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小说家,索尔·贝娄(1915-2005)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继承者,亦是迄今唯一3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小说家。从成名作《奥吉·马奇历险记》开始,贝娄就以描写犹太人的异化而闻名于世,他那致力于阐释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之间矛盾的笔触,在叙事上形成独特的“贝娄风格”。  相似文献   

2.
正印度当代英语作家马努·约瑟夫(Manu Joseph,1974—)的每部作品都会引起学者和读者的热议,表现出他对印度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其处女作《严肃的男人》讲述了达利特种姓的艾扬和天体物理学家阿尔文德·阿查里亚这两个社会地位悬殊的人物如何实现个人理想的故事,触及了印度历史悠久的种姓制度。马努·约瑟夫出生于南印度的喀拉拉邦,在钦奈长大。他先后在钦奈的洛约拉学院和马德拉斯的基督教  相似文献   

3.
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李刚关于道教哲学,我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10期《道教哲学刍议》一文中作了简略介绍,由于篇幅有限,那篇文章对于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未作阐述,木文可说是对那篇文章的一个补充。一、道教哲学的历史价值在《道教哲学刍议...  相似文献   

4.
克莱斯奥登伯格是20世纪著名艺术家之一,他对日常事物的表现手法大胆而巧妙,作品内涵丰富。近期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回顾了他六七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包括《街道》和《商店》系列及《老鼠博物馆》和《射线枪翼》装置作品。前两者可以说是奥登伯格艺术生涯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5.
汪汉利 《世界文化》2008,(10):10-11
索尔·贝娄是一位犹太作家,却并不喜欢被贴上“扰太作家”的标签。作家专门作出过声明:“我从未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创作时是犹太人,只知道自己是索尔·贝娄,我也从未努力要使自己犹太化。”贝娄之所以对“犹太作家”很反感,是因为他不愿意仅被看作是民族作家。在贝娄看来,他所探讨的是人类的普遍真理,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的真理。  相似文献   

6.
肖斯塔科维奇生于1906年,卒于1975年,享年69岁,他的《第一交响曲》、歌剧《姆青斯克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杰里娜·伊斯玛依洛娃》)、《黄金时代》等作品引起了世界乐坛的瞩目。他早先热衷于音乐的革新,但得到的却是前苏联官方的严厉批判,以致于不得不立即撤回正在排练中的《第四交响曲》;随后他以较快的速度写了《第五交响曲》,才算得到当时官方和音乐评论家的认可。从此,他开始写传统式的作品,但创新的步伐并没有停止,而是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韬晦之术。正如一位作家所说:“他在作品中似乎总是探索着,一方面显然是公开的,另一方面则是隐蔽的,他以一种多样化的风格来适应这个世界。”他不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和冲击,为此,他心情压抑,难以释怀,不得已只好以“宣泄和独白”为两大特色在音乐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从1935年在《中学生》杂志发表《万县》到1959年《四川文学》发表《老三姐》,马识途文学完成从学生到革命家再到作家的创作嬗变。他早期的作品以诗歌为主,兼具小说、杂文,创作初期从西方小说以及中国古典小说和传奇中汲取营养,同时深受家乡四川民间艺人“摆龙门阵”手法的影响,具有“恋地情结”的地方性写作成为他最具标志性的个人风格。还原时代,溯及他与时代的“搏击”,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马识途早期作品的艺术变迁及其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焦树安《老子》在中国哲学中,是仅次于《周易》,为历代解释和阐发最多的一部古籍。《论语》文字口语化,歧义不多;《老子》洋洋五千言,是一部“哲学诗”。历代研究《老子》者甚多,著名的注解就有数十家。从汉时河上公的《老子注》、严遵的《老子指...  相似文献   

9.
10月18日,“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主要展项《静观:变化中的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展在布鲁塞尔美术宫开放。该展选取14位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的97幅反映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摄影作品,如荣荣和映里的《六里屯》,莫毅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熊文韵的《流动彩虹》。艺术家从不同的视角以各自独立的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悟,以其作品展现一种超越个人局限的新的意象、状态、情感和智慧。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10,(1):95-95
伦敦泰特美术馆近日展出了著名当代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的巨型画作《水边树林》。该作品是霍克尼创作过的幅面最大的绘画作品,是画家于2007年在他成长的地方——英国约克郡创作完成的。与《水边树林》同时展出的还有该作品的两幅摄影作品版本。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潍坊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潍坊三件宝,风筝、王辉、郑板桥。最近,我有幸采访了“三宝”之一的王辉。王辉是位根雕和书法艺术家。早在1983年5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就为他拍摄了专题纪录片;他的根雕作品曾多次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展出,并连续在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根艺优秀作品大奖赛中获优秀奖。他的书法作品蜚声海内外,先后在“琴岛杯”、“正大杯”等全国及国际性大展赛中13次获奖,并且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全集》、(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帼际现代书法集人《世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他本人也被编川国际现代书…  相似文献   

