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2.
面对酒宴     
干新闻,当记者,走南闯北,四海为家,走到哪儿吃到哪儿。饭要吃,酒要喝,这也没什么,只要不白吃白喝。可就怕面对酒宴,好酒好菜,满满一桌,记者一人,陪客一群,叫记者实在为难,吃也为难,不吃也为难。这是记者常遇见的场面。凡是这种场面,不用过问,一般是可以白吃不掏钱的。如果你想拂袖而去,来个“罢宴”,那么,请你考虑考虑后果,还想不想在此地继续采访。要知  相似文献   

3.
新闻新闻,少了新字就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的喜怒哀乐总连着一个新字。但许多篇什,时过境迁,很少有人再回头翻翻。这是我作为记者的悲哀。我常想,新闻难道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易碎品?读者是不是仅为一个“新”字才想看新闻;“新”字之外,能否兼有点别的东西,让人想看,又耐看,事过境迁再翻翻还有点滋味。写给谁看这几年老为写工作性报道发愁,不能不写又总写不好,写出来自己都不想再看。看齐淮东的《林中宁阳》才知道,宣传林业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把报道写得像散  相似文献   

4.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5.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6.
前一段时间,北京各报报道了首都某报一名记者因涉嫌敲诈18万元被捕的消息,死活不肯说“某报”是谁。类似“为同行讳”的报道还看到过不少。看来不得公开媒体名,似是传媒界的“行规”。媒体如何对待同行短处呢?我不把媒体想得多复杂———被人摆平了,如果真那样,媒体可能稿子都不发了。但因是同行,碍于面子,手下留情的事确是有的,要不为什么不敢点媒体的名呢?也可能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谁敢保证属下众多记者不出“丑闻”,以免到时被别人“报复”。新闻界有问题该不该揭,有没有勇气曝光同行“家丑”,这是对每个媒体职业道德的挑战,也是检验媒体…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在南京市广播电台当了几年记者,这一年半,又到省台作了编辑,很有一点感受。虽说都是同文字打交道,却有很大不同。前者是我写稿,别人改;今者是别人写稿我来改。凭心而论,我喜欢干前者的活,尽管也要“绞尽脑汁”想点子,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但毕竟“省心”,是好是差,往  相似文献   

8.
新闻发现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记者个人的知识修养、思维习惯不同,新闻发现的具体方法也干变万化、形式各异。按照古人“文有法,无定法”的说法。新闻发现也是“有技法而无定法”的。好的方法常常使人或事半功倍,或柳暗花明,或豁然开朗。当然,做记者如果企图有新闻发现的“灵丹妙药”,把别人成功的发现方法当“模式”僵化地效仿是很不可取的.但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把孔子这句话引伸开来说,新闻自由也存在着“正名”问题。由于新闻自由的名不正,引出的麻烦确实不小。在蛇年“双乱”期间,有些参加游行、绝食的人高喊“新闻自由”的口号,你问他要什么样的新闻自由,他却张口结舌,顶多说“想登什么就登什么呗!”有些干了几十年编辑、记者的人,也回答不了究竟什么是新闻自由这个问题,在“双乱”中却跟上起哄。这种情况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有些新闻工作者不重视对新闻自由理论的研究,实践上带有盲目性;第二,新闻教育和新闻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需要,对新闻自由理论人云亦云、纯客观介绍的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的少,即便是论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文章,也脱不开西方古典(近代)新闻自由的模子。这集中反映在关于新闻自由定义的表述上。  相似文献   

10.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11.
干练、白净的高文苏,尽管已是“腕级”记者,却依然保持着多少年的谦逊,见了哪怕是一个初次相识的战士,也会露出和霭的微笑。但你若是以为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的人实际上“也不会有什么”,那就大错特错了。常常的,当别人豪言壮语地描绘将来如何如何的时候,他已经在不动声色地制造着一声又一声“惊雷”! 智慧而又勇敢,这便是高艾苏留给我的印象。 没有称号的勇士 如果高艾苏的那些经历和成绩发生在部队中某个人的身上,他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呢?也许会被授予称号?我常常这样想。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自己立过7次功的荣誉感到不…  相似文献   

