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广大而深远。巨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道教文化的古风遗韵,为道教服务的道教音乐植根于这块沃土之上,其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巨鹿道教音乐承袭道教理念,并与民间民俗相结合,在新时期寻求到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极为广大而深远.巨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道教文化的古风遗韵,为道教服务的道教音乐植根于这块沃土之上,其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特点。巨鹿道教音乐承袭道教理念,并与民间民俗相结合,在新时期寻求到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洞窟神仙传说在形成的过程中,以秦汉以来传统的神仙信仰和魏晋民俗环境为文化基础,以山和洞窟作为象征中介,在早期道教神仙传说的影响之下,吸收了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求仙仪式,作为叙事内容和情节建构,互为表里,呈现了写实和象征的叙事特色,在文化功能上反映了人类寻求生命理想的情结和追寻乐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4.
宗教的传播与扩散,主要是通过膨胀和迁移两种方式进行的,早期道教的传播主要为后一种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汉未魏晋南北朝这个特定的军阀混战的政治环境下,兵燹之灾导致人口的迁徙;另方面则是因为这个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农民起义的流动、席卷与有意识的利用,促进了道教的传布,这是道教在传布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大体来说,太平道以燕齐江淮为中心,往南传布到了吴会与交州。五斗米道以巴蜀及汉中为据点,往北传布到了三辅、洛阳、邺城等三个地区。曹魏时期,新的道教支派天师道兴起,不但在燕齐江淮及巴蜀汉中地区传布,而且由此两地而传入江南及交广地区。道教之所以兴起于燕齐江淮之地和巴蜀、汉中地区,与两地均受黄老思想的影响以及盛行巫鬼方术之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道教与唐代政治的关系早已受到世人的瞩目,然而道教与唐代阶级斗争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本文考察了道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的流行状况,认为唐前期规模较大的陈硕真农民起义就受到民间道教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固原地处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为道教在固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崆峒山早期道教是固原道教文化生成的源头;朝那湫,是固原秦汉时期道教文化发展的渊薮;考古发掘再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固原道教文化的状况;元代固原道教在兴盛的同时融进了神秘色彩;明代道教文化是固原历史上宗教最为兴盛的时期;清代后期,由于战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道教文化建筑遭到了很大破坏。但民间仍很活跃;民国初期,固原道教文化保持了清代以来的状态;1920年海原大地震,给固原的道教文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7.
河洛先民的原始崇拜及夏、商、周三代流行的鬼神敬仰是道教产生的心理基础;战国、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老子在洛阳所著<道德经>与黄老学说的结合是道教产生的哲学基础.<太平经>在洛阳的问世,表明道教理论的确立;发源于洛阳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以及"太平道"在洛阳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善恶报应观念是道教被河洛地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河洛先民的原始崇拜及夏、商、周三代流行的鬼神敬仰是道教产生的心理基础;战国、秦汉盛行的神仙方术是道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老子在洛阳所著Ⅸ道德经》与黄老学说的结合是道教产生的哲学基础。《太平经》在洛阳的问世,表明道教理论的确立;发源于洛阳的“五斗米道”的兴起以及“太平道”在洛阳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形成。道教理论中的思辨哲学、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以及善恶报应观念是道教被河洛地区广大民众接受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丽娜 《文教资料》2010,(11):75-76
我‘国从远古以来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天帝鬼神的信仰,秦汉以来盛行黄老神仙方术和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东汉顺帝时.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俗中的很多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都有道教的影子。神鬼信仰是中国俗文化的根基所在,而道教则吸取了道家黄老思想和神仙家的方术,鬼神思想浓厚,对广大人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安作璋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从20世纪40年代起,安先生就在史学园地里辛勤地耕耘,在秦汉的官制、经济、人物、农民起义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研究成果卓著,在山东地方史、齐鲁文化史和史料学等研究领域也有突出的成就,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治学之道.  相似文献   

11.
燕齐方术“仙人”形象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至魏晋,社会上流行的“仙人”形象都是有羽毛有翅膀的人的形象。这种观念来自先秦阴阳家的学说,是燕齐地区的区域宗教文化特征,其起源与东夷人的鸟图崇拜有关。由于秦始皇、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大力提倡,使这一区域宗教文化特征推广成为秦汉时期的主流宗教文化特征。随着修仙理论为早期道教所吸收、改造,至东晋以后 ,这种“仙人”观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2.
楚巫、道家、道教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关联,荆楚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孕育三者的天然母体。荆楚之"巫"具备种种地域特征,是荆楚地域最为活跃的宗教因素,为早期道教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荆楚巫术与黄老静养之旨集合在道教"修道成仙"的旗帜下,相互融合、渗透,给早期道教抹上了浓厚的荆楚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秦汉时期的信仰──伦理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秦汉时期中国社会之信仰和伦理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论点,认为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信仰危机和伦理危机;道教及其伦理,作为这一危机过程的必然产物,促进了中国伦理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汉魏南北朝道教政治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教产生于汉代,于汉末普遍发展形成为强大的民间社会势力。早期道教在汉末民间发展迅速,势力强大,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一宗教形态含有相当的世俗政治内容,一定程度适应和满足了下层民众进行反抗斗争的政治需要。东汉自安帝以后,外戚宦官交替擅权,土地兼并日趋激烈,自然灾害纷至沓来,这一切,导致东汉王朝政局动荡,人心思变。在此极不太平的政治背景中,道教《太平经》应运而生。这一对早期道教群团的衍生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道籍经典,虽然披  相似文献   

16.
沂蒙人民富有顽强的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秦汉时期,这里爆发了几次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这些农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沂蒙人民英勇的斗争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教,在公元4~5世纪左右,完成了由原始信仰向具备理论化的教义及严密组织结构的宗教的转化。并设立了用以集聚信徒、传达教义的场所,建立了专门供养道教诸神的享堂,开始塑造自身的偶像崇拜系统。早期道教造像,沿用了一部分传统神话信仰中的形象,又借用了外来的佛教形象。从魏晋到南北朝时期,逐步完成了从早期的佛道同龛、形象混杂到具有明确所指、形象序列明确、特征基本明晰的道教造像的形成过程,从而确立了自己的美术传统。  相似文献   

18.
道教自秦汉开始就在越中发展道场,会稽到天台一线濒临大海,适宜道教的发展,到唐朝其影响达到高潮,出现了一代宗师司马承祯,深得唐朝中央之重视,促成许多诗人慕名来游越中天台。佛教在越中的兴盛主要在南北朝时期,其主要人物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到唐朝佛教天台宗风靡大唐的思想界、哲学界和宗教界。流风所及,僧俗人士无不从风而靡,这亦促成了大批文人来游越中天台,为唐诗之路的形成和兴盛提供了持久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道教从东汉末年初创到魏晋南北朝正式形成,乃至隋唐宋元兴盛,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仅就早期道教组织及其经典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早期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问世为道教的最终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就其道教特质而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道家的道加以神化,赋予其人格神的地位与权威;二是构建了道教徒追求的神仙世界蓝图;三是提出了长生之术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