12.
杨柳 《世界文化》2009,(11):29-30
2008年,科恩兄弟凭借作品《老无所依》赢得了奥斯卡4项大奖。自那以后,这对兄弟一下成了普通观众都颇为关注的知名导演。在《老无所依》剧本策划间隙拍摄的《阅后即焚》,讽剌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草菅人命的秘密行动,调侃了美国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2009年,他们的新片《严肃的男人》同样是一部关注小人物的黑色喜剧影片。  相似文献   

13.
《追日》(Solar,2010)是当代"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的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力作。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牌作家,因早期作品多涉及人性的阴暗面,所以在出道之时被评论界冠以"恐怖伊恩"的称号。然而,随着他阅历的增加与技法的成熟,他后期的作品逐渐转型,不再像先前那样愤世嫉俗,文章所涉及的题材更加广泛,所运用的技巧更加娴熟。  相似文献   

14.
杨涛是当代青年书法家中优秀且有才华的少数书家之一。从看到他作品的那天起,我就喜欢上了他的书法,因而也非常关注他的发展。杨涛接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同时又未被学院那种严格的规范所约束,他的才华在书法创作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展示,而且形成了极强的个性面貌,这对于一个年轻的书法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5.
《图变——冯斌与他的研究生的中国画当代性研究》展的主题“图”,有3层含义:第一层是“图像”。在当代艺术中,图像主要指20世纪以来,以机械复制的纪实写真的影像如摄影、电视、电影及用电脑设计制作的卡通或动漫,在架上艺术中的利用和借鉴。对图像的利用,使艺术方法和审美趣味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方向上向当代艺术转换;第二层含义是“图画”,是艺术本体意义上的“图”。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命名作品的方式是其名称后都有个“图”字,如《庐山高图》、《清明上河图》。  相似文献   

16.
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伏尔泰一生中曾两番入狱,几度放逐,因此对现存的法国封建专制深恶痛绝。然而,他对中国和中国的文化思想大加称颂,表达出由衷和强烈的热爱之情,并从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伏尔泰始终是以赞扬的态度来评述中国的。他把欧洲人“发现”中国人的文明比作达·伽马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不论在他的哲学和历史著作,或在文学作品里伏尔泰谈到中国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编撰的《哲学辞典》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的条目,介绍康熙、乾隆、中国的理学等等。在他所写的《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巴比伦公主》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7.
<正>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的文学继承人。在六十多年创作生涯中,贝娄出版十三部长篇小说,大量中短篇小说、评论与札记,荣获三次美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76年秋,由于"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贝娄成为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犹太作家。1915年7月10日(母亲丽莎认为是6月10日),索尔·贝娄出生于加拿大的拉辛市,父母都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贝娄自幼便被送进犹太小学,  相似文献   

18.
正作家索尔·贝娄个头不高,却雄心勃勃,精力过人。他不仅创作了13部长篇小说、大量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还先后拥有5位妻子和众多情人。贝娄像永不满足的浮士德一样,不断进行精神探索,又像风流多情的唐璜一样,不断受到情欲的拨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灵与肉、理性与原欲的冲突。索尔·贝娄的五次婚姻,见证了他的挣扎与痛苦。贝娄第一位妻子安妮塔,是一位皮肤白皙的大眼睛姑娘。1935年,两  相似文献   

19.
正卢梭的自传作品《忏悔录》是最早最有影响的自我暴露的作品之一,在书中他毫不隐晦个人的丑行和肮脏思想,但就其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文学性来说,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因此,卢梭的《忏悔录》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自传作品。但卢梭在《忏悔录》中真的做到了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全部展露在世人面前么?虽然卢梭在《忏悔录》开篇就申明要把自己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然而,由于人性的自我保护,在叙事过程中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叙事模  相似文献   

20.
于涛 《世界文化》2012,(9):31-32
威廉·德·库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纽约现代博物馆近期对他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进行了全面回顾,囊括了他1926年移居美国之前在荷兰创作的早期作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少量的晚期抽象作品。其最著名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都在其中,如《粉红天使》《挖掘》及第三个女人系列。甚至很少见的17平方尺的戏剧舞台背景作品《迷宫》也出现在这次展览中。德库宁的作品主题可分为生物抽象画、黑白构图、人物形象画、行动抽象画、风景画及静物画。他将抽象和具象模式结合起来,创作出生物抽象画,即抽象的人物轮廓加上拼接起来的身体部位。20世纪40年代,德库宁开始尝试单纯运用黑白色彩作画。20世纪60年代早期,艺术家的调色板开始变幻成明快的洛可可式的粉、黄、蓝色调,以描绘他在长岛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