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989年至1992年对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通过凋落物归还到枯枝落叶层的养分量进行了测定.凋落物的干重约为6.4t/hm2·a~8.8t/hm2·a,其中叶凋落物约为4.3t/hm2·a~4.7t/hm2·a.养分归还量氮、磷、钾、钠、钙和镁各为68kg/hm2·a~85kg/hm2·a,3.1kg/hm2·a~3.8kg/hm2·a,21kg/hm2·a~67kg/hm2·a,4.4kg/hm2·a~6.8kg/hm2·a,113kg/hm2·a~160kg/hm2·a和19kg/hm2·a~28kg/hm2·a.氮和磷的归还量小于而钙的归还量大于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2.
罗天祥 《资源科学》1995,17(6):44-50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冠年截留率为15.6%,林下植物层的年截留率为21.7%(占林外降水量的18.3%)降水强度是影响截留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同时,林冠的枝叶生长和林下植物盖度的变化对截留(率)大小也有一定影响,林冠截留(率)与林外降水量间存在密切对数关系,而林下植物截留量(率)与林冠降水量或林外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冬春为幂函数,夏秋为直线或对数关系,这主要与降水强度有关。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年淋溶归还量为:氮2.41,钾12.05。镁3.51kg/hm2,钙和磷则为0。其中,乔木层的淋溶量为:氮2.68钾8.98,镁0.73,磷和钙为0;林下植物层的淋溶量为:磷0.35,钾3.10,钙5.98,镁2.78,氮为0.植物叶子的养分吸收特点对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淋溶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昌华 《资源科学》2001,23(Z1):89-96
用小流域和量水堰方法测定和估算了中国南方重侵蚀荒山森林丘陵区的固体物流失量(侵蚀量).对3个量水堰控制的4个小流域经1994年~1997年共4a的测定结果是,沉积在堰后沉沙池中的固体沉积物,1号小流域为56.6t/hm2·4a,2号加3号小流域为36.2t/hm2·4a,5号小流域为47.5t/hm2·4a.侵蚀量的估算结果是,1号小流域为70.6t/hm2·4a,2号加3号小流域为45.2t/hm2·4a,5号小流域为59.3t/hm2·4a.1号小流域4a侵蚀量大体相当于侵蚀掉平均厚度为6.5mm的表层.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试验结果为当施氮量为300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当施氮量为252.28 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施氮量为250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李昌华 《资源科学》2001,23(7):76-96
用小流域和量水堰方法测定和估算了中国南方侵蚀荒山森林丘陵区的固体物流失量(侵蚀量)。对3个量水堰控制的4个小流域经1994年-1997年共4a的测定结果是,沉积在堰后沉沙池中的固体沉积物,1号小流域为56.6t/hm2.4a,2号加3号小流域为59.3t/hm2.4a.1号小流域4a侵蚀量大体相当于侵蚀掉平均厚度为6.5mm的表层。  相似文献   

6.
对人工湿地松林内K、P、Ca、Cu、Na、Zn、Mn、B等9种化学元素的研究,通过降雨输入、地表径流输出以及在林分中的积累、刘存、淋溶、归还和吸收等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林有较高的生产力(生物生产量20.81t/hm2.a,生长量16.88m3/hm2,原因在于它对化学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林分的化学元素支出大于收入,但由于归还量少,林分循环效率低,林地的矿质元素支出大于收入,林地质量在退化。建议人工控湿地松林,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南部一个常绿阔叶林的溶质输入量、输出量和积存量进行了评价.输入量和输出量随季节而变化,并与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至初夏水量增大,溶质的输出量,特别是盐基阳离子,HCO3和Si也随之增加.积累于流域中的硫(723eq/hm2·a)可能是来源于中国西南部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污染.由于内部循环,氮主要保存于土壤中(409eq/hm2·a).钾的损失受到内部循环的抑制.钠在生态系中则保持不强.镁在植被中的含量很高,但由风化的产出量也多.大气的钙输入量导致高的钙输出量.  相似文献   