12.
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新时期。作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追求什么?效仿什么?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不图官位,注重提高新闻业务素质 从事新闻职业,做官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正如一些老新闻工作者所说的,想做官就不要干记者,当了记者就不要想当官。在新闻单位工作的,一辈子都是个记者,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新闻单位是培养和锻炼新闻业务人员的场所。 新闻单位是业务性较强的单位。当记者,作了编辑,就应专心致志地钻研新闻业务。新闻工作者不注  相似文献   

13.
不要报道违法者的“不懂法”近年来,在法制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简单地以“不懂法”来报道违法者违法的原因,这是有违事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制造假酱油案,记者问违法者:“你知道不知道违法?”那个人说,“不知道。”记者也不再作什么分析,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14.
一份医学研究报告说,处女的子宫癌发病率高于已婚妇女。一位西方记者在报道这一研究成果时,写下了这样的导语:“癌症是生锈的结果。而不是纵欲过度的结果。”(新华出版社《美国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第79页) 有一个时期,河南省商丘县有个乡食品收购站作出收猪“十不要”的规定,诸如麻脸的不要,皱皮的不要,大耳朵的不要,大肚子的不要,粗腿的不要等。为了批评这种刁难农民的不良现象,《河南日报》记者杨玉璞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文章的题目是《收猪不是“选美”》(见1986年5月21日《河南日报》)。读罢以上两件新闻作品,您有什么感觉呢?笔者的感觉是:很幽默。幽默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如果您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您就必须具  相似文献   

15.
何昆 《新闻记者》2006,(12):82-83
如果随意问起一名职业记者.你在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几乎所有的记者都会这样回答:缺少新闻线索,特别是缺少能够打动人的“好”线索,整天东一头西一头地奔波。就好像是在大雾中寻找。“苦”和“累”,“烦恼”和“焦虑”,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6.
采访是记者基本的实践活动,江泽民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采访是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深入”的第一种境界——县人身入,是采访题中应有之义。生活是新闻的源泉,车间工地,田野地头,军营阵地,商贸市场,市井乡间是出新闻的地方。新闻界前辈历来把“身入”生活看成是记者事业生命攸关的根本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好记者,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什么时候离开了,记者的生命也就完结了。也就是说:你想干新闻,最起码要“身入”生活,否则,你就不配当记者。为什么新闻前辈把“身入”生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开头难     
小周同志: 你来信说经常为写好一篇通讯的开头而发愁,要我出点主意。你一发愁,我倒很高兴。这说明你在写文章的开头时,不走“人云亦云”的老路,不写千篇一律的套话,而是苦苦思索,力求创新。只要有这种愿望,就有希望。老实说,何止是走上新闻岗位不久的青年记者,就是“吃新闻饭”几十年的老记者,又何尝不为自己作品的好开头而发愁呢?!  相似文献   

18.
记者自己没有胆子吗?答曰:“有的。”但对于不少记者来说,把自已刚走进新闻圈时的胆子和现在的胆子比较一番,也许就会生出“今不如昔”的感慨。现在想出个新闻点子、想在稿子上出点彩,没动笔就得想编辑能不能给发;至于路见不平、仗义直言的职业道德感还是有的,但也得考虑一下,会不会惹麻烦,会不会让领导、同事感到老大的年纪不成熟,处理事情不周到。想当年——大概不是这样吧。想到了一个什么点子,就找领导说,若不同意就争,为一篇稿子争得面红耳赤,你说我这非驴非马,我就认定了这头骡子好…… 新闻记者应该总是为时代而冲动,为新生事物而冲动,如果都“成熟”为老于世故的“走社会的”或者官僚型人物,简直就是悲剧。  相似文献   

19.
据《陕西日报》8月29日报道,陕西省4位市委书记不约而同要求,五种 新闻不报道。这就是:“我们正干的事不报道,正想的事不报道,会上研讨的。面上汇报的,干扰中心的新闻不报道。”为什么不报道呢?榆林市委书记马铁山说:“地方领导的天职是为人民干事,所以我们做事,不是新闻。如果我们不干事,那才是新闻。”这几句话,道出了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值得搞新闻宣传的同志们深思。他还进一步解释说:“正想的事没有事实,干的事没有结果,事干成了是好是坏让人民评说。人民说好就报道,人民说坏就批评,就追查,这样的新闻受…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