闻、侵权新闻、冷漠新闻和虚假广告,或者两种表现:专业精神的缺乏和"有偿新闻"的严重泛滥(有偿新闻更是专业精神缺乏的表现,但因在我国现有制度之下表现突出,所以作为一个类别单列)。  相似文献   

19.
广告新闻YU新闻广告解决“有偿新闻”问题初探王长宗何谓“有偿新闻”?有偿新闻就是订报偿的新闻活动。这种报偿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某些记者的采访与报道可依据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得到数量不等的钱与物。或者其他好处。这些钱与物既有直接支付的,也有间接支付的...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寻租”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新闻界》2005,(1):82-83
在传媒及传媒从业者逐渐在市场化环境生存的今天,“传媒腐败”已经不能用传统语词意义上的“有偿新闻”来涵盖和解释。理由有二:其一、传统“有偿新闻”一般等同于“红包新闻”,而在新的社会现象中,“红包新闻”只表现为“传媒腐败”中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二,传统“有偿新闻”一般只针对新闻从业者个体的个别违规现象,而如今发展到传媒以单位行为进行的有偿违规新闻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