8.
氮磷钾肥对旱地春油菜生长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氮、磷、钾肥料对旱地春油菜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合试验区域自然条件和农民常规施肥,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氮、磷、钾不同用量对油菜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确定了本区域内春油菜产量与氮、磷、钾肥料因子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Y=2342.76+400.47X1-143.66X2-86.29X3-28.40X21+12.47X22+60.36X23+5.25X1X2-18.20X1X3-14.02X2X3,最佳产量为3194.06kg.hm-2时,对应的施氮量101.97kg.hm-2、施磷量85.74 kg.hm-2、施钾量36.15 kg.hm-2。试验区域内春油菜缺氮处理相对产量为64.95%,因此土壤氮素偏低,为低肥力水平,缺磷、钾处理相对产量大于95%,土壤磷、钾为高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北京城市绿地对大气PM_(2.5)的削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玉  王硕  李娜  谢高地  鲁春霞  张彪  张昌顺 《资源科学》2015,37(6):1149-1155
PM2.5导致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城市绿地对削减大气PM2.5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基于NDVI数据模拟北京城市绿地叶面积指数,再利用干沉降模型模拟区域绿地PM2.5削减量,最后根据大气PM2.5存量计算了绿地对大气PM2.5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北京城市绿地PM2.5削减总量分别为1 861t、2 987t和3 852t,单位面积削减量分别为22.71kg/hm2、24.64kg/hm2和33.36kg/hm2,可分别将研究区内PM2.5削减0.07%、0.12%和0.19%。苗圃与果园、社区林和路旁林的PM2.5削减总量较高,而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和针叶林的单位面积削减量较高。五环以外绿地的PM2.5削减总量、单位面积削减量和大气PM2.5去除率都高于五环以内绿地。本研究可以为北京城市规划中更好发挥绿地缓解大气PM2.5作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南部一个常绿阔叶林的溶质输入量、输出量和积存量进行了评价。输入量和输出量随季节而变化,并与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至初夏水量增大,溶质的输出量,特别是盐基阳离子,HCO3ˉ和Si也随之增加。积累于流域中的硫(723eq/hm2.a)可能是来源于中国西南部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污染。由于内部循环,氮主要保存于土壤中(409eq/hm2.a)。钾的损失受到内部循环的抑制。钠在生态系中则保持不强。镁在植被中的含量很高,但由风化的产出量也多。大气的钙输入量导致高的钙输出量。  相似文献   

11.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群落的降水截留和养分淋溶归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胜里骆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冠年截留率为15.6%.林下植物层的年截留率为21.7%(占林外降水量的18.3%)。降水强度是影响截留量(率)大小的主要因素;同时,林冠的枝叶生长和林下植物盖度的变化对截留量(率)大小也有一定影响.林冠截留量(率)与林外降水量间存在密切的对数关系,而林下植物截留量(率)与林冠降水量或林外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随不同季节而变化,冬春季为幂函数,夏秋季为直线或对数关系,这主要与降水强度有关。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年淋溶归还量为:氮2.41,钾12.05,镁3.5lkg/hm2,钙和磷则为0.其中,乔木层的淋溶量为:氮2.68,钾8.98,镁0.73,磷和钙为0;林下植物层的淋溶量为:磷0.35,钾3.10,钙5.98,镁2.78,氮为0。植物叶子的养分组成及其养分吸收特点对乔木层和林下植物层的养分淋溶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植被保持土壤效应评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任志远  刘焱序 《资源科学》2013,35(3):610-617
植被的土壤保持功能评估是生态安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有研究中缺乏较大尺度、较高精度的土壤保持估算.基于通用水土流失方程与年尺度风蚀预报方程,估算西北地区土壤现实侵蚀量与潜在侵蚀量,得出植被土壤保持物质量与价值量,并进行土壤保持效益分区.结果表明:植被土壤水蚀保持量高值集中在秦巴山区一带,其值超过5000t/(hm2·a);青海东南部三江源地区植被土壤水蚀保持量在(500~2000)t/(hm2·a);而1万t/(hm2.a)以上的植被土壤风蚀保持量样本很少,集中在天山、西祁连山、三江源三大区域;沙漠内部几乎不发生植被土壤保持作用.单位面积价值量大于2亿元/km2的像元几乎全部位于陕南和陇东南的秦巴山区中.黄土高原土壤保持价值量也多在1000万元/kim2以上.最后统计土壤保持价值总量,进行县域单元的土壤保持生态效益分级,并阐述了4种县域生态建设定位.  相似文献   

13.
以公农1号苜蓿为研究对象,在65cm行距条件下,通过对播种量,磷、钾肥施用量的研究,确定实现公农1号紫花苜蓿种子生产优质高效的组合。结果表明:在吉林省西部公农1号苜蓿种子在旱作条件下,播种量3kg/hm2、硫酸二铵施用量240kg/hm2、硫酸钾施用量120kg/hm2为合理组合,其种子产量314kg/hm2,比对照250kg/hm2,提高25.4%。  相似文献   

