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围城》的悲剧性在其主人公方鸿渐身上得到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方鸿渐的悲剧性具体体现为他的爱情婚姻悲剧、人生命运悲剧,实际是一种性格悲剧,也是一种社会悲剧。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其悲剧命运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悲剧性又称悲剧或悲。没有悲,就不能成为悲剧。悲是悲剧的表面特征,但是正如哭是痛苦的一种表现,而哭不等于痛苦;悲也未必就是悲剧。“悲剧性”尽管在戏剧领域是指:主要表现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的戏剧,但美学意义上则是指具备悲剧特征、悲剧构成因素,表现人生苦难、生命悲惨等等的文艺作品。笔者的“悲剧性”即指美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3.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5.
美学悲剧是指主体为了实现对自身现实的超越 ,或为了抗拒外力的摧残而陷入尖锐的冲突之中。但是面对灾难他们敢于殊死抗争 ,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去超越苦难和死亡 ,从而显示出超常的生命力 ,把主体自身的精神风貌和超人的意志力提升到崭新的高度 ,展示出人生的全部价值。因此判断一部作品是不是悲剧 ,或者是否具有悲剧性 ,悲剧人物是否具有悲剧精神是最根本的因素。悲剧精神是悲剧性的精髓。我认为 ,美国作家李黎的小说《最后的犹大》应该是包含这一因素在内的一部悲剧性作品。《最后的犹大》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纳粹统治时期的故事。清查、搜…  相似文献   

6.
一、悲剧性与悲剧精神在美学理论中,悲剧性这一范畴一般简称为“悲剧”。悲剧性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幸与苦难、痛苦和毁灭的现象当作审美对象,对悲剧主人公在遭受到不幸与毁灭时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换句话说,美学悲剧性是从人生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或生命毁灭的现象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并对这种苦难中的美进行审美判断与评价。因此,在美学悲剧性的领域中,往往把其他类型的美,诸如和谐之美、自然中的优美、形式美及喜剧性的欢笑之美排除在自己的对象之外。文学与艺术悲剧性作品,正是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毁灭等生命痛苦现象的集…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悲剧美学理论观照北宋词可知,北宋词抒写了悲剧意识,折射出悲剧精神,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谈悲剧人物     
吴松山  侯丽 《现代语文》2007,(12):97-98
悲剧是一种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以悲剧性的戏剧矛盾冲突为特征,其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人物形成的根源正是体现着某种历史的必然要求的实践活动遭受到暂时的挫折,悲剧人物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悲剧人物本身所体现的悲剧性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9.
悲剧精神是教育的美学气质,它源发于人类的悲剧性存在。此岸—彼岸之遥、确定—不确定之难、物物—物于物之苦是教育悲剧精神产生的三个根源。“蜣螂仪式”是教育悲剧精神的经典象征。悲剧意识的淡漠和悲剧精神的削弱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和享乐主义文化的泛滥,所以,人类及其教育是需要悲剧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笔下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是悲剧性的,其悲剧的产生是由人物性格、命运乃至社会的残缺酿成的。人的灵魂的被束缚、主体精神的失落与社会现实之残缺面,主导了人物的残缺悲剧。体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方式、生存价值的探求、对社会存在方式、价值及历史文化心理的观照。  相似文献   

11.
悲剧性思想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主导思想,成因有两个方面: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他的悲剧性思想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死亡情结、迷惘意识和独特的硬汉精神。然而海明威的悲剧绝非等同于悲观,因为他的悲剧中蕴含着美学思想,激励着人们去追求幸福与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论文首先从悲剧的内容、创作的起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俄狄浦斯王》与《人生》的差异,再进一步指出,这两部作品在悲剧的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命运的悲剧,都反映了人类在“命运”面前无法选择、无从逃避的悲剧性存在,同时也彰显出人类由此引发出了对世界的荒谬性存在和人类的悲剧性命运的强烈观照与质疑。  相似文献   

13.
《长日入夜行》是尤金·奥尼尔的悲剧代表作。本文运用读者接受文论方法从人物本体命运的悲剧性设计、读者对悲剧的同情观照及作品悲剧意象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剧本所体现的虚无的人生观和人类在世界上的悲剧性迷失,从而得以了解奥尼尔文学创作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仫佬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地理环境及特有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其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悲剧性的民族性格。由此形成了该民族颇具特色的悲剧性的民间文学,具体说来就是,其民间文学作品或者反映仫佬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剧,或者反映阶级斗争和普通人身上美善与邪恶相冲突的悲剧,或者反映青年男女追求婚恋自由平等的悲剧。文章逐一论析了该民族民间文学中的自然悲剧、社会悲剧和爱情悲剧。并由此概括出仫佬族特有的悲剧意识:以悲为美,在悲剧艺术审美中彻底纯粹的悲剧精神。由此可见其民族心理的强健、自信、勇敢和成熟。  相似文献   

15.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诗篇,其悲剧美的核心就是诗人用理想的人格完美来苛求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与屈辱,并为之进行了空前的斗争。本文试图从作品所描述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主体形象的悲剧精神及作品审美意象的悲剧性来阐述《离骚》的悲剧美,并认为《离骚》的悲剧美是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外文学史上,曾涌现出无数悲剧性的超越者,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和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是其中两个杰出的代表。虽然他们所处时代、阶级、民族不同,但作为时代的超越者,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抗争欲望及斗争精神,这一切使他们的悲剧精神闪烁出耀眼的光辉。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探讨有关超越者的悲剧精神的表现艺术和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外文学史上,曾涌现出无数悲剧性的超越者,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和鲁迅笔下的狂人就是其中两个杰出的代表,虽然他们所处时代、阶有、民族不同,但作为时代的超越者,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强烈的主体意识,抗争欲望及斗争精神,这一切使他们的悲剧精神闪烁出耀眼的光辉。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这两部作品,探讨有关超越者的悲剧精神的表现艺术和中西悲剧美学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尼日利亚著名戏剧家索因卡以约鲁巴族神话为基础,创作了古典悲剧《死亡与国王的侍从》。他运用创造性的手法将传统神话与自我牺牲精神融合在一起,并以此向世界宣称:非洲文化来了。通过对剧中人物艾勒辛的伪美学悲剧性体现和欧朗弟的悲剧性超越的分析,可以看出,索因卡创作该剧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张扬以约鲁巴文化为主体的悲剧精神和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9.
悲剧意识不仅是一种审美观照中的美学文化产物,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历史旨趣,还深刻地蕴涵着人类在创造自己文明进程中的主体人格素质的发育水平和生命价值的取向.悲剧意识之于中国文学,其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五四"新文学.对于中国当代小说来说,造成其悲剧意识的衰落和悲剧把握的失衡与错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社会中心价值的解体,而是真正立足于个人立场的生命信仰和理性价值系统的始终缺位.透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观照,其悲剧性还向我们昭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和话语结构流变历程,及其存在发展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20.
对于《红楼梦》的悲剧性解读,方法有很多,而王国维的理论体系是其中的一支奇葩,具有不可回避的艺术魅力,其魅力体现在他将《红楼梦》的悲剧性上升到美学中的"壮美"层面,并且将其悲剧性从美学延伸至伦理学,然而,对于这种"极具魅力"的理论体系,需要做到双重的反思,即"红楼"悲剧在伦理学领域的扩展,不论是其实践指导意义上,还是其与美学的关系上,有其值得谨慎待之和怀疑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