14.
蔗糖生产中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蔗糖业是广西主要支柱产业,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蔗糖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在制糖生产过程中,甘蔗压榨中除压榨出糖汁外,在糖汁精炼过程中还产生数量巨大的糖厂废弃污染物,主要是滤泥和废糖蜜生产酒精的酒精废液。近年广西年入榨甘蔗8000~5800万t,产生滤泥约250万t,废糖蜜约250万t。在广西应用蔗糖厂的滤泥和酒精废液对甘蔗产量的影响的13个试验点的统计结果表明,施用酒精废液和滤泥的分别比复合肥处理增产甘蔗15.0t/hm2和13.5t/hm2,增产率分别18.8%和17.2%。蔗糖生产中的有机废弃物滤泥和酒精废液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和钾,以公顷施用75t酒精废液计,它能提供当季甘蔗生产所需的N 484.5kg,P2O512.9kg,K2O 816.0kg,并带来6294.0kg有机质;公顷施用7500kg滤泥计,它能提供当季甘蔗生产所需的N 129.0kg,P2O590.0kg,K2O 13.2kg,并带来4320.0kg有机质。蔗糖生产中的有机废弃物滤泥和酒精废液含有甘蔗吸收的矿质养分,其中:N 59300t,P2O5 25300t,K2O 31700t,有机质1650250t;应用这些矿质营养对甘蔗种植区的矿质营养平衡循环、培肥甘蔗种植区土壤肥力、保护甘蔗种植区生态环境和实现甘蔗生产的可持续稳定地增长,将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采集于西藏那曲地区的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进行成苗试验.结果表明:采集于西藏那曲不同地区的野生垂穗披碱草种子,在西藏曲水县成苗情况良好;采自那曲县的野生垂穗披碱草在每次灌水量为1055.56m3/hm2、施N量为250kg/hm2、施P2O5量为118kg/hm2时成苗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3414"肥效试验结果,研究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获得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和解析,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氮磷钾建议推荐量分别12-15kg/亩、7-10kg/亩、7-10kg/亩.  相似文献   

17.
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动态模拟及其宏观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鸡公山科学考察资料及1991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采用森林材积源生物量推算方法研究了鸡公山森林生物量及其净生物量的现状,并对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宏观价值进行模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991年鸡公山森林生物量为20.1×104t,平均森林生物量为70t/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7.4t/hm2);单位面积的净生产力为14.31t/(hm2·年),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总净生产力4.1×104t/年.从总体上看,鸡公山的森林以中幼龄林为主体,马尾松、杉木和栎类林木的平均生物量较低,分别为35.7 Mg/hm2、46.2 Mg/hm2和64.8 Mg/hm2,而次生阔杂林的平均生物量相对较高,为124.2Mg/hm2.马尾松林、杉木和栎类林的平均生物量较低,这一方面说明这类林木的质量较差,幼龄林和残次林较多,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如果对现有森林加以更好的抚育管理,鸡公山森林还有很大的潜力.鸡公山森林生物量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鸡公山的生物量有巨大增长潜力,加强保护,生物量可从1991年的20×104t增加到2030年的36×104t.根据能值理论与方法对生物量的宏观经济价值评估,生物量的宏观经济价值也会从1991年的5 552×104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0 000×104美元.  相似文献   

18.
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然背景,但是流域内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太湖流域污染足迹模型,以流域上游常州市为例,通过定量分析与模拟污染物排放,综合评估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7年常州市最大污染足迹为69960.75hm2,总污染足迹为167190.37hm2,人文驱动力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常州市市区以及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中心城镇;②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直接人文驱动力主要是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常州市有机物、氮和磷污染足迹分别为34814.01hm2、62415.61hm2和69960.75hm2,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比例大致为2:4:4;③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间接人文驱动力可以概括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2007年常州市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足迹分别为54943.78hm2、75627.14hm2和36619.45hm2,三者对常州市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大致为33%、45%和22%。研究表明,污染足迹模型通过对区域污染物排放的定量模拟,实现了对区域人类活动特征和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充分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贡献差异,实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评估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西藏玉米生物生产力及其光能利用率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实测资料,对高原玉米田的干物质累积及太阳能利用率特征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高原玉米干物质累积可高达25t/hm2-30t/hm2:其中露地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25t/hm2,地膜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可达30t/hm2,比露地玉米高15%左右;2、地膜玉米鲜重也明显高于露地玉米,最终鲜重可达90t/hm2,比露地玉米高5%左右;3、西藏玉米嘎干物质累积量比内地平原地区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高20%-33%;4、高原露地玉米田的最大太阳能利用率出现在灌浆期,可达3.5%,拔节到成熟期的平均太阳能利用率为1.8%;5、高原露地玉米田和高原冬小麦田的平均太阳能利用率没有明显差别;6、从西藏玉米资源开发前景看,在青藏高原海拔3700m以下的广大农牧区,发展地膜籽粒玉米和露地青 玉米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必将对青藏高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西藏玉米进行氮、磷、钾不同配比研究。结果显示:氮、磷、钾不同配比几乎都可以提高玉米秸秆产量,处理14(N2P1K1)、12(N1P1K2)、2(N0P2K2)的氮、磷、钾配比最有利于玉米秸秆产量的提高,均比对照增产30%以上;氮、磷、钾不同配比还可以改善玉米秸秆的营养成份,处理9(N2P2K1)能够增加玉米秸秆的粗蛋白含量,处理10(N2P2K3)能够增加玉米秸秆粗脂肪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处理2(N0P2K2)能够增加玉米秸秆粗灰分含量、P含量,处理14(N2P1K1)能够增加玉米秸秆Ca含量,处理4(N2P0K2)能够增加玉米秸秆无氮浸出物含量。因此,当地尿素最佳施用量为15.95kg/666.7m2;磷酸二铵的最佳施用量为26.87kg/666.7m2;硫酸钾的最佳施用量为37.13kg